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非洲森林中,有我無數好兄弟。為了民族自由解放,他們堅決去鬥爭。永遠向前,絕不退後,為了非洲自由解放,堅決鬥爭......”
這是我們小時候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幾十年過去了,許多非洲國家獨立了,掙脫了帝國主義的魔爪。他們中的某些人,“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學習、工作、生活,個別人還在這裏結了婚,生了孩子。他們在這個兄弟的國度是不是如魚得水,很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呢? “南方都市報”最近對此做了一個調查,在 2014 年將要過盡的 12 月 30 日發出了一份調查報告《黑色鄉愁:非洲人在穗調查報告》。
調查以記者根據英文問卷對受訪者提問並記錄的方式進行,“80%以上的問卷都以記者一問一答(而非受訪者自身填寫)方式完成”(摘自“調查報告”)
“問卷設置了33個問題,力求以多維視角勾勒出一幅在穗非洲人的現狀輪廓。本次調查,派發問卷對象是非洲國籍的在穗人員,區域定點在非洲人集中居住或工作的小北、三元裏以及金沙洲3個片區,涵蓋寶漢直街、美博城、廣州北站、迦南服裝廠等十幾個地點。”- (摘自“調查報告”)
如果沒有記錯,大概在 80 年代起就有非洲商人於春、秋兩季到廣州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那時,所有境外的商人,都是憑“交易會”發出的邀請函前往廣州,並由大會統籌安排住處(費用自付,特邀嘉賓另說),其他時間,難得在街上見得到非洲朋友。後來國門漸開,除了“廣交會”之外,各地也不時舉辦各類“小交會”,加上遊客,包括來自非洲的“外賓”就逐漸多了起來。大約是九十年代初,廣州市泰康路一帶的“小商品市場”就常常出現非洲客商零零星星的身影,他們就像是在春江試水,卻還沒有形成“團隊”。“調查報告”引述廣州市公安局提供的數字顯示,“目前在穗非洲人有1.6萬人左右。近5年來在穗非洲人常住與臨住人員比例基本保持在1:3。”
雖然從事貿易的非洲商人基本上都是“單兵作戰”,但是總體的成交額還是相當可觀。從泰康路時代的文具、家用小器皿到海印電器商業區的電子配件和組合電器,以及由始至今都備受歡迎的鍋碗瓢盆、衣帽鞋襪、化妝品等等商品,都是非洲商人采購單上的項目。
俗語說“無利不起早”,又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些商人長途跋涉,遠離家園,忍受孤獨,說到底無非也是為了謀生,那麽他們的盈利狀況怎麽樣呢?據“調查報告”給出的數據是:近兩成受訪者月入超3萬元。如果換算成他們自己國家的貨幣,相信會是相當大的數字,與家鄉的同齡人所賺取的酬勞相比,更是有雲泥之別。可以這麽說,這百分之二十“高收入”的受訪人士,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即使未必每個商人都有那麽高的收益,總的來說,估計還是比在各自的家鄉辛苦勞作所得要多。
這次調查“最終收回的有效問卷是204份,男女比例與預設的2:1的性別比例一致,年齡跨度從19歲至52歲之間,40歲以下的中年受訪者占七成。除抽樣外,還定點發放了31份問卷給兩個高校的留學生群體,男女比例為2:1。”-(摘自“調查報告”)
“國籍方麵,有165份問卷填寫了具體國家,一共涵蓋32個非洲國家,排前三位的是:尼日利亞、加納、肯尼亞。按區域來分的話,來自西非國家的受訪者占大頭,達40%,南非和北非隻占10%和1%。” -(摘自“調查報告”)
在我的印象中,尼日利亞商人是非洲國家中最進取的群體。當年我在貿易圈裏討生活,曾經想要把商業活動擴展到非洲大陸,通過香港“中華總商會”的客商名錄聯係過一些非洲商行。最積極回應的就是尼日利亞的商人,小到日雜百貨,大到汽車他們都有興趣,而且都要求發運“樣品”。我按照自己所能經營的範圍,把他們索要的商品分門別類做成“樣品清單”並報了價,卻是百分之百的沒有了下文。我向行內的前輩請教,他們叫我以後少做這種傻事,說是行內曾經有人免費發運一些小商品作為“樣品”,結果照樣是泥牛入海,估計這是他們的一種手法,未必真有交易的誠意。如今的非洲商人在廣州采辦貨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然不會再發生上述叫人啼笑皆非的事。
“調查報告”有這樣的段落:曾經有人開玩笑說:“如果一個外地人第一次來廣州,當他從火車站出來以後,你蒙上他的雙眼直接將他帶到小北附近,當他睜開眼睛後看到的景象,可能會以為自己到了非洲。”
這話恐怕有點誇張,雖然說小北一帶比較多非洲朋友,畢竟他們都是“客”,隻不過是因為那附近有各類批發市場和物流公司,又有早期來華的親友在這裏勾留,同胞尾隨而來,所以漸漸地成為當地一景。據“調查報告”的資料顯示,“越秀和白雲是非洲人在穗集散地,這次的調查結果證實了人們的這個印象。有74%的受訪者居住在這兩個區域,其中60%的人居住在白雲區三元裏和越秀區小北兩個核心區。”
“為什麽選擇來廣州,而非其它城市?六成的受訪者認為廣州商品齊全物美價廉。據南都記者了解,在非洲人密度最高的登峰賓館一帶,“越洋商貿城”猶如他們心目中的北京路、上下九,在這裏,就可以買到他們國家所需的鍋碗瓢盆、衣帽鞋襪、化妝品等物品。有意思的是,在204名受訪者中,有71人表示在廣州並非他工作過的第一個異國城市。迪拜、巴黎和東南亞部分國家是他們去得最多的地方。”-(摘自“調查報告”)
貨品齊全、物美價廉當然是吸引非洲客商的最主要原因,據說他們從廣州采買的商品,運回非洲主要賣給他們國家中的中上層階級消費者,基本上能夠賺取一倍甚至更高的利潤。這些非洲商人認為廣州的經商環境“越來越好”,所以他們這支隊伍在不斷的擴充中。那麽,他們喜歡廣州嗎?“調查報告”有這樣的表述:
·六成受訪者因商貿環境而喜歡廣州
你是否喜歡廣州?每當問到這個問題時,大多數受訪者總會遲疑一下。皺著眉頭思考著是否真的喜歡。喜歡的人如同他們來廣州的目的一樣,都因為廣州有著適合做貿易的空間。有意思的是,有6.86%的人喜歡廣州的氣候。
我覺得最能反映非洲商人對廣州的直觀感覺是這一段:
你最喜歡廣州哪個地方?很多人似乎都答不上來。有個受訪者甚至坦誠地問:“除了市場,我哪裏都沒去過。可以寫市場嗎?”
令人欣慰的是,廣州的名勝景點還是有人知曉的,有56.37%的受訪者有效答案將最喜歡的廣州地方投給了它們。不過,絕大多數淘金者還是把票投給了他們最鍾愛的白雲區三元裏及越秀區小北附近的眾多商貿場所。
“獨在異鄉為異客”必然有很多不一樣的感受,這些非洲客商也一樣。“調查報告”這樣寫道:
此前,曾有一位在廣州經商的非洲人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描述,“有一些本地人看到非洲人就聯想到貧窮、罪惡、欺詐和無家可歸。”南都記者問卷調查發現接受訪問的204人中,有109人表示自己接受過大學教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隻占7.35%。
在調查中,南都記者聽到一些非洲人抱怨警察查證,抱怨把他當成小偷和強盜。但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廣州經商環境越來越好”的受訪者居首位,占33%,比悲觀心態的“越來越差”多了11%。
除了上述的誤解,非洲朋友在廣州也會碰到一些不禮貌的對待,譬如被的士司機拒載,據說受訪人士中就有大約七成有過那樣的遭遇。“有受訪者說,如果有一大群人在等的士,的士肯定停在中國人前麵,不會先載他們。有時候去稍微近一點的地方,根本不會載他們去。更不要說不打表、抬高價、繞遠路這些惡劣的情況。”-(摘自“調查報告”)
之所以會發生那樣的情形,可說有兩方麵的原因。“調查報告”這樣解釋:據說,非洲乘客不受出租車司機歡迎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很多出租車司機認為“非洲人身上的體味和香水味讓人不習慣,此外喜歡斤斤計較,要講價不願意打表計費。”
由於別人的“體味”和“香水味”的憎惡而拒載恐怕不能構成“歧視”,但是部分中國人把不同種族的人稱為“黑鬼”、“嚤囖差”、“阿三”則是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試問華人在海外被稱之為“支那”或者“清那”自己會舒服嗎?
在廣州生活了6年的馬裏人CDB表示:“在廣州,我常常感到孤獨,因為想念我在非洲的家人。”這種孤獨感,對於204名受訪者來說,幾乎是普遍的一種心態。那些感到孤獨卻又希望留下的人群中,有寫明原因的那5名受訪者,都聲稱那不過是“為了方便做生意”-(摘自“調查報告”)
這樣的孤獨感,相信獨自漂在海外打拚的華人也都不陌生。因此說:鄉愁不分黃、黑。
“調查報告”原文鏈接:http://help.3g.163.com/14/1229/11/AEKKSB5L00963V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