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鄉客

方言控、文字控、音樂控、影視控
正文

談談兒歌《山花花 山果果》

(2016-04-10 16:22:39) 下一個

不管出生在鍾鳴鼎食之家或者茅屋可能會被秋風所破之陋室的人,孩童時期大概都有機會接觸到兒歌。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地域所產生的兒歌自然不一樣,相同之處是兒歌的主題離不開對生活的體會,對未來的憧憬。


我是廣東人,我最熟悉的兒歌就是外婆哼唱的“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檳榔”。這首兒歌包含了日常生活的知識,還反映了一種對“非我族類”的情緒。兒歌的後段有“船無底,浸死兩個番鬼仔”這樣一句,“番鬼仔”可能泛指洋人,也可能一如我的外婆所理解的,指的是外國侵略者。至於後來譜了曲的“月光光”寫的則是另外一種生活場景,屬於另外一種類型。


早年間到美洲的廣東華僑中,流傳著不少歌謠,表達了他們對故土的思戀,其中就有一些屬於兒歌的範疇。譬如下麵這一首:


一歲叫 ,兩歲笑,三歲攬柴過田阿媽燒,四歲扛得油燈盞,五歲織得好幼麻,六歲繡朵牡丹花,七歲媒婆就來話,八歲就吃人茶麻,九歲留發,十歲嫁,十一歲攬仔做阿媽。


這首兒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根據所用詞語韻腳,估計源自客家話地區。北方有一首兒歌,也是借小姑娘來說事:


小姑娘,會梳頭。一梳梳到麥子熟。麥子磨成麵,芝麻磨成油,黃瓜爬上架,茄子打滴溜。


前麵所提到的幾首兒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現如今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孩子們不能總是“還唱著過去的歌謠”吧,於是,這些年也有不少新兒歌的創作。兒歌的創作,與其他類別的歌曲最大的不同是,要使用孩子們容易理解的詞語。我記得“小白船”,我也記得女兒小時候常常脫口而出的“春天在哪裏”。但是我沒有辦法接受把“ 繪一幅詩意, 入畫江南意境”這樣的詞寫給孩子們唱,也不會把“接過雷鋒的槍”看作是一首兒歌。


最近聽了一首兒歌《山花花 山果果》,無論歌詞、旋律都具備了廣泛流傳的元素。先從歌詞來看,這是一首小女孩的歌,她是山區的一個孩子,和她身邊的山花山果一樣,她的根子紮在山坡坡上。她和山花山果一起承受山風的吹拂,山雨的澆沃,也和它們一起成長。歌曲記錄了小女孩的生活,也承載了她對未來的希冀。歌詞簡樸容易記住,曲子音域在九個音階之間回旋,唱起來輕鬆;歌曲節奏輕快流暢,非常適合孩子們來唱,所以說它有可能廣泛流傳。當然了,現在的市場經濟大流是“營銷”,如果沒有“推手”,恐怕這首好歌也隻能是在小範圍內發揮作用。


根據詞、曲作者許冬子在原創音樂網站上的寫作靈感,我的理解是他閱讀了網絡上流傳的一篇文章《我叫山果》之後,受了感動,萌發出要為“山果”這個小女孩唱出自己心中的歌,因此才有了這首歌的誕生。那篇文章我也讀過,也被感動得一塌糊塗,可惜自己沒有歌曲作者那樣的才具,寫不出那樣一首好歌。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創作出貼近生活的好作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