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39)
2016 (71)
2017 (59)
2018 (47)
2021 (1)
文物,按照我個人的理解,乃是文化的承載物,某種意義上講,它也是文化的傳承物、傳播物。中國文化一向有雅俗之分,而所謂傳世文物承載、傳播的文化,恰恰是俗的多雅的少。既然我對俗氣的糟粕文化不感興趣,當然也就對中國文物視之漠然。
其次,中國文物在北美較少見到。早先中國文物流落到北美,一般通過這麽幾個途徑:所謂征服時期鬼子從中國搶奪來的;封建王朝的皇家或政府贈送給洋大人的;中國移民自本土攜帶過來的;古董商人販賣過來的。前兩個途徑過來的文物,大多珍藏在公立博物館、紀念館中。古董商人販賣過來的文物依然流轉在火爆的文物市場。隻有中國早先的移民攜帶過來的文物,最有可能因家庭變遷而流散到可收集的市麵上。
收藏,不僅要講實力,更要依賴資源。實力,包括財力和鑒賞識別力,這是收藏家自身要具備的條件。資源,包括市場資源和管理資源,此乃收藏必不可少的客觀條件。缺乏資源的收藏,當然不會有理想的收益。
再者,遠離中華本土的北美,一直是戰後最和平富庶的地方,全世界的好東西都集中在這裏,所以遍地是他山之石。我們自以為美的玉,自以為貴的瓷,自以為稀世珍寶的青銅器和景泰藍,在這裏一比較,不過是滄海一粟,而且是古板、老朽、缺乏創意和生機的一粟。
北美的文物,好壞你可以選,貴賤你可以挑,但絕對貨真價實,不存在中國式的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所謂中國文物的水太深,不過是真假難辨而已。一個是時代的真假難辨,一個是材質的真假難辨,還有一個就是工藝和故事的真假難辨。說是某某皇帝的禦用,某某名人的私藏,某某事件的見證,當年製作僅此某某件等等,除了包藏禍心的賣家自己,鬼才知道是真是假。與其在深不可測、腥風穢雨的黑龍潭趟渾水,何如到夜靜花闌、和風細味的百草園去享受星月皎潔?
世界上任何一個古董博物館,如果沒有幾件中國古董文物坐鎮壓底,在業內人士,內行人眼裏,就是不夠檔次的博物館。
日本常有鑒定古物的電視節目,中國的古瓷古畫,一估價就上千萬上億日元,而日本的古物,常常是不過幾萬幾十萬日元。
近代德國日本等,學習了中國的製瓷技術,加以改進,都能做出非常精美的瓷器陶器,可惜時間不對,太晚了,都是機器大量製造,再精美,也沒有什麽收藏價值。買了,隻會跌價。
後麵跟帖的其實在倒賣和收購天朝的貢品,博主說天朝的東西不好,東洋玩意兒好的不得了,他當然強烈反彈。你既然那麽喜歡天朝的老舊,就多買,多玩,多發財。
博主沒必要那麽認真。
知識是花錢學來的。尤其,在有知識而獲得珍寶之時(有時隻是十幾美元的花費),這就是知識的
回報。當然這些隻能發生在有準備的經驗者的身上。
謝謝。 收藏是樂趣,不能當真。
收藏:會引發一個多領域集合的知識性質的學習、研究、探索和發現。---是中年以後的一大知識的
被廣闊視野的最好的健康的壽長。
“可遇不可求”,這是收藏的原則。
驚喜、動魄心跳 是收藏最大的樂子。
在美國:真的、好多、有價值的中國老物件還是主流。
但,去哪裏淘寶,這是最關鍵的前提。
正是因為真假難辨,現而今才是學習、鑒別、長知識、練就高知識的好日子。
這幾年,因為大陸中國沒了文明的良心,所以,海外就要小心為好。
但,前提---務必於自己有意義。
收藏未必局限於某一文明,隻要是看上眼的,那個國籍都可。
收藏是門大學問。務必曆史知識現行。
這個話題挺好,聊聊大天,都不要上火。
尤其是,日本古董現在根本不上價,現在老外都希望家裏的那個祖傳的老盤子是中國的。日本的古董和我們中國的不在一個境界,這不是因為我愛屋及烏,而是事實。 日本的古董太拘謹,小家子氣太重。
不過不得不承認,市場上中國古董魚目混珠最厲害。
我說個題外話,希望博主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