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生活

書寫,分享,感恩,惜緣
正文

如此煙火人間,柴靜教會我們什麽?(ZT)

(2015-03-05 17:13:06) 下一個

    有一種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柴靜便是。

   白色絲質襯衫,淺色牛仔褲,一部長達103分鍾55秒的紀錄片,沉寂1年多後,柴靜就這樣“歸來”。

  她向優酷、騰訊等多家視頻網站免費奉獻了大型空氣汙染深度公益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短短一天,《穹頂之下》點擊量破億,許多人的手機、電腦都被其刷屏,截至3月1日21:00,《穹頂之下》累計播放已達1.7億次;

  騰訊播放12260萬次 優酷播放2230萬次,樂視播放1221萬次,愛奇藝422萬次, 搜狐播放411萬次,土豆播放302萬次,鳳凰播放235萬次……

  從傳媒角度來看,這可算是目前最為成功的傳播案例,沒有之一。如果在商場,這定是一次極為壯觀而成功的營銷,足以載入營銷史冊。如果按點擊量收費,這絕對是一筆極為可觀的數字。當然,以上假設並不成立。這是一部“突然”麵世的公益紀錄片,是一個母親與霧霾的“私人恩怨”,是一個公民向全體公民的傾述。但是,當她告訴你:我們生活的天空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重度汙染;我們生活的國家每年因為大氣汙染過早死亡的人數有50萬人,其中最脆弱最容易受傷害的是我們的孩子和父母;中國化石能源的燃燒強度比歐洲高出三到四倍;中國最好的柴油含硫量是歐盟和日本包括美國的二十五倍……你,還認為這隻是一個母親想公之於眾的“私人恩怨”嗎?

  在成為向霧霾挑戰的痛心的母親之前,柴靜已經久負盛名,鮮花與掌聲,雞蛋與拍磚,集於其一身。她是第一個零距離報道“非典”的記者,七次與非典病人麵對麵,參加了《北京“非典”狙擊戰》的拍攝,是最早冒死深入非典一線采訪的記者之一。在汶川地震、華南虎事件、藥家鑫事件等新聞采訪中柴靜犀利和敏銳又不乏人文情懷,形成了獨特的主持風格,被不少人奉為“知性女神”。

  2013年柴靜出版了自傳性專著《看見》,記錄了自己在宏大敘事中的采訪心路曆程,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這本書銷量超百萬本,成為該年度暢銷書。但也引發了對其做新聞方式的褒貶之爭,更延伸至對其人品的否定,甚至誕生了“挺柴”派和“砍柴”派,一時紛紛擾擾,知性女神變成了“話題女王”。2013年10月,柴靜被曝出在美國產下女兒,一時間她的私生活再被網友深挖,非議不斷。因為女兒產在美國,不少人諷其說一套做一套。對此柴靜未作任何回應,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當她歸來,摘下了主持人的光環,仍然恬淡安靜,隻是換了角色,是作為一名普通的母親,也是作為一位獨立調查人。這兩個身份其實有著因果關係。因為未出生的孩子被診斷患有良性腫瘤,讓初為人母的柴靜真切感受到汙染的可怕。害怕之後不是退縮和逃之夭夭,而是迸發出了巨大的勇氣。她自費百萬,利用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寬廣人脈費時一年多尋找霧霾的元凶,也為全中國人上了意味深長的一課。

  《穹頂之下》兩天不到吸納了1.7億的點擊,如此吸引關注,有不少成功因素。話題的高同感度、TED式演講、flash動畫、電影特效、信息可視化、無人機拍攝,時下最時髦的新媒體呈現方式等,既處處可銅陵製作者的用心良苦,也成功吸引觀眾眼球。在內容設計上,深入淺出,易於了解和接受,雖然不是最具學術權威和專業的,但絕對是最具普及意義,引起共鳴的。

  而最主要的,是柴靜本人強大的話題性、影響力、創新力、感染力。南方周末環境記者汪韜這樣說,《穹頂之下》的影響力可能超過這幾年他采寫的霧霾報道的總和。原《焦點訪談》主編莊永誌將柴靜的這次行動看作“互聯網時代的公民調查”,“目力所及,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網民不必居於渠道信任,而是出於對傳播者個人魅力的讚賞和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而上網觀看《穹頂之下》……《穹頂之下》,僅僅是網民參與的開始。”前媒體人林天宏感慨道:“中國是個能夠產生無數世界級選題的國度,但在我的視野裏,這個國家從未出現過一個能夠匹配得上這片新聞富礦的世界級記者——這太難,你的報道涉及的人群要足夠廣闊,問題要足夠重要,調查要足夠專業,故事講得要足夠精彩,勾勒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要足夠清晰。如果有,那就是今日‘霧霾’之後的柴靜。”

  盡管本紀錄片中觀點、數據是否具有說服力存疑,也頻生了不夠專業的評價,但毫無疑問的是,此片一出,必將掀起新一輪關注環保的熱情。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的積極“點讚”,也讓人民期待環保部門將對當前嚴峻的大氣汙染形勢有所作為。

  盡管如此,話題女王柴靜永遠不乏爭議,《穹頂之下》一出濕了不知多少母親的眼眶,激起了不知多少國民的覺醒,同時也砸壞了不知多少朋友圈,網絡上很快就出現了“挺柴”和“砍柴”的分歧,針尖對麥芒,一時間陰謀陽謀之說各種有。如,爭論該紀錄片推出的時間微妙,如質疑柴靜拿女兒做切入點,質疑該片避重就輕未涉及核心,質疑非個人調查實為團體操作得到官方支持,質疑調查數據的缺誤,批評其表述方式太過CCTV式,等等。柴靜、《穹頂之下》引發一起規模宏大的全民大討論。

  其實,這未嚐不是好事。 是非爭論之中,也能看到不少從新角度和新高度來看待的觀點。如溫克堅:“柴靜霧霾視頻引起海量傳播,說明霧霾肆虐下民眾不滿情緒之廣泛和深切,不過不滿情緒本身不是社會行動,它隻是社會行動的一個心理基礎,催化行動還需要明確的歸因,清晰可見的路徑,並伴有成功可能性的激勵,而這些要件的表述,顯然是柴靜視頻無力承載的,而是通過後續辯論和批評才可能塑造的,在這個意義上,柴靜粉絲們不要過於敏感,讚美不是唯一的姿態,對這個視頻的批評反而是提升這部片子價值的通道。真相就像洋蔥,柴靜撥開了一層,自然需要有人去撥開第二層,直到直麵最後簡單而殘酷的真相。通過這種觀念對手戲,社會心理動能才全更聚焦,社會螺旋式演進才有可能。”

  假裝在紐約:讓我們拋棄所有的政治站隊,所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所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和幻想吧。在目前的國情之下,無論政治立場是左是右,隻要你屬於這個中間階層,從我們未來共同的命運出發,左右之間,是有交集的。而柴靜就是那個最大公約數;你我,也可以。

  方興東:“柴靜的紀錄片刷爆微信,也引爆一些爭論。柴靜是小我20年的朋友了,個人絕對支持。當然潑冷水的人也有其視角:霧霾問題絕不是簡單的媒體問題,一個媒體人的紀錄片於事無補,不能簡化,

  不能靠煽情,甚至社會效果是負麵或積極難說。毫無疑問,霧霾絕不是新聞黑幕問題,而是科技、經濟、政治等綜合性社會發展的大問題。……注意:霧霾需要無數人的努力,無數人的代價,而不是哪個英雄或救星!希望更多柴靜,每個媒體人都是柴靜,避免公共事件個人化,反而遠離霧霾這個唯一的焦點!

  陳耀文:“你喜歡她不喜歡她都無法改變2015年2月28日這一天會因為柴靜與《穹頂之下》而載入史冊。最後還是我的觀點:中國的任何問題都不是國情問題而是體製問題,中國的任何落後都不是技術落後而是管理落後,中國的任何進步都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人人自己爭取的。公民意識、輿論監督和客觀立場,我呼喚你們!

  其實,柴靜製作《穹頂之下》的意義已經遠大於關注大氣汙染本身,也許柴靜的《穹頂之下》確有不盡完美之處,有著尚未突破的局限。霧霾的罪魁禍首其實並不難找,在中國的輿論環境下逼視和拷問,卻需要莫大的勇氣。有許多人看到了,卻寧願選擇視而不見。柴靜出身於央視,她不可能不了解遊戲規則,但是她說了,並且做了,而且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甚至獲得了新任環保部長的點讚。單從這點來說,是一件極其了不起的事。

  所以請致敬她這份行動的誠意和努力,感謝她帶給我們的震撼和鼓舞。柴靜是用愛擁抱家人和社會,以公共利益為己任,以普識為責任,對社會進行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啟蒙。而事實上,不正的確如此嗎?

(作者:信力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跨過山海穿過人海的野草 回複 悄悄話 柴靜的《穹頂之下》確實是網絡時代媒體傳播的一個範例。問陝兄好!
Lao_shan 回複 悄悄話
對這部片子現在各種評論都有。但從這部片子被傳播的過程,我確實見證了網路那令
人震憾的傳播能力。。。

BTW, 謝謝你的問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