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中醫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賣藥的人不采藥,采藥的人不賣藥。雖然我沒有看到原因解釋,但也不難想見,多半是為了防止藥物摻假。
因為采藥的人不僅懂藥,而且知道哪些藥草極其相似,可以魚目混珠,如果允許他們直接賣藥,就很難保證他們不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同樣,賣藥的人也懂藥,而且深諳市場行情,熟悉藥價,若讓他們自己采藥,利令智昏,利令藥假之事,定然不免。
這正如封建時代的皇帝統兵,讓有兵的人沒有調兵權,有調兵權的人不直接擁有士兵,這樣分而治之,最終要保護的,當然是皇帝老兒自己。
不過,這條規矩想必是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發達,人心不古,醫道沉淪後才開始出現的。早期郎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醫聖和藥祖,都是既行醫又采藥。華佗醫術高明,醫人無數,卻能自創麻藥;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的時候,也是一邊采藥,一邊行醫。
不管是為了穩定藥價,還是為了保證藥物質量,醫藥分家總是有諸多弊端的,尤其不利於向公眾傳播中草藥知識。比如說,止血清淤利尿良藥——草蒲黃。
中醫師和藥劑師解釋說,蒲黃就是香蒲的雄性花粉。香蒲是濕地的重要指標植物。它的學名為Typha latifolia L.,英文名叫Cattail。無論是寬葉的,還是狹葉的,都是雌雄同株。香蒲夏季開花後,雌花和雄花在植株的頂部集結成圓柱形肥厚的穗狀花序,俗稱“蒲棒”或“蒲槌”。雌、雄花序連生,雄花序在上部,雌花序在下部。蒲黃則專指上部雄花穗曬幹後碾軋過篩的細粉。
然而,他們所提供的圖片,卻全是籠統的蒲棒形象,並未指明具體的部位。網絡大百科“維基”和“百度”也是如此。我曾將蒲棒拍成照片,特地發給國內的中藥行家辨認,請她指出到底哪部分是產蒲黃的。她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全部發給我,讓我自己判斷,我經過好一陣子觀察、比對才驗明正身。
這是我今年7月底8月初拍下的蒲棒圖片
我注意到,至8月下旬以後,蒲棒上部的小辮子就不見了。
我由此斷定,蒲棒上部才是蒲黃的采集位置,因為藥籍上說蒲黃采集有時間限定,錯過了采集時段,雄花序就自行飛落了。
這是蒲棒的主體——雌花序,它常在深秋裂開,狀若棉絮,俗稱“蒲絨”,是製造人造棉和紙張的原料,用它填充枕芯也不錯。中國民間藥書上說,將蒲絨浸泡在尿桶裏一周,取出曬幹備用,遇到跌打刀傷,取絨絮一撮,掩蓋在傷口上包紮起來,3-5天即可結痂。
這是我采集回來的蒲棒,綠杆上部雌雄花序齊備。
將雄花序捋下來放在紙上,過篩得到的粉末,就是草蒲黃。
下次你自己去野外采集蒲黃時,請務必記住這張圖片。
我由此看出,藥農懂藥,卻不願意向藥商和醫生提供準確的信息資料。除了他們沒有相機,缺乏專業攝影技術以外,別的隻能用刻意保密為的是保飯碗來解釋了。中國的科學技術始終不能普及於國民,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技術擁有人的保守思想和自私行為。所謂小農意識,狹隘的也不都是糧農。
有鑒於環境汙染,氣候變遷,人口暴增,資源短缺,人類所麵臨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各種富貴病、貧窮病、胡搞病和下作病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防治,上個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曾告誡人們,二十一世紀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中國有句老話,叫“良醫不能自醫”。經驗老到的醫生都不能自己治好自己的病,普通民眾又怎麽能行呢?世衛組織之所以要號召和鼓勵新世紀的民眾,自己當自己的醫生,自己給自己防病看病,我想主要是基於這樣兩種可能:一是信息時代醫學知識廣泛普及,醫學教科書和講義的內容在網上都能找到;二是病因檢測手段高度準確、現代化,方便所有人自行檢測。
看病無外乎診斷和用藥兩途,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例畢竟少數。民眾有了豐富的醫學知識,輔之以先進的檢測手段,外加藥物的充足供應,從理論上說,他們確實可以自己為自己防病、治病。
不過,李政道先生認為,信息不等於理解,理解不等於會用和善用。信息科技雖然能把醫學知識傳遞給普羅大眾,但操作實踐的過程一點也不能省略,否則,你不可能獲得真知灼見,就象我認識草蒲黃一樣。
本文為加國無憂征文,版權已被我拿去換酒喝了,請勿轉載。謝謝!
佩服你的研究精神。
劇團這裏這藥多啊:))
圖中的蒲絨,狀如棉絮,像我女兒在家自製的cinnamon棉花糖^_^
你對草蒲黃和威哥好像都很有研究啊!哈哈
我個人也苦於現在的重要質量,對療效有很大的影響。浮小麥不浮,法半夏是生半夏。
中醫真的會壞在中藥上。
怎麽辦?我認為這是沒有解決辦法的,自己也沒有本事種那麽多中藥。
謝謝農家科普采藥知識,希望多寫寫這方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