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親人愛人陪伴我們,還有很多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無關風月的人與物和我們或朝夕相處,或經常偶遇,或擦肩而過,或平生一顧,雖然沒有與我們至此終年,但是曾經或多或少給過我們友情,溫暖,美好,善意,舒心,鼓勵,熱情或者感動。比如,舊朋新友,經常見麵卻從不知道對方姓名的陌生人,公車上隨意交談的一麵之緣,甚至早晨初升的太陽,傍晚火紅的晚霞,清澈的天空,湛藍的海洋,飄浮的雲彩,輕輕的微風,朦朧的霧氣,飄飛的細雨,樓前的小樹,飛到陽台上的小鳥,每天走過的草地,隔壁樓每天蹲在窗前在我經過的時候衝我叫一聲打個招呼的黑貓,樓裏下午的鋼琴聲,送孩子上學時迎麵相對的慢跑老人,還有我正好轉身看到的一張微笑的臉,等等,等等。
這些都是我們長長又短暫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影響我們心情的一個個小分子。正是因為我們身邊的這些人與物都充滿了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如此精彩。
《音樂之聲》 這部影片之所以老少皆宜,成為一部經典,也正是影片中除了溫馨的親情和浪漫的愛情之外,還有很多美好又充滿了愛的人與物,讓我們和裏麵所有的人一起,感受到一種情感上的認同與理解,猶如我們就生活在其中;而所有這些美好的情感又以音樂歌聲傳達給我們,更添了幾分愉悅和享受。
對美妙悅耳的音樂的愛讓我們心曠神怡。故事的發生地點薩爾茨堡(德語:Salzburg),是莫紮特的故鄉,所以我們聽到影片中的歌曲《Do-re-mi(哆唻咪)》《So lone,farewell(晚安,再見)》《Edelweiss(雪絨花)》《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一首首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 一點也不要感到吃驚。當那段木偶劇《The lonely goatherd(孤獨的牧羊人)》的音樂聲響起,我們都會會心一笑,這熟悉的樂曲----太有味道啦!
有人說,莫紮特是上帝派到人間來傳送美妙音樂的人,他能用最優美的旋律表達世上所有的情緒,即便是憂傷、惶惑、迷惘和痛苦,在他的音樂中也一樣美妙動人。所以,在他故鄉的人們唱出的歌,也一樣是天籟之聲,因為他們時時都在莫紮特創造的旋律中生活著呼吸著歌唱著。
感謝兩位美國的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和百老匯製作人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 是他們共同創作出影片中的歌曲,其優美動聽、流暢生動的音樂和雅俗共賞、惹人喜愛的歌詞簡直是完美契合,加上與電影又是如此情景交融,令無數觀眾多年來都記憶深刻,依然沉醉不已。
音樂,是心靈的自由飛翔。瑪麗亞的天性自由也正是因為她這份對音樂的熱愛,讓她的心靈時時隨著歌聲放飛。電影開頭她在群山之間,大聲歌唱非常有感染力,讓我下定決心,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奧地利,去看看那裏夢幻一般的景色。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氣候、雅致的別墅,和那些歌曲一樣,一直烙在我的腦海裏,從沒褪色。經典的音樂就像一直陪伴你左右的好朋友,永遠帶給你快樂。每當聽到那些熟悉的音樂聲,我仿佛跟著影片中的瑪麗亞和七個活潑可愛孩子,邊唱邊跳著歡快地奔向大自然。
音樂來自於自然,大自然裏有各種各樣的韻律和節拍,高音和低音,風兒會歌唱,泉水會叮咚,小鳥會鳴叫,蟲兒會呢喃。正如瑪麗亞說,各種美好的事物大地,山川,河流,草原,都可以用歌聲表達出來。
大自然的獨特的魅力令我們全身心放鬆,就像在家一樣。喜愛大自然,所以唱歌; 害怕的時候,唱歌;恐懼的時候,唱歌。這是瑪麗亞教給孩子們的一種舒緩和放鬆的方式。
在那個打雷下雨的晚上,孩子們因為害怕跑到瑪麗亞的房間,瑪麗亞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唱出來:電報,楊柳樹,兔寶寶,瓢蟲,好的噴嚏,滿天的星星,巧克力冰激淩,還有玫瑰上的雨滴和小貓的胡須,光亮的銅壺和溫暖的羊毛手套,用繩子綁著的牛皮紙包,奶油色小馬和脆蘋果奶酪卷,門鈴聲雪橇鈴聲和肉片麵條。這樣當蜜蜂蟄人時,當小狗咬人時,當自己感覺不好時,隻記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就不再感到悲傷。
心理有情緒,用一種愉悅的藝術方式表達出來。這是心裏有愛的人的美麗做法。這不僅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喜歡,也對一種對美好情緒的推崇與熱愛。
瑪麗亞作為一個修女,她和院長嬤嬤一樣,對人類都有一種博愛。這種人與人之間不計利益得失的關懷與付出,是人類社會最無價的寶藏。在沒有成為孩子們的媽媽時,瑪麗亞是帶著對孩子們的真誠的愛去做家庭教師的。她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在他們惡作劇的時候,像他們的夥伴一樣替他們保密;當他們害怕雷電的時候,安慰他們,教他們積極樂觀應對的方法;當他們缺少遊戲的時候,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她教他們唱歌,鼓勵他們麵對困難,樂觀積極的生活。
當男孩子長大遇到煩惱,她不顧上校厭煩她囉嗦,反複提醒他多和男孩子交談,他們需要父親做榜樣;當孩子們對父親不敢接近,她不斷地告訴上校孩子們愛她。瑪麗亞用愛心與音樂和七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建立了如母子般的關係,就像代表上帝去看顧他的孩子們。瑪麗亞陪伴著孩子們玩耍和歌唱,使孩子們在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時,也得到慈母般的溫暖。同時,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運用了正確的和孩子溝通的方式。這時候,她的身份還僅僅是一個家庭教師,一名穿著窮人們不要的舊衣服的修女。
而修道院的嬤嬤們對瑪麗亞的愛也感人肺腑。院長安排瑪利亞到上校家當家庭教師,是為了讓她有機會走出修道院去看看自己到底適合怎麽樣的生活,而不是不顧瑪麗亞的活潑個性強行把她留在修道院。當瑪麗亞因為擔心愛上了上校便違背了對上帝的諾言跑回修道院的時候,院子嬤嬤語重心長地勸她鼓勵她去麵對自己的內心追求自己的幸福。院長獨唱的《Climb Every Mountain(攀越群山)》也是非常好聽且富有哲理。
在瑪麗亞的婚禮上,那首如婚禮進行曲般莊嚴地歌曲《Maria》,正是電影開始不久瑪麗亞跑回修道院時幾個善良慈愛的修女唱的,非常俏皮活潑,幽默詼諧,顯示出嬤嬤們對瑪麗亞的一種友好,關心和在意,好像大學的室友們開玩笑的指控一樣。歌詞很有意思:How do you catch a cloud and pin it down?(你怎樣抓住天上的雲,並把它牢牢釘住?)How do you keep a wave upon sand?(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How do you hold a moonbeam in your hand?(如何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修女嬤嬤們太有文采啦!
我感覺,修道院就像一個大家庭,在婚禮上再次響起嬤嬤們唱的歌,好像代表著娘家人對瑪麗亞的祝福。而瑪麗亞有困惑有困難也是回到修道院尋找院長嬤嬤。
最後上校一家出逃也是得到了修女們的合力幫助。那兩個修女把納粹的汽車破壞,以阻止納粹士兵去追趕瑪麗亞他們。她們做這些的時候已經不僅僅是在幫助瑪麗亞了,還包含著她們對祖國和對平的熱愛,他們是以巧妙的方式去和納粹勇敢地鬥爭。
說到對祖國對和平的熱愛,最令人動容的便是上校在最後唱的那首《雪絨花》,這和他之前在家裏唱的時候那種溫馨不一樣,這裏更有一種對家鄉的深情和對國家即將麵臨戰爭未來的擔憂以及對同胞們的一種傾訴:這是我們美麗的祖國,我們祝福她。
“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唱到第二段,上校因難過而哽咽,無法繼續唱下去.。在瑪利亞勇敢地走到丈夫身邊,大聲接下去唱,在她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這首歌唱出了奧地利人民對家鄉的愛,對祖國的情,深深打動了人們的心,激勵和鼓舞了奧地利人民反抗法西斯,追求自由與和平的勇氣和信心。
據說特拉普一家逃離奧地利後,一直以積極樂觀生活著。二戰後,他們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往祖國奧地利運送食品和衣物。他們雖遠離故土,在異鄉紮根生存,艱苦創業,可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故鄉,也是那個音樂神童莫紮特的家鄉。
莫紮特家鄉的人民,以音樂表達愛,愛祖國,愛和平,愛自由,愛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愛好音樂的人心裏,每一份愛都是一段美妙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