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湖風信子

有心的日子有滋有味,有愛的生活有聲有色;用普通的文字書寫平凡和特別的日子,以樸實的語調講述平靜與心跳的生活。
正文

《孩子在學校遭遇欺淩(Bully)》

(2016-01-04 23:14:42) 下一個

Image result for school bully

 

    巧巧今天又沒有去上學。不是因為這個新年的假期玩得太累,也不是她在家久了失去了上學的興趣,而是因為她心裏對上學的恐懼依然在,她不敢去學校,不敢去麵對她害怕的人。

    這個情況的出現是在放假的前兩天。那一天早上是和聖誕老人一起吃早餐,是巧巧盼了好久的日子。可是,早上快到上學時間了,巧巧忽然大哭,和媽媽說不想去學校了。媽媽感覺很奇怪,巧巧還沒到上學年齡就愛到學校玩,每天跟著媽媽接送哥哥是她最開心的時刻,尤其是下午放學,可以在操場上玩好久,也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到巧巧5歲上學前班到今年二年級,一直都是一個喜歡上學的孩子。怎麽會突然對上學有那麽大的抵觸情緒?

    巧巧媽媽回想這天之前的半個月裏,巧巧久不久會說:“媽媽,學校很Boring!”或者是“媽媽,我不喜歡學校。”媽媽雖然心裏有些異樣,但是考慮到孩子可能有時候有些情緒,就是順口一說,看孩子第二天照樣好好地去上學,也就沒當回事。後來巧巧又說“媽媽,我在學校很想你,我不要去學校了。”“同學們有時候吵架我不喜歡。”媽媽安慰了她,看她也沒有什麽和從前明顯的不同,還是沒把孩子的話特別重視起來。不過,在和其他媽媽交流的時候巧巧媽媽提到女兒的反常,其他媽媽就提醒巧巧媽媽多注意孩子在學校是不是遇到了什麽異常情況。

    直到看到女兒大聲哭泣淚流滿麵,巧巧媽媽才意識到,出大事了!果然,巧巧上氣不接下氣斷斷續續地跟媽媽說:“媽媽,----我tell you truth,----我不想見到達西,----她要我帶東西帶錢給她,我如果----不帶給她----她就會對我說很mean 的話。我怕----我不敢去學校----我不想見她----”孩子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也不知道怎麽辦,於是安慰了巧巧,就說服女兒一起到學校找老師,開始巧巧不願意,說“達西不讓我告訴老師和媽媽,不然她就----”所以孩子才一直沒敢和媽媽說實話。最後,媽媽硬是連勸帶拉把巧巧帶到了學校,那時候已經遲到了一個小時。

    趁孩子紅著眼睛在吃聖誕早餐的時候,巧巧媽媽把情況簡單地和巧巧班的老師說了一下。也許是整個學校的體操大廳是一片聖誕祥和氣氛的緣故,也許是孩子們的聲音和音樂聲的影響,老師聽了大概估計沒太明白,當即認為是小女孩之間的打打鬧鬧,於是隻是安慰了一下巧巧的媽媽。而達西的爸爸也去參加聖誕早餐了,聽到老師對他說了巧巧媽媽反映的情況,他麵無表情,也沒有任何要交流的意思,也許在他看來也並不是什麽大事。

    其實這已經不是兩個女孩子之間簡單的打打鬧鬧了,而是一種學校欺淩現象。這中間明顯地存在著長時間的強迫和威脅,並已經給巧巧帶來了很大的心裏陰影。那個叫達西的是一韓國女孩,她和巧巧同班三年,雖然她和巧巧同齡,但是她個頭大胖胖的,弱小的巧巧麵對她自然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後來據了解,達西在學前班也曾經這樣對待過另外一個中國女孩子,那個女孩子被逼迫得很有壓力,媽媽到學校和老師反映了,但是感覺沒多大效果,最終搬家轉學了。到一年級又有另外一名中國女孩子被達西要求每天帶小吃給她,甚至有時候還要求是雙份,因為達西還有一個雙胞胎的姐姐。直到女孩的媽媽發現孩子明明不喜歡Cheese條,可經常還要帶兩條,一問孩子,才得知是達西要求的,也才知道孩子已經被強迫和威脅一段時間了。這個孩子的媽媽馬上讓孩子不要再答應達西的要求了。

    也許我們會想,為什麽幾個孩子都是被強迫和威脅很長時間才被家長知道,難道那個達西就這麽可怕嗎?

    在我看來,一是在孩子小的時候,還分不清楚是不是欺淩,所以之前巧巧沒有感到特別的難過,等她感覺到受到強迫和威脅又不能說也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孤獨無助的時候,已經是聽到達西的名字就害怕了;二呢孩子可能是語言上說不清楚,尤其是剛移民過來英文還不好的孩子,比如學前班受到欺負的那個女孩子;三是孩子的精神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裏,覺得誰也幫不上她,即使是父母。

    所以,家長如果對學校的欺淩(bully)現象有一些了解,平時對自己家孩子從學校回家有異常情況多一些在意,那麽即使受到欺淩的孩子不敢向父母坦誠這件事情,父母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很好的幫助和安慰,而不至於讓不良狀態持續很長的時間。就算自己家孩子沒有遇到,也可以用來提醒其他不懂這種現象的家長。巧巧的媽媽就是得到其他媽媽的提醒才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當問題出現了之後,怎樣幫助孩子去麵對,如何用合適的方法去解決。也許我們想象,對方不就是一個小孩子嘛,隻要告訴自己的孩子今後不要理那個欺負者就好了。可是,情況往往不像我們家長想的那麽簡單。

    當天放學,應巧巧媽媽的邀請,我們幾個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到巧巧家玩,一方麵巧巧媽媽希望巧巧在和朋友玩的時候忘記不愉快的經曆;另一方麵也讓大孩子們教教巧巧怎麽用孩子的方法去麵對達西。哥哥姐姐們和媽媽們都對巧巧說,對於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要堅決而大聲地說“No!”或者大聲地喊“Help!”。巧巧點著頭,答應著。然後高興地去和她的朋友們玩了,似乎又回到了開心的狀態。可是巧巧媽媽說,當小朋友們離開之後,麵對媽媽說的拒絕達西對實物和錢的索求,不要理會達西的威脅,巧巧難過地抽泣著很無力地說:“Mom,you don't know how hard to do this in my age----very ,very hard----”

    這是孩子的無助的呐喊!在她的角度,用她的心理去麵對,才會發現,解決這個問題不是那麽容易的。這也是為什麽有孩子在學校受到欺淩會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的原因,正是因為對於那些受到欺淩,尤其是長時間的壓迫和威脅下的孩子,很難一下子從中解脫出來。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本身有很豐富的想象力,麵對不喜歡的人的時候,也許腦海裏已經出現了魔鬼類的幻影,所以就算是隱隱想到那個欺負者的名字都忍不住身體發抖打顫,更別提去麵對了。巧巧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鑒於達西的所做給巧巧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而班級老師又似乎不太當回事,巧巧媽媽便約了校長先生第二天早上麵談。校長先生聽完巧巧媽媽的陳述後,對她說,巧巧班的老師知道詳細情況後會和他一樣重視的。他表示麵談結束後他會馬上到班上分別找兩個孩子談話,他說他會告訴巧巧學會拒絕,對於讓自己不舒服不喜歡有壓力的人或者事情要求大膽說“No!”。校長真的這樣做了,巧巧回家也對媽媽說了校長的話。可是過了一會兒,巧巧又擔心了,因為校長和達西談話是沒有巧巧在場的,巧巧不能肯定校長說的是不是真的,達西會不會繼續欺負她。這樣恐懼和反複的心理與行為,肯定會持續一段時間,這種對孩子的折磨會讓家長心痛,所以孩子和家長都會有壓力。

    有的父母會生氣激動直接想去找欺負者,這是不理智的行為。這樣等於是成人在沒有得到對方父母許可的情況下私自找孩子,這是不允許的,這樣反而變成無理了。也有父母看到孩子沒有很快走出陰影就去找老師學校吵,我個人以為不可取。不能因為老師或者校長沒有和家長一樣激動或者義憤填膺就認為他們沒有盡力或者不負責任。

    如果把被欺淩出現心理陰影的孩子看作病人,老師校長算作醫生,那麽家長就是病人的家屬。當醫生幫助病人開出了正確的藥方用了合適的藥之後,剩下的就是等待病人康複了,這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而病人病情的好轉快慢取決於家屬的照顧和病人自身的抵抗力。巧巧媽媽和校長先生的麵談我也在場,作為一個有著多年學校經驗的教育工作者,校長先生給出的處理方法和意見,我感覺是正確的。校長先生聽完巧巧媽媽的陳述沒有很大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是我看到校長先生還是明顯有些激動,因為不管是巧巧和達西的情況,校長先生都不希望看到,他對兩個孩子都有愛護和教育的責任。巧巧媽媽情緒波動很大是正常的,一方麵巧巧是她的女兒,她心疼孩子;另一方麵,她希望巧巧盡快好轉,可是孩子的爸爸又在國內幫不上忙,聽到這件事情也是很激動,無形中又添加給她了一份壓力,所以一切都要靠巧巧媽媽自己。這相當於在像往常那樣照顧了巧巧和哥哥生活之外又多了一份工作,身心的疲勞可想而知了。

    說到照顧病人,家屬可能有壓力,但是不能在病人麵前表現出來,尤其病人還是一個孩子。所以我對巧巧媽媽說,她自己有什麽壓力,任何時候和我們說多久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情緒不穩,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問題很嚴重,連媽媽都對付不了。那麽媽媽安慰孩子的話,孩子就不敢太相信。孩子會不停地和媽媽傾述以緩解壓力,媽媽要耐心的聽取並給與安慰和解釋。說到這裏,我要說一句,其實做媽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說完家屬的照顧之後,還要說到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就是指巧巧自己需要通過這件事情成長,學會如何讓自己學會處理這類事情,用校長先生的話說就是變得Strong,這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幫助。校長先生告訴巧巧,有任何麻煩碰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去找他,這一點是加拿大學校的特點,校長跟個打雜的似的,什麽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去對他說,他對孩子們很親切,孩子們跟他關係都不錯。這看似簡單的一個處理方法,巧巧在被威脅之後還真的從來沒有想到過,所以任何的辦法都可以對孩子講,不要嫌囉嗦,因為孩子未必知道。另外校長先生還帶著巧巧去找過達西,當麵對達西親口說出自己不願意幫達西帶東西了。雖然巧巧還是有恐懼心理,但是好歹她這樣做過了,也看到其實拒絕之後並沒有出現什麽可怕的後果,這很好的幫助她邁出了今後說“No”的第一步。

    在家裏,媽媽也和巧巧說有同學需要她帶東西最好和媽媽講,經過媽媽認可才能把東西分給其他小朋友。巧巧有疑問,學校提倡要share,要nice,如果她拒絕同學的要求,是不是就不友好了。原來巧巧之所以聽從達西的要求,不光是受到達西的威脅,還有所受到的價值觀的引導。這也是不少孩子疑惑的地方:不把東西分給同學,同學就會說自己不友好,對小孩子來說這個罪名不輕啊!可是,孩子需要慢慢懂得,分享必須是在自己沒有壓力心甘情願的狀態才是愉快的,做朋友也是可以選擇的。並且現在孩子們還沒有自己支付生活的能力,實物和錢都來自父母,而父母隻對自己的孩子有撫養的義務,巧巧帶的食物和文具是巧巧媽媽為巧巧準備的,巧巧媽媽沒有為達西準備東西的義務,而為達西準備東西是達西媽媽的責任。其實在學校食物是不分享的,因為有些孩子對不同的食物過敏。這點老師肯定說過,孩子往往擔心友誼而忘記了這一點。而把文具和錢分給其他孩子,如果那些孩子的父母不知道,那不是害了那些孩子嗎?所以,巧巧必須聽媽媽的話,分享東西之前要得到媽媽的同意。有些道理小孩子還不理解,但是還是要鼓勵他們按照學校和家長的要求去執行,因為這些要求是為他們好的,等孩子大了慢慢會明白的。

    巧巧還需要一段時間去克服心理的障礙,重新回到以前毫無心理壓力地去學校,輕輕鬆鬆享受學校生活的狀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巧巧會成長,巧巧媽媽也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