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湖風信子

有心的日子有滋有味,有愛的生活有聲有色;用普通的文字書寫平凡和特別的日子,以樸實的語調講述平靜與心跳的生活。
正文

流水的日子裏轉瞬的記憶----2015-01-03 《和探親的老爸吵架》

(2015-02-03 20:47:59) 下一個

   說到文化的差異,小孩子也許隻是不明白中國文化而鬧出笑話,大人們可能就會因為這個差異鬧出矛盾,生出不愉快。


    今天幾個朋友在S家裏聚會,酒過三巡,大家都興致很高。最後有人提議再幹一杯啤酒,S的酒杯空啦,他要再去倒一杯。這時候,在家裏探親的S的父親有意見了,不許S再喝。

    S說朋友一年聚一次不容易,多喝一杯大家高興高興。老爺子認為,兒子有糖尿病,多喝對身體不好。

    當著S的朋友們,老爺子直接訓斥兒子,毫不給麵子。而S也生氣,感覺自己成家有孩子了應該自己做主了,用不著自己父親還管著自己;加上多喝一杯也不至於對健康有大的損害。可老爺子也不示弱,堅持阻止。相持不下,為了緩和氣氛,為父子雙方都找個台階下,旁邊的朋友就勸說道,新年就多喝這最後一杯吧。

    不曾想,老爺子炸了,連這位勸說的朋友一起指責,說他不是真朋友,是酒肉朋友,真正的朋友應該為自己朋友的健康著想。從當眾批評兒子到控訴兒子朋友,這一下矛盾升級了。

    老人瞪著眼睛紅著臉,朋友也尷尬地沉默著,我們隻能盡力嚐試著再一番勸解。老人依舊固執己見,S本來就不痛快,看到父親連自己的朋友也罵,更沒法冷靜下來。他反抗父親的不尊重和幹涉,大聲說這裏是自己的家,自己可以做決定。而老頭更生氣,認為這混小子忘恩負義,說這樣的話簡直是大逆不道。

    兩代人之間本來就有代溝,加上S早在日本呆過多年,之後移民加拿大又是幾年,文化價值觀早就有了很大的改變;而老父親對兒子的認知也許還停留在多年前。究竟誰對誰錯?老人認為兒子該聽自己的話,關鍵自己還是為兒子的健康著想,提的建議絕對是沒錯的;可是兒子說,這是我的生活我的身體,我可以自己做主。父親對於兒子不聽自己的話,說他忘本,雖說這是兒子的家,可也是雙方父母當初的養育與幫助讓他們邁出了自己獨立生活的第一步。兒子認為父親的行為是不尊重他,就算父母養育自己也曾經資助過自己,但是這畢竟還是自己的家。作為一家之主,自己在自己家都得不到尊重,心裏能痛快嗎?

    老人的固執,和兒子的堅持,以及酒精的作用,最終兒子甩手出門,朋友離席。新年的聚會不歡而散。

    移民中不少父母探親住在兒女家都出現過類似的文化差異引起的家庭危機。按照西方觀點,孩子成家了就是家的主人,來探親的父母其實就是住在別人家。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裏,父母養育了孩子,有權隨時到孩子家裏,也依然可以對孩子家裏的事情有決定權。因為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裏心裏永遠是需要父母指導關心的。 

    如果有洋女婿,家裏反而不容易出現這樣的直接矛盾。因為父母在看見洋人的時候,已經在心裏做好了接受西方文化的準備,也就是說,已經自動站遠了距離。而看到中國麵孔的小輩,父母就自然而然的全部當做和自己有一樣文化背景的處理啦,從而忽略了人內在的想法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這個對再親的兒女都是一樣的規律。

    矛盾既然出現了,就想辦法解決。這時候需要雙方冷靜下來,帶著耐心和尊重好好交流。做孩子的盡力體諒父母的文化背景,告訴父母這些年和父母不在一起的歲月裏自己觀念的變化。中國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往往比較少,加上成家後大家又常年不在一起,更感到彼此的文化差異之大隔閡之深。移民之後,又有不同國家的文化。我們比父母年輕,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言,老年人的壓力要大一些。再加上我們是從他們那個環境裏出來的,對於這個差異已經有了一個預先的接受過程,比他們早一步消化掉了當初麵臨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困惑震驚和不適。所以我們比父母要更有責任主動做好這份溝通疏導工作。做父母的多半是愛孩子的,一定會願意逐漸理解和尊重孩子,隻是他們需要時間,相應地我們需要耐心。隻要有耐心有決心,彼此寬容與換位思考,最重要的是有親人間的愛,相信最終大家都會度過文化差異帶來兩輩人之間的危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