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共必舔者,為五鬥米折腰,為五毛錢下跪,網稱“五毛”。
遇國必護者,護短、遮醜、死要麵子,網稱“臭蟲”。
那麽,逢中必反者,反共、反華、反中國文化,這類人網稱什麽呢?
我簡單地做了一次research,發現目前網上對這類人還沒有統一的、準確的稱謂,大部分網民都習慣怒斥這類人叫“傻牝”。說實在的,這個名字雖然到位,但不好聽、不文雅,也不響亮。
今有好事者我某,出於公道、厚道和妖道,特給這類人定名為“馮 • 大媽”。大家若願意接受,以後咱們就這麽叫——你遇到馮.大媽了嗎?哦,是的,我遇到馮.大媽了,在超市撞見的。見鬼,我今天一早就被馮.大媽打了,晦氣!
馮.大媽,德語寫作Von Tante 。Von,指“……的”,“屬於……”,具體指“某貴族家庭的某某”的意思。
古代日耳曼人隻有名,沒有姓。由於同名的人眾多,為了區別,便把“von”附在名字後麵,再加上出生地的地名,即“某地的某某”,用於區別另一個同名字的人。但在十七世紀以後,“von”往往隻是表示貴族名字的一部分,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公、侯、伯、子、男等。
中文將“Von”音譯為“馮”,後麵加個小圓點,不和姓名連寫在一起。如《戰爭論》的作者Carl Von Clausewitz,中文譯作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五毛”與“臭蟲”,主要集中在國內。從國外的角度講,國內是一個單元,無需細分彼此。而逢中必反者,則主要蟄居在國外。國外的範疇可就大了,俄美英法德,印加日韓澳,僅歐亞大國就有十好幾個。中國人哪兒都有,逢中必反者也到處都是,所以,需要加以區分。這是“馮”字的第一層含義。
逢中必反者,絕大多數都來自有身份,有地位的家族、家庭,絕對不是平頭百姓。其中又以國民黨勢力範圍內,“地富反壞右”分子,知識分子和城市大小資,文革受害人,以及中共曆次內鬥的失敗者本人及其子女為主。所以,必須給他們冠以貴族的頭銜,加個舶來“馮”。這是“馮”字的第二層含義。
大媽是中國的一種稱謂。廣義大媽指中年婦女,俠義大媽指大伯父的妻子。近年,隨著廣場舞和休閑旅遊的興起,“中國大媽”也隨之變成了一個專有名詞,代表蠻橫、撒潑、臭美、自私、一根筋、不好惹、尤其不能受刺激。
逢中必反者,除了大媽以外(大媽中逢中必反者還真不多見),其餘者無不具有大媽的特征,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我隨便就可以列舉三條來:
1、大媽肯定是女性。逢中必反者多半來自中國的江南地區,主要指江浙滬。這裏是中國女性意識泛濫成災的地區,老爺們骨子裏都象老娘們,婆婆媽媽。
2、神經脆弱,受了刺激便歇斯底裏,一點不講理性。女人都是感受型的人,所以,她們普遍比較敏感、脆弱,一次打擊,終身為仇。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不怕直中直,就怕仁不仁”、“天下最毒婦人心”吧。逢中必反者,其實也正是這號人,以偏概全,一概而論,不可理喻。
3、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有的大媽們都是這脾氣,你不小心得罪了她們,you done。逢中必反者也一樣,一言不合,則天雷地火,頓時殺滅。
反中,起源於煩中,由煩而反,因反愈煩。處於更年期的大媽,容易心煩;缺乏理性、血壓偏高的逢中必反者,也容易心煩。所以,我稱逢中必反者為“大媽”,那是恰到好處,恰如其“縫”的。
不過,逢中必反者可不是普通的“大媽”,他們是留洋的、貴族的、世襲的“大媽”—— 馮 • 大媽。馮者,諧音“逢”;大媽者,諧音“大罵”。因而,馮 • 大媽還有“逢著……就大罵”的諷喻哩。
反中,就是Anti China,Anti CP Government,Anti Chinese Culture。麻煩的是,中國的“中”,顛來倒去還是“中”,左右翻轉不變形。反中,就象是狗咬刺蝟球,到頭來,刺蝟毫發未損,而頑皮狗卻被紮得滿口是傷,鮮血淋漓。
呃——,我把逢中必反者戲稱為“馮 • 大媽”,還有誰不同意?還需要補充什麽嗎?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們就祝願馮.大媽:一路“反”好!
20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