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鄉客

方言控、文字控、音樂控、影視控
正文

“知道你過得不好,我就心安了”

(2015-06-16 16:24:26) 下一個
“知道你過得不好,我就心安了”
 
據說,網絡上最近有一句流行語是“知道你過得不好,我就心安了”。知名評論員,專欄作者,《燕趙都市報》評論部主任陳方先生結合他的同事離婚的事例,以及從“傷你的人給你的祝福都是虛偽的”這句話所得的暗示,把這句流行語“翻譯”成“從別人的倒黴中尋得獲得感”。還歸納出“太多的情場恩怨都為‘知道你過得不好我就心安了’做了注腳”這樣的結論。這叫我想起了當年鍾鎮濤原唱的流行曲《隻要你過得比我好》在國內流行的時候,有些人把其中一句歌詞改成了:隻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陳先生又把這種情緒從“情場恩怨”引申到職場和其他領域。他引用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以此來分析人們通過這種對比他人的生存狀況作為自我評價的比較值。他又提到了國內的一套節目《你正常嗎》,說的是“節目中有一項調查,‘得知別人更倒黴,你的心情會不會變得更好?’45%的受訪網友覺得這種心態很正常,55%的人認為這種心態不正常。” 我沒看過這個節目,也不知道該項調查的人群基數和結構如何,有多大的代表性,姑妄聽之吧。
 
陳先生的文章還提到,“心理學家說,社會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人類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並認為“社會比較可以為個體提高自信心,並且成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礎。”
 
說“社會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也許沒錯,要說通過社會比較可以為個體提高自信心卻未免有點牽強。我的看法,無論是“知道你過得不好,我就心安了”或者是“從別人的倒黴中尋得獲得感”其實都是不自信的心理反射。一個有自信心的人,不需要籍由旁人比不上自己來為自己作肯定,更不會由於別人的挫折而獲得存在感。如果說社會比較能夠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成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礎”也隻能是通過向比自己優秀的人物學習,借鑒他們可用的經驗作參考。所以,如果一個人把“知道你過得不好,我就心安了”這句熟語用作行為依據,在我看來,也可以用一句網絡語來形容 - “魯瑟”。
 
陳方先生原文鏈接:http://dajia.qq.com/blog/48671101918456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