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古今中外文學藝術創作的永恒主題之一。 關於故鄉的作品,用一個較為“文藝範”的詞來形容可以是“恒河沙數”,也可以是“滿坑滿穀”。
說到故鄉,我的感性認識實在有限,因為我出生在海外,十二歲之前住過三個國家,四個城市,卻不曾踏足家鄉一步。第一次回鄉,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暑假,回家鄉住了大約一個月。由於年紀小,隻顧玩,對家鄉談不上有什麽深層次的感悟,隻是記住了奶奶瘦削的身軀和深情的目光。另外一段難忘的記憶就是牛高馬大的青年漢子稱呼我為“叔公”,使我對“輩分”有了初步的認識。
由於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在學齡前就有很多機會接觸文字、圖畫、電影、戲劇。正如前麵提到,關於故鄉的作品數不勝數,我也就通過別人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不少這方麵的理性認識。懷念故鄉的詩句,最直白的無過於“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至於“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則反映了即使是一代梟雄,也有著生命中深深的無奈。無論正麵描寫或者使用賦比興的手法,懷念故鄉的作品終歸離不開那裏的人情景物。有人懷念前門的大碗茶,有人追憶家鄉的麻辣燙;有人常想起村頭一起爬樹掏鳥窩的二牛,有人忘不掉籬笆牆那一邊的小芳。這種種的思念懷想演化成鄉愁,以各種形式展現的這種情緒,再激蕩出一圈一圈的漣漪。
故鄉究竟是什麽?詞典解釋得很簡單:出生的地方。如果嚴格依照詞義來理解,可能會產生歧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若有人因為逃荒遠離家鄉,或者受指派千裏為官,然後在外地娶妻生子,那麽這些人的子嗣,應該以父親的原籍為故鄉還是以出生地為故鄉呢?近代人的理解有了變化,記得有一首很出名的歌曲這樣唱道:啊!故鄉!生我養我的地方......這樣的說法好像更為合理,但是與現實也還是有差別。譬如一個人出生在東北鬆花江畔,後來當兵南下,後半輩子都在南方生活。那樣一來,出生的地方和“養”他的地方並不一致,也還是不夠準確。也許由於上述那些“灰色地帶”,便有了另外一種說法,譬如東坡居士的《定風波》裏頭就有“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樣的妙句。不過,這個句子卻是脫胎自王定國的歌姬宇文柔奴。
時人對於故鄉,也有不同角度的解讀。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第二故鄉》這首歌,一下子就被它的歌詞吸引住了。這首歌裏處處是對比,一開始就唱到“沒見到爹娘,卻讓我濕了眼眶;不是我家鄉,卻總是溫暖衷腸。”;銘記兄弟姐妹手足情長的同時,也流露出對第二故鄉的無限遐想。因為作者在那裏“放飛過懵懂的向往”,是他“生命依戀的詩行”。所以,作者“心頭有份祝福”,要融化那裏風霜;夢裏許多眷戀,都與這個“第二故鄉”有關。詞作者的創作手記裏有這樣的語句:相對於第一故鄉的第二故鄉,或是我們初出茅廬打拚、學習、求藝、打工之人生轉折點,或是因故流落、停泊、休養生息、韜光養晦之所,或是幾天、幾月,亦或是三年五載、十年八春、須臾半生之地。這裏沒有父母親人、有的隻是三五知音、七八友朋、一二手足,當人生行至婉約黃昏回首時,才覺第二故鄉在自己心中的份量已經遠遠逾越出生地之重。
《第二故鄉》這首歌,既是作者的心聲,也可以說是為把心安在“第二故鄉”的人們所寫。說到這首歌,不得不提它的合作者們。詞作者是許冬子,在安徽阜陽工作。相對於其他幾位合作者,他是一位專業的音樂人,既寫詞,也作曲。前不久介紹過的兒歌《山花花,山果果》就是他一手包辦了詞和曲的創作。許冬子是安徽人,在本鄉本土工作,按理說不應該產生出“第二故鄉”的情緒。但是,憑籍著創作人敏銳的觀察力,他對於那些“初出茅廬打拚、學習、求藝、打工”而不得不“流落、停泊、休養生息、韜光養晦”於異域他鄉的人群有深入透徹的了解,所以才能寫出他們的心聲。至於曲的作者“文心曲”(也許是筆名?),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高級軟件工程師,他在博客裏這樣介紹自己: IT精英/網絡才子蜚聲海外/作詞/作曲/配器/編曲/伴奏/寫詩/賦文/唱歌。我並不認識這位曲譜的作者,無法斷定他是不是一個IT精英,但是從他的網誌裏確實看到他所創作的不少音樂作品,甚至包括了一部八十集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歌。當然那些都是過往的成就,我們還是來看看這首《第二故鄉》的曲調吧。傳統的中國通俗歌曲旋律,采用 AB 二段曲式,流暢自然,基調積極向上,有對親情的眷戀卻不哀傷。歌者“微雨”,更為歌友們熟知的網名是“如蘇”,她的個人資料不多,隻知道她在網絡公司工作,不是專業歌手,現居美國。她的聲音幹淨明亮,吐字清晰,情緒飽滿,對歌曲的理解和演繹尤勝某些專業歌手。不可忽略的是這首歌曲的伴奏,琴聲如水銀瀉地,把整首曲子烘托渲染得非常豐滿。據了解,這位伴奏者有一個筆名“畫夢”,是一位化學博士,在美國一家化學研究中心工作,音樂是他業餘生活的重要部分。他擔任過大學管弦樂隊的指揮,也做過唱片公司歌曲專輯的主創。他既能夠在音樂節上演奏笛子,也可以擔任弦樂四重奏的大提琴手,同時還是樂隊的鍵盤手......
通過對《第二故鄉》合作者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組合裏的人對“第二故鄉”都有很深的體驗和感想,所以才能取得這樣的成果。關於這首曲子的創作,還有一點與傳統大異其趣的特色,那就是互聯網特色。四位合作者分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或城市,其間還有時差影響交流,他們是通過互聯網把這首歌一步步串起來,提供了一首完整的作品。互聯網的誕生,大大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大量網絡歌曲和網絡歌手的出現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個群體之中,當然有部分商業化的操作,卻也有一些純粹出於愛好而參與到創作、演唱之中的“發燒友”。這首《第二故鄉》的作曲者“文心曲”曾經對撰寫“參賽歌曲”發表過他的見解,他說:我們是把參賽當成順帶的路標,獲獎隻是撿到的錢包,寫出好歌才是我們上路的目標。
我想,如果能夠有更多創作人以熱愛音樂為出發點,在商業團隊以及政治團體的主導之外,發揮各自的特長和特點進行創作,演唱,必將帶來更多充滿理想主義精神,帶有個人風格的優秀作品。
歌曲鏈接:http://xlkezhan.com/forum/index.php?page=1&id=21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