大秦君

生於七十年代,農村人,學習差。執著從軍,終遇出路。。。
正文

窮人其實從一開始就輸了,而原因你並沒有想到

(2015-04-16 22:46:16) 下一個
某人坐動車去了一個城市,對我說:“現在動車基本上已經變成民工專列了”。
沒有鄙視的意思,而是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在動車上,一些從衣著、皮膚顏色、氣質、說話內容、姿態上很容易就能夠識別為社會下層的人們,隨意大聲喧嘩、脫鞋亂七八糟地躺在座位上、隨手亂扔垃圾、縱容小孩逗笑打鬧……這使得動車從當初看上去很中產,迅速“下層化”,其跟綠皮車的區別,也就速度快一些而已。
其間,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民工模樣的婦女,帶著三四歲的小孩一起坐車,買了一些劣質的零食在車上吃。小孩吵個不停,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間或嚷嚷著要吃零食。這位婦女作勢要管,但並不真的管,而是放縱小孩吵鬧。她安撫或愛小孩的主要方式,就是給他吃零食,而零食的包裝袋則隨意丟在座位下。
看她的表情很享受。
一般而言,一個人是農民工,是公司白領,是公務員,還是所謂知識分子,都會保持他在生活中的“自我同一性”。他表情如何,他怎麽說話,他跟世界在心理上是什麽關係——一句話,他平時是如何顯示自己的存在的,基本上都會複製在不是特別要求裝13的公共場合裏。按照社會學的裝13理論,這些都屬於“表演”的“前台”,語言模式、POSE,以及行為模式差不多是一致的。
真巧,坐在這位民工婦女過道隔壁座位的,恰好是一位從衣著、氣質,以及一張戴眼鏡的白皙的臉上看屬於中產階層的婦女,她也有一個大概是兩三歲的小孩。
這個中產小孩本來看上去很乖,安靜地看著她媽媽拿給他的漫畫書,間或稚氣地問一些問題,而她媽媽總是很溫柔耐心地回答。看得出她盡力保持著不打擾他人的意識,或許還有保持自身形象的克製。
但她的小孩看到社會下層小孩放肆地吵鬧,非常開心的樣子,也受到了感染,便掙脫她的媽媽,跟著一起玩。
這麽一來,中產婦女臉上的表情有了變化。
在一開始,她並沒有正視民工婦女和下層孩子的存在。他們在那兒吵鬧、說話,似乎和她,以及她的小孩無關。這是兩個相對隔離的世界,雖然大家在動車上相遇了,隻有一個過道之隔。但當然,在民工婦女及其孩子的存在影響到她的時候,她的表情,還有目光,分明有著一種隱隱的鄙視。也許,從一開始,鄙視其實就已經存在於內心,隻是沒有在表情上顯示出來。
但隨著她的孩子去和民工孩子玩,這兩個相互隔離的世界被打破了。她換上了一副表情,目光主要看住自己的孩子,間或也禮貌性看一下下層婦女和她的小孩,露出了謹慎的友好的微笑。
她當然並不願意這個世界被打破。然而,她並沒有嗬斥小孩,不準去和民工小孩玩。這一POSE,大概說明了她和市儈,以及小土豪的分野。
但民工婦女看見中產小孩和自己的小孩玩,中產婦女也向自己這邊投來友好的目光,似乎受到了某種激勵——這一激勵可以解釋為終於被比自己階層地位高的人看得起了,充分地釋放出了她的友好,采用她所在的階層所特有的表達方式,大大咧咧地撕開幾個零食袋,一邊拿給自己的小孩,一邊拿給中產小孩,同時嘴巴裏還對中產小孩說“吃”。
中產婦女明顯並不願意自己的小孩拿並吃這些零食。但“不願意”表情在臉上的顯示隻有一秒,她應該很清楚直接拒絕並不禮貌,容易在民工婦女那兒引起“你看不起我”的心理後果。於是,她把自己小孩手上拿的零食收了起來,然後對下層婦女說“不用了,太感謝了”,再也不讓小孩拿了。
這是看不起人嗎?是害怕劣質零食有問題嗎?我估計在這方麵,中產婦女和民工婦女是無法相互理解的,很難對話。她們的生活方式沒有重疊,也無法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
而從這個區別中,我痛苦地看,出身於社會下層的人們,除非有天賦,或者有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後天可以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否則,在從小開始,家庭對他的言傳身教中,他在頭腦上、心理上,甚至人格上,已經形成了一種糟糕的應對這個世界的模式,層次和素質堪憂,有的一開始其實就已經輸了。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瞧不起社會下層,瞧不起窮人,尤其是這兩種人:剛脫貧不久的暴發戶,他們在階層地位上大概攀爬到了中產上層;在社會利益食物鏈上位於上端,靠壓榨窮人維持自己奢侈生活的人,包括權力和資本階層。
前一種人瞧不起窮人很簡單,是因為他們必須鄙視過去卑賤的自我,才能讓自己意識到不再是過去那個窮人了,而有了一個“新自我”。後一種人鄙視窮人同樣也不複雜,他們壓榨窮人,其實是有負罪感和恐懼感的,掩飾這兩種感覺的辦法,就是鄙視。
當然還有其它人瞧不起窮人,但都出奇一致:補償。在心理食物鏈中,他們也被比他們階層地位高、混得好的人瞧不起。這種感覺很難受,而補償的辦法就是去瞧不起在心理食物鏈條上位於他們下端的人,很不幸,窮人正位於下端。
但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時候,瞧不起社會下層,瞧不起窮人,都是想要在心理上吃掉他們來刷存在感、價值感。
有一種瞧不起,是對素質的瞧不起,對社會下層的頭腦、心理、人格層次的瞧不起。這種瞧不起雖然可以有襯托其身份優越感的心理效果,但主要的功能還是一種自保策略:避免沾上窮人的那種低檔的存在方式,離得越遠越好。
故事中的中產婦女,我想她的瞧不起,有一半是這樣。
她不想讓小孩拿劣質零食,並把零食收起來,不讓小孩吃,並不僅僅是擔心不衛生,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她對小孩的培養,觸及到了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中產婦女在培養小孩上,其精致細膩完全在下層婦女的想象之外,小孩能吃什麽,不能吃什麽,哪時候吃,都有一些講究,根本不像民工婦女那樣,隻要喂飽就完事。
根據從小的經驗,以及現在的一些考察,我發現社會下層在“培養”小孩上,和喂養一群家畜家禽有某些相似,都是放任不管,喂飽了事,出問題了,再來管束一下,然後一切照舊。而如果他們真的很“愛”孩子的話,甚至還會放縱。
另外,他們跟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直接傳遞到孩子身上。社會下層生活粗糙,采用的是直接、原始的語言、肢體動作去回應這個世界,顯示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不采用一套社會文化禮儀來包裝的這種存在方式,都有一個特點:弱化了一個人對自我和世界關係的反思。
所以他們有時候根本不會去意識,自己的行為可能對他人意味著什麽。
一個小孩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會怎麽樣呢?
(1)、在捕捉和領悟新事物上,會被別人甩出一條大街;(2)、缺乏自我反思能力;(3)、視野狹窄;(4)、對自己的行為在別人那兒意味著什麽缺乏意識;(5)、不太具備一些被認為是“教養”的東西……它們都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打拚的大忌。所以,除非是天才,除非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否則,一個人如果是出身社會下層,要突破階層封鎖,基本上要通過自我和人性去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