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次的家長聯誼會是由兩個中國家長負責組織的一個茶話會,主要是為了給學校的家長們一個互相聯絡和交流學校孩子的一個平台。時間的設定是周五下午放學前的一個小時,對家長們來說,比較方便啦,早一點到學校,喝完茶就直接接孩子回家過周末了。
上周五是第三次例會,我沒空去。今天負責人Karen在電話裏很激動地對我說,這次參加聯誼會有一個本地白人爸爸,到校長那裏告狀說,組織者和中國家長不全程講英文,有不想讓所有人參與的嫌疑。其實,事實的真相是,這次會議邀請了移民安置輔導員Zhou過來,Zhou用了大部分的時間為家長們介紹了很多信息,之後隻剩下很短時間是全部到場的25位家長做自我介紹和提問討論。期間有兩個媽媽私下說中文,和組織者也說了中文,但是組織者對那位白人爸爸做了英語翻譯。當時這位爸爸笑笑說,沒關係的。轉頭,他就到校長那裏抱怨了。對此,移民安置輔導員Zhou也感到很震驚,因為多年和不同族裔的家長們接觸的經驗,她出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投訴。
盡管後來校長找Karen她們問清楚情況後並沒有半點批評和指責的意思,但是Karen還是很有心裏壓力。要知道在加拿大被提到有歧視或者不平等之類意思的詞語和說法,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她們本是滿腔熱情地組織了這個家長聯誼會,一心想使家長們能夠互相友好團結,彼此真誠相處,齊心來關心一下孩子們的教育和學校。沒想到才開第三次會就有家長投訴了,心裏難免會有疙瘩:到底自己做的對不對?應該這麽做才能讓所有家長都滿意?
她征詢我的意見,我的看法是,她沒有做錯。
既然是麵對全校家長的聚會,那麽會議組織者應該全程講英文,當然也包括對方講中文的時候,回答也要用英文。這個沒話說。至於,不是會議組織者的其他家長,互相之間說中文是他們的自由,就像印度人在一起私下交談,說印度語也是很正常的,畢竟,私人的交談並沒有義務要讓其他人都知道。如果那位爸爸當時和旁邊的人說其他語言,也完全無可厚非。
加拿大雖說官方語言隻有英語法語兩種,可是本地土著的語言就有六十多種,更別提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們帶來的另外二十種語言。如此眾多的語言和相應的群體,要想完全統一隻講兩種語言根本就不可能。因為除了學新語言不容易外,更重要的是還得要本著平等尊重的原則呢,有些人就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本族語政府也拿他們沒有辦法。所以盡管本地的教育是免費且優質的兩種語言,依然會有很多本地人英文不是很好,尤其是長輩們。而那些剛登陸加拿大的新移民,英文有不好的也不足為奇了。這些新移民又恰恰是最熱衷參加各種聯誼會的,他們急迫的需要了解更多本地的信息,尤其是有關孩子教育的。那麽作為英文好的家長,對這些英文不好的新移民反而應該多一份寬容和理解。對於他們用不是英語的母語發問和述說,即便組織者不得不用中文回應,如果不牽涉到隱私的問題,隻要組織者把對話翻譯成英文讓大家都明白就好了。
當然,如果不用英文的私下交談的聲音比較大,讓聽不懂中文的家長不明白而產生了誤解,那麽這種情況下組織者最好提醒與會者,如果他們不是對全體發言的就聲音小一點。如果發言中有包含不禮貌的說法,不管哪種語言都是不受歡迎的,這一點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教養範疇了,組織者應該會出言製止的。
如果這些該注意的都注意到了,沒有任何涉嫌孤立或者歧視任何其他族裔的言談舉止,講了中文的又有英文解釋清楚了,自然就用不著心裏依然為被告狀而感到壓力啦。
總擔心老外不滿意,不希望聽到他們說中國人的不好,這種心裏好像以前比較普遍,尤其是中國官員對於老外的態度是非常注意的。人家說好我們就馬上到處傳揚,看看,人家都說我們中國好啦。如果人家說我們不好了,要不就是很自卑,認為自己差距太大;要不就是直接把對方打倒罵臭,讓人家不要幹涉我們自己的內政。
其實,我們不要看對方是什麽人,講什麽語言,隻要一律按照人與人平等,人和人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則就好了。
我看不起不當麵說話背後告狀的人,但是想一想,也許那位爸爸和組織者在文化與交流上存在誤解,所以才找校長做中間人把情況弄清楚呢。把人往好的方麵想,很容易釋懷。
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出現這場風波,也促使組織者和家長們做更多的換位思考。本著多體諒多寬容和多理解的心態,誠心誠意的多溝通,才能最終達成舉辦聯誼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