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學以後,離開家鄉,隻有放寒暑假和節假日才回家。讀書,在多個城市工作和學習,移居北美,距離上離家鄉越來越遠了。回去了,在家鄉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穿行,感覺與在國內其它城市沒有差別。如果說出生長大的地方叫做故鄉,那中國的每一座城市也都可以成為故鄉了。
每次回家探親,故鄉的印象隻停留在父母日漸衰老的麵容和每次目送離開時不忍遠去的背影裏,停留在給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墳前祭拜和掃墓,停留在酸菜餡餃子的故鄉味道裏。
兒時曾住過的平房小院和故居小樓早已變成幢幢高樓,昔日兒時夥伴們一起玩耍的江邊小樹林兒,現已變成了遊樂場。現在對兒時的記憶越發變得模糊了。故鄉的那條江,還在一如往昔地流淌著,不過早已遭到汙染,不見了從前的清澈。遠處高高的煙囪,呼呼的冒著煙,在汙染了的空氣裏依稀可見。與我擦肩而過的老鄉的眼睛既熟悉,又陌生。自來水管裏放出的水,沉澱一會兒底部就能看到沉澱物。不時叮囑父母,要先燒開、沉澱之後再用,最好用桶裝純淨水。故鄉,變成了一聲長長的悲哀的歎息和心中最深處的痛。
早有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別》中的詩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宋朝詞人蘇東坡在《定風波》中的“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穿越曆史,夢回唐宋,白居易和蘇東坡吟出的詩詞是真摯感人的,遠隔千百年,依然可以體會出其豁達的心境和淡然灑脫的品性。他們所在時代是幸運的,那時的人溫文爾雅,有創造力,可以暢所欲言,即使貧窮,遭受貶詆,周圍的環境卻還是自然的,水、空氣、食物都是幹淨的。唐宋時代文化和文明的勝景,在今日之中國仍可感知體察到的遠古氣息,還存在否?
如今在北美過春年,是一次和父母很長時間的電話閑聊,是一次和朋友們熱熱鬧鬧的聚餐。僅此而已。餘光中詩歌裏的鄉愁還有嗎?已沒有了鄉愁。人在哪裏,哪裏就是中國,哪裏就是故鄉。他鄉即故鄉。
此心安處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