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 中國人喜歡把自己人分成“三六九等”。 動機很簡單, 就是“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到海外後, 因居住身份的不同, 中國人自己又把自己分為:老留學生,小留學生, 投資移民,技術移民和難民;當然以上這些人的後代就歸為另類。 依我看來, 我們中國人實際隻有兩種:一種是北方人,另一種是南方人。
我現在去的教會是一間多元文化的教會, 除了領導層大部分是白人, 教會成員幾乎來自五大洲六大洋, 不過更多是各種族類通婚而成的家庭。 偶然教會來場大聚餐, 每個人都會問對方來自何方作為交談的序曲。 像我這樣地地道道, 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幾乎很少被錯當成別的種族。 唯一有一次例外,一個白人老太太,自作聰明,一開口就對我說:“你是不是越南人? ”為了讓她有點成就感,我隻好說:“我長大的地方離越南很近”。
我周圍有許多夫妻是中西婚姻的, 有時中國人間強調的差異性,在老外眼中,好像都是一回事。 我的一個家庭朋友, 丈夫是港人, 太太是西人。 每次丈夫為了顯示港中的差別,太太老是打斷糾正他說:“你們中國人好像都是這樣吧!”在他老婆眼中,他來了幾十年,他還是個中國人。他混血的孩子也挺不知趣的, 逢人便說:“我爹是Chinese, 我媽是Canadian”。
其實文化隻是人的外衣, 脫了它, 裏麵都是一樣的裏衣—-人性。不過因人性的不同,人就分為好人或壞人。 故此可能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可能也就分成兩種:好的中國人或壞的中國人。
加西亞.馬爾克斯這個拉美老外,在他著名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把中國人分成兩類,讀來實在有趣。 他寫道:
“人們憑直覺把中國人分成兩類:好的中國人和壞的中國人。 壞的中國人躲在港口的陰暗角落裏, 象國王似的吃喝, 或者坐在桌子上對著一盤葵花籽燴老鼠肉然後死去, 人們懷疑他們是些拐賣女人和無所不賣的人口販子。 好的中國人是那些開洗衣店的, 他們繼承了一種神聖的科學, 把舊襯衣退還顧客時洗得比新襯衣還要幹淨, 領口和袖口熨得就象剛剛攤平的聖餅…..<中國人人皆詩人> ”。
日本人村上春樹在他的短篇《去中國的小船》,這樣表述了對中國人的想法:“雖說是中國人,也並非跟我們有什麽不同,並非他們具有共同特征。 他們每一個人之間固然千差萬別, 但這點無論我們還是他們都完全一樣。 我常常想, 人的個體特性之奇妙, 真是超越任何範疇任何概論”。
問問人類學家,什麽是文化的本質?實際就是語言。 語言的不同, 然後就產生了文化的不同, 這也是著名巴別塔故事的本義。 故此,我把中國人因語言的不同, 分為說南方話的中國人和說北方話的中國人。 當然還有比較模糊的一種, 就是不在中國出生, 也不在中國長大, 會說各種外語但不會說中文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