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4、27、28 三個交易日,上證指數累計下跌了11.45% ,把“國家隊”進場之後,十一個交易日內所營造出來的大好形勢幾乎“一杆清台”。說“幾乎”是因為相較於 7 月 8 日收盤的 3507.19 點比起來還有 155.81 點的溢價。
這三天的下跌自然又要引發“股評家”們各抒己見,其中一種說法就是有“大戶”頂風作案,大手做空。對於上述說法,小民百姓隻有姑妄聽之,真相如何恐怕還要等“公安部”有了調查報告才能知道。不過,倘若真相牽涉到“國家機密”,老百姓就未必有機會得聞其詳了。“股評家”們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第二次探底”,我很願意這是真的。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戲台上的一個“探馬”匆匆上場,單膝下跪,向主帥稟報軍情之後,然後主帥說:“再探!”
記得“國家隊”進場之後,7 月14、15 兩個交易日曾有一次回吐,當時就有“探底”的說法。如果股民有耐心,等那些“探子”把穀底探得個真真切切之後才下場,而這一段時間的買賣都是“國家隊”的資金的話,相信這一波“二探”對他們不會有什麽影響。也許有人會批評我這樣的說法“不愛國”,畢竟“國家隊”的資金也是屬於“人民”,那麽我要說,因為他們交得起“學費”。我記得,流出市麵的“救市方略”裏就有關於券商的救市資金一段時期內“不算績效”的內部規定。於是,即便是“交學費”,那也是“奉了旨”的。如果真有一些朋友,為了配合“國家隊”抄底,提前進了場,那就應該有必勝的信心,堅持到最後一分鍾,不要受市場的起伏而影響了自己的決心。還好 ,“國家隊”在 29 日收市前半小時造出了一條上升 126.17 點的“陽線”,大快人心。
由於世界性的股市波動,關於股市的話題自然就多。有些外國評論者對中國股民冷嘲熱諷,並坦言隻有經曆過深刻教訓,中國股民才會逐漸成熟。我對這類言論極其憤慨。不過,其中也有一些比較中肯的見解,譬如說通過市場可以增進知識。股市暢旺的時候,我們能夠在茶樓飯館聽到各種各樣的股市術語和走勢分析,朋友圈裏除了家長裏短也不乏對股市的討論,算得上是熱火朝天。遇到股市下跌,我們又知道了有“惡意做空”這樣的壞人,也可說是長了知識。
我記得最早接觸到“空頭”、“多頭”這兩個交易術語是念中學的時候,在小說“子夜”裏讀到的。那時年紀小,也沒有機會深入了解,所知的也就是一個大約的概念。後來有機會參與到股市買賣、遠期外匯交易之中才認真補習了一番。媒體上對於“做空”的目的和意義多有論及,我就不再畫蛇添足了,關於“惡意做空”,官家也早有定義,同樣沒有什麽討論的餘地,今天想說一說的是,市場有沒有“惡意做多”的行為?
我這個問題可能會惹來有識之士的訕笑,因為一般的看法,“做多”就是看好,看好就是大家發財,怎麽會存在“惡意”的說法呢。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世界上各國經濟危機之後的檢討,必定有這樣的一個因素:泡沫。泡沫的形成有一個基本模式,那就是某個市場的資金回報率有吸引力,追逐高回報率的資金紛紛投入這個市場,資金的淨流入又進一步推高對那個市場的期望值,由此催生一個大泡泡。這個大泡泡可能一直膨脹,直到爆破為止。
有經驗的投資者絕對不會放棄每一個可能盈利的機會,所以對於任何“發展中”的市場都保持濃厚興趣,不過,他們也會為形勢一旦逆轉預作籌謀,“做空”套戥就是一道保險閥門。那麽,買足了保險再投放到“多頭”市場上的資金算不算“惡意做多”呢?當然不能算。理論上,憑借“做多”的手段把泡沫盡量吹大,然後再把泡沫戳破,那才是“惡意做多”。有沒有人能夠察覺“惡意做多”的行為呢?事實上是有的,所以不時有論者提醒投資者注意泡沫。但是,在市場蓬勃的時候,大多數人所關注的往往是產品價格的期望值不斷增高,並不太在意背後所隱藏的危機,因此這類言論有意無意地就被邊緣化了。實際上,“惡意做多”有很多兄弟,譬如“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白手套排隊炒樓黨”等等。但凡涉及民生的“惡意做多”容易引起公憤,至於金融市場上的“惡意做多”卻不容易判斷,也沒有人願意輕易下那樣的判斷,以免自斷財路。實際上,金融產品上“惡意做多”的危害性並不比“惡意做空”小,尤其是泡沫的涵蓋範圍越大,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就更大。不過,由於上述的原因,評論界少有對於“惡意做多”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