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這個詞,在當下火熱異常,是帶有典型互聯網思維色彩的詞匯。顛覆的核心,是創新,是試錯。正如我此前文章提到的,符合趨勢和潮流,不管叫什麽思維都是對的,其實所有的潮流不管叫什麽都在指向創新,因為他是世界的活力和未來。創新之所以能夠顛覆一切,是因為他帶有進化的屬性,自然界的進化雖不能說是試錯,但至少是報錯,雖然不能叫創新,但也算創造了,而後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人類創新試錯的屬性,極具進化的特征,經過反複的洗禮,最後不斷沉澱下適應社會發展的產品,模式,文化,信仰等等。所以,具有創新屬性的一切,都具有嶄新的未來,即使創新本身存在失敗也存在被顛覆,但當創新成為基因,形成平台,他所進化的就是宏觀的載體,影響的就是未來宏觀延展的一切。
而以色列正是具有這種特質的國家。顛覆不一定是物理層麵的,很可能是精神層麵的,是擴張的影響力,是共同遵循的標準,是成為習慣的模式,是所有能夠自下而上驅動我們個體向某一方向前進的能力。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正是國家進化的最核心模塊,創新。
以色列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以色列是一個神奇的國度,猶太人在曆經2500年後重新複國,這樣的曆史跨度,讓人歎為觀止。以色列麵積僅和北京市差不多大,820多萬的人口不到北京市的四分之一。但就是這麽一個“彈丸小國”,其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去年剛被中國超過),而且人均創業企業、人均風險投資、人均專利數都是全球第一。過去20年以色列出現了1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都是在以色列長大的猶太人,而非美籍猶太人。猶太人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隻有0.3%,而在諾貝爾獎的獲獎群星中,卻占有22.35%的極高比例。
以色列是一個創新的國家,也被稱之為“創業的國度”,這個國家充滿著冒險精神。當然說到以色列就要說到猶太人,猶太人在整個世界其實都是創業的主力。猶太創業者主要有三類。一類為18~19世紀的移民創業家,如聯合利華、高盛、彭博社、CK、Ralph Lauren等企業,均由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後裔建立。第二類為當代網絡科技創業家,如穀歌、Facebook、甲骨文、戴爾、LinkedIn等企業,並大都位於矽穀。第三類是以色列本土創業家,可稱為戰地創業家,如網絡安全行業的CheckPoint,通訊行業的RAD等,也是現在最活躍的一批猶太創業者。這第三類,其實也正是我們要講的核心,也是我們在發現和探尋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力量和魅力。
最近引人注目的以色列創業公司投資退出包括:導航應用Waze,以1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穀歌;網絡安全技術公司Trusteer,以6.5億美元價格出售給了IBM;視頻廣告平台AdapTV,以4.05億美元價格出售給了美國在線;3D傳感器公司PrimeSense,最近以3.5億美元價格出售給了蘋果。
以色列目前約有5000家高科技初創公司。最近5年,每年的平均增長數量為927家,年均增長率為10%。對於人口隻有800萬的小國,平均每天就有2到3家創業公司成立,每1600人中就有一個開公司。以色列被稱為創業者聚集的國度,一點不誇張。
以色列到了2014年,與創業公司相關的風險投資進入了突破性的一年,全年共有688家創業公司獲得本土以及全球範圍的融資,總額達到了34億美元。與全球創業最活躍的美國比對:美國2014年高科技創業公司投資額達到470億美元,但是以色列國土麵積僅為美國的0.5%,人口為美國的2.7%,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到的風險資金卻超過了美國的7%。
2005-2014年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各行業融資比例統計
2014年,互聯網行業總融資額達到9.5億美元。在年度融資額最高的10個高科技創業公司中,互聯網初創公司占到一半,IT大類占到60%。其中,ironSource為軟件及APP分發商,其基本模式類似於華軍軟件+應用商店+精準廣告平台的合體,於上一年融資八千多萬美元,2010年成立至今僅有的兩輪融資總計超過1億美元,成功躋身矽穀“10億美元俱樂部”。
為什麽以色列能有如此優質的創業土壤呢?
民族基因造就了以色列創業的文化。
猶太創業者由於民族文化、發展曆程等,造就了他們熱愛創業、勇於拚搏的共同特點。由於猶太民族的特殊性,他們的身體裏就流淌著創業的DNA。
在曆史上,由於戰爭等原因,猶太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分散到世界各地,其身份都是“外來移民”。他們需要生存,有掙錢養家的需要,這種被稱為“生存型創業”。無論是早期流散在外的猶太後裔,還是以色列建國後的猶太移民,麵對的都是一種重頭再來的生活,而創業是能夠讓他們"絕處逢生"的機會。以色列“連續創業者”的比例是10%,是矽穀(5%)的2倍,其中一個原因之一便是根治在猶太文化及教育中,對有所成就,力求卓越,得到社會肯定的動機。
以色列猶太文化中鼓勵“特立獨行”,所以年輕人不願默守陳規,勇於創新,並總有創新的思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事物。所以很多人選擇創業也就順理成章。在以色列,絕大部分人隻要過了20歲,就嚐試著到外麵的世界去挖掘機會。他們從不懼怕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也不擔心和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打交道會發生什麽麻煩。到35歲的時候,這些以色列人就已經遊曆過12個以上的國家。他們叫“Go far ,stay long ,see deep”就是說走得越遠越好,非常深入地去體驗當地的生活。這以色列的思維中並不喜歡跟風,而更願意另辟蹊徑,因此他們並不是在同類的軟件中不斷的燒錢拉流量和競爭,而更願意在垂直細分領域中突破,尋找新的價值窪地,發現或者開發客戶需求。
以色列還有一個文化性格特點,叫Chutpah精神,就是挑戰權威、非常放肆的民族,厚臉皮、非常自信、自以為是,但是以色列人恰恰認為Chutpah精神是他們創新背後最大的動力,他可以挑戰人和權威。他們勇於挑戰的背後,是他們勇於試錯不怕失敗,更能包容失敗。猶太人認為每一次創業與創新都是一種風險試錯,而他們更多看重的是創業可能帶來的獲得,而非失敗可能帶來的損失。他們沒有成王敗寇的理念,而是將失敗作為成長的方式,並且持續堅韌不拔的麵對困難和挑戰困難。同樣也因為民族的曆史遭遇,使得猶太人明白成功的不易,因此允許失敗的存在,家庭社會對於個人的失敗也不會進行過多的批判。因此在這種情境下,年輕人能夠以輕鬆地心態去嚐試新的事物,對於失敗也相對平和並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以色列人有著不知滿足,追求極致的創新精神。以色列人一直保持著猶太文明的特征——懷疑和爭辯,他們的思維方式是“解釋、反解釋、重新解釋、反對性解釋”這樣一種開放型、充滿善意的爭辯文明,這恰恰又符合了互聯網思維,他們永遠在尋找哪裏錯了,哪裏是痛點,哪裏可以做的更好,他們不畏懼艱難,願意不斷挑戰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極致的產品和體驗。
當然,除了曆史和民族文化的因素外,人才的匯集也是以色列能夠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色列的開國人士是曾經分散流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後裔,這些猶太後裔在開創新國家之前,就已經在商業與科技創新領域取得傑出的成績。猶裔學者Tsvi Vining提出,創業國度的現象與精神,不僅始於以色列建國,更是貫穿著整個猶太經濟史。
戰爭的磨難成為創業的動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安逸的國家難以產生創新,因為沒有動力。猶太人也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他們卻堅忍不拔,能時隔兩千五百年後複國,而後戰爭連連,一直處在動蕩之中,長期受到周圍阿拉伯國家的圍攻。他們隻有不斷進取,構建自己的卓越優勢,才能夠生存,才能夠立國。磨難給予以色列的不是打擊,而是持續的成長和進化。同時,也讓他們懂得如何去理解和使用時間和生命。
伊斯卡是巴菲特收購的以色列公司,曾經兩次受到了導彈襲擊的威脅,2006年,黎巴嫩戰爭爆發時,4228枚導彈落到了以色列北部地區。伊斯卡所在的位置距離黎巴嫩邊境僅8英裏之遙,在戰爭打響的第一天,伊斯卡公司的總裁艾登•威薩姆打電話給巴菲特說:“盡管我們隻剩下一半的員工了,但是我們保證所有客戶的訂單都會按時完成,甚至還會提前”。戰爭期間,許多工人同自己的家人一起暫時移居到了以色列的南部。“伊斯卡的客戶永遠不會知道,留給我們調整的時間多麽短暫,但是我們不能錯過任何一次發貨時間,對於我們遍布全球的客戶來說,是沒有戰爭的,”威薩姆說,“當導彈落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用提高產能來決定誰將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以色列人,把他們經濟體和商業的信譽看做是國家的自豪,是國家的決心和力量的體現,他們使國外投資者對以色列的信心空前高漲,讓人們相信以色列人有能力實現承諾,甚至比承諾的更好。”通過這種應對威脅的方式,威薩特及其他企業家把本應該足以讓以色列陷於風險之中的危機,轉化成了以色列神聖的精神資產,正是這種資產吸引了巴菲特、穀歌、微軟以及其他眾多企業和企業巨頭,使他們從世界各地匯聚於此。
以色列人有這樣一個詞——“davka”,一個無法翻譯的希伯來語詞匯,意思是“盡管有人‘揭傷疤’,也要打個翻身仗”。這好像在說:“你越是攻擊我們,我們就越是會成功。”長年的戰爭和義務兵役製,也使每個以色列人都受到了嚴格的軍事化訓練,培養了他們果斷、勇敢的品質。
政府的支持營造了創業的環境。
以色列政府政策上的巨大扶持和幫助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幹預政策涉及範圍,從政府資助、貸款及擔保項目到稅收優惠等。以色列於2011年頒布了“天使法”(angel law),鼓勵早期的投資行為。符合資格的投資者,如果投資於本土的高科技企業,就能減免相應額度的稅款。同時針對符合相應要求的高科技公司,政府將資助1/2的研發經費,而針對創業公司,政府將資助2/3的經費。政府在創業企業早期的“死亡穀”堅定扶持,承擔最大的風險卻不共享收益。
此外,以色列政府成立了數十家孵化器,對創業公司可提供85%的研發費用。以色列政府通過支持創業公司孵化器來推動創新,實施的“首席科學家計劃”(Chief ScientistPrograms)有助於激發創新,讓以色列成為了培育創業公司的優質土壤。
為了在全球吸引優秀人才,以色列專門設立了移民吸收部。在移民吸收部中設立科學吸收中心,為科技移民提供就業方麵的谘詢,並向用人單位提供補助,開始兩年用人單位隻須支付科技移民工資的15 %—20 % ,其餘的80 %—85 %由科學吸收中心支付。
優異的回報吸引了創業的資金。
據《2014年PWC高科技公司退出報告》顯示,近年來,以色列退出的公司越來越成熟,退出規模越來越大,退出速度越來越快,而估值也越來越高。2014年IPO總額達21億美元,為過去十年之最。
1999-2014年期間以色列初創公司成功率
“以色列已成為繼美中之後第三大納斯達克上市的國家,”JVP主管合夥人Kobi Rozengarten此前接受騰訊科技獨家專訪時表示,“現在的一大趨勢是IPO不再是一個出路,而僅僅是公司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
在IPO上市方麵,以色列創業公司主要選擇三個地方,美國、歐洲以及以色列。根據近10年總體上市公司數量,本土上市的創業公司占46%,美國為30%,剩下的一部分則選擇歐洲上市,然而美國上市獲得的總融資額遠超過本土及歐洲市場。根據美國NASDAQ數據顯示,目前以色列NASDAQ上市公司數量為76家。有很有意思的現象,華爾街日報的VentureSource做過一項研究,對比了各國創業公司從獲取種子期投資到退出之間的時長,以色列初創公司平均隻發展了3.9年便快速退出,與此相比,德國為4年,英國為6.4年,法國為6.6年,而瑞典創業者則等待9年的經營與發展後才選擇退出。
以色列那麽好,有誰捷足先登了呢?
海外互聯網大佬各種搶灘:
蘋果:2014年4月,蘋果收購以色列攝像頭技術公司LinX 金額約2000萬美元。13年,蘋果又收購了PrimeSense Ltd,該公司的技術是第一代Kinect體感控製器中3D傳感的基礎。11年收購了以色列閃存公司Anobit Technologies。
Facebook:收購以色列應用開發商Onavo,交易的金額在1.5億美元到2億美元之間.
微軟:2014年7月微軟決定以約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以色列雲安全廠商Adallom。
國內的互聯網大佬也沒閑著:
百度:14年底,百度和中國平安注資以色列風投Carmel。Carmel風險投資公司是以色列的私人證券集團Viola的一部分,管理資本超過8億美元。百度還曾向以色列視頻捕捉技術公司Pixellot投資300萬美元。
阿裏巴巴:2015年3月,阿裏巴巴數千萬美元投資以色列風投JerusalemVenture Partners(以下簡稱“JVP”)旗下基金。JVP是以色列知名風險投資集團,目前所管理的資金規模約為10億美元。JVP在網絡安全市場進行了幾筆成功的投資,包括去年在納斯達克IPO(首次公開招股)的CyberArk Software。JVP還投資了安全創業公司CyActive,CyActive本月早些時候被PayPal收購。此外,還投資了CyOptics和XtremIO。CyOptics被美國半導體製造商Avago以4億美元收購,而XtremIO被EMC以4.3億美元收購。2015年1月,阿裏巴巴投資了以色列二維碼創業公司Visualead。
奇虎360: 14年底,360計劃設立一隻全球性前期投資基金“360Capital--IoT Fund”,投資重點放在中國、美國和以色列,目標標規模為6000萬美元,用於投資物聯網公司。360過去一年多在以色列進行幾筆投資,包括投資於該國兩個主要風投基金Carmel Ventures和JerusalemVenture Partners。奇虎360還牽頭了一輪對以色列圖像識別技術公司Cortica的投資。此外,360至少已對以色列初創企業進行了兩筆投資:一筆是對手勢控製技術公司Extreme Reality Ltd。的投資,另一筆是即時通訊應用商GlideTalk Ltd.的投資。
紅杉資本:2015年1月16日消息,據Re/code消息,以色列群組視頻聊天移動應用 Rounds周三表示,已在新一輪融資中籌集到1200萬美元,紅杉資本領投,三星旗下風投公司 Samsung Ventures以及Verizon Ventures、Rhodium 等現有投資方跟投。
李嘉誠:
李嘉誠通過其個人名下的維港投資投資了逾25家以色列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大獲成功,比如Waze就被穀歌(Google)出價10億美元收購。
活躍在以色列的中國投資者,還有諸如複星(Fosun)和中國光大集團(China Everbright)聯想、小米和華為等投資於科技和醫療領域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
中國高淨值投資者也對投資以色列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他們看來,投資以色列似乎是當下的熱門。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家族辦公室乃至大陸煤老板都在將個人財富的一小部分投資到以色列。
中國市場廣闊,同時在中國政府高度鼓勵創業的大背景下,更多中國資本向外尋找創新技術,因此中國成為以色列一個重要的海外資本來源。根據IVC的統計數據,以色列每一個來自歐洲的投資者,對應了10個來自中國的投資者。中國至今已經投資了80多家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相比2011年增加了88%。
根據以色列經濟部粗略計算,中國在過去三年對以色列的投資額從零上升至四十億美元,特別是中國巨頭BAT開始深入布局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及基金公司,並成為美國投資者的強勁對手。諸多以色列創業者也越發開始關注中國市場,盡管有仍然諸多文化上的差異,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動作。
以色列那麽厲害,究竟有什麽好創意呢?
說了半天以色列牛,有創新,balabala,但是究竟他有什麽神奇之處呢?介紹幾個不錯的Case咱們一起品玩一番。
“視覺碼”讓一切更美
二維碼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每次拿起手機掃描時,總覺得在一幅精致的海報上,黑乎乎亂糟糟的二維碼顯得如此突兀又違和。商家的 logo 通常會機械的內嵌在二維碼中,完全沒有統一的品牌美感。
“視覺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圖像處理和識別技術,“視覺碼”可以將傳統二維碼中近 70% 的色塊抹掉,取而代之的是自己選擇的圖片或設計,從而生成一種近乎無形的二維碼,隻剩四角的方塊提示你“嘿!我是二維碼”。
“視覺碼”的技術能夠將任何圖片、照片或廣告轉化為一個具有視覺效果的絢麗二維碼,既保存了75%的原設計,同時能夠輕易被任何App中有的二維碼閱讀器所讀取。這類二維碼主要是為市場營銷人員和廣告商設計的,方便他們利用二維碼更好的進行品牌營銷。
用以色列反火箭技術在線賣家具
以色列鐵穹工程(Iron Dome)是一項可以在空中攔截並摧毀火箭的複雜機械、軟件和計算機程序法的結合。但是,你能想象導彈防禦技術的一個分支,也可以用來出售家具嗎?!Cimagine是一家距美國西海岸12公裏的以色列初創公司,它研發的網上購物軟件可以讓人們拿著移動設備在家裏行走,從屏幕上看看某款正在出售的沙發或咖啡桌,擺在每個房間裏會是什麽樣子。這個智能手機或iPad係統結合了現場圖像和家具的3D畫麵,展現擺放上你能買或不能買的東西之後的真實景象。
海上數據分析專家
Windward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提供並分析世界海上相關數據的公司——每天要分析超過一億多的數據點。據這家公司所說,海洋是一片還未經開發的“荒地”,這是現存的最後一個模擬市場,它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是難以想象的一個龐大比例——90%以上的世界貿易都是通過海洋運輸的。
從30秒超級充電器到傳送藥品到大腦
這款充電器隻是快速充電技術的一個使用原型,僅支持三星Galaxy 4手機。StoreDot的神奇產品都基於同一種技術:納米點。納米點技術不僅打破了原始電池的充電界限,也給顯示屏領域帶來革新。在納米點技術的幫助下,StoreDot研發出可彎曲、透明、超薄的顯示屏,並且這些屏幕將比現有技術產生的屏幕更加節能。StoreDot 公司試圖將納米點技術應用於醫學領域。由於此技術使用生物原材料,生成物無毒無害,並且生成品可用於藥物運輸,因此通過精細操作就能將藥品傳送到大腦的特定區域。
醫療領域的穀歌
醫療大數據企業Treato自動地收集、索引和分析各大網站由患者和醫生發布的信息,從中提取出關鍵信息,分析來龍去脈,並經數據挖掘呈現出宏觀圖景:他們關於病情、治療究竟說了什麽?他們的治療體驗和情況是什麽?目前Treato是世界上最大的此類信息庫,除患者用戶之外,全球排名前50的製藥企業中有9家也在使用Treato的係統。
用手機檢測癌症
用手機檢測癌症是否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以色列企業MobileOCT卻做到了。MobileOCT的首款產品通過將手機、鏡頭和算法結合起來,隻需在手機上加裝窺鏡就可以有效幫助檢測早期子宮癌,目前已在肯尼亞、海地、墨西哥及美國等地使用。MobileOCT目前和多家全球領先的健康醫療機構展開了合作。
攝像頭“看穿”你的大腦
每天盯著手機看的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手機同時也在看著你?眼鏡是心靈的窗戶。uMoove所開發的眼球和麵部追蹤技術將允許移動設備記錄你的眼球運動軌跡,可幫助捕捉中風、自閉症、多動症、帕金森綜合症、青光眼等疾病的早期征兆。uMoove的算法依賴攝像頭,但對攝像頭精度的要求非常低,這為它的廣泛應用倒是打開了廣闊的天地。
讓患者重新表達自我
每年,由患病而導致的語言困難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人表達自我。Talkitt的App可以識別用戶的發言模式並以此為基礎將含混不清的發音轉化為清晰的語言,在因中風、腦損傷、自閉症、帕金森病等導致的語言困難人群中有廣泛的運用。Talkitt支持任意語言,並曾獲多種創新獎項。
隨時隨地來一發體檢
想在家裏就輕輕鬆鬆地實現體檢?利用以色列創業公司Tyto Care的手持設備,普通用戶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可實現準確的體檢,(當然Tyto也支持醫師的遠程體檢)。Tyto Care目前可以檢測的器官和部位包括嘴部、喉嚨、眼鏡、心髒、肺部和皮膚等。
看了那麽多以色列的創新,我們最後還是要回顧一下曆史,祭奠一下以色列互聯網時代和我們最相關的一個創新:ICQ。我們每天用的QQ最早稱為OICQ,模仿美國的ICQ研發出來的。而ICQ誕生於1996年,是以色列幾個年輕人研發的,是全球最早的即時通訊工具,輝煌時期曾擁有幾億的用戶,但其最初隻有英文版。1998年馬化騰模仿ICQ推出了中文版OICQ,結束了1998年期間ICQ對中國即時通訊工具的壟斷,並最終將ICQ擠出了中國,OICQ占領中國的即時通訊市場,然而在1999年,ICQ的東家AOL發來律師函,要求騰訊停止侵權,2000年,OICQ退出舞台,QQ進入大家視野。騰訊如今是國內BAT成員,其市值炒股1500億美元,旗下涵蓋了影視,遊戲,智能家居等等服務。而隨著MSN、Skype的誕生,ICQ被掛牌出賣,在很多國家ICQ也已經淡出人們視野。但其實如果沒有ICQ怎麽會有今天的騰訊帝國?
通過上麵的一些案例,我們發現以色列創業的幾個特點:
1、解決客戶的通點,從小處切入,但具備巨大的推廣前景,很多是顛覆式創新
2、創業模式大部分是技術驅動,而不是產品或服務模式驅動。
3、創業的領域大部分集中在高科技、醫療、互聯網方向。
較少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度探索,這是以色列互聯網行業的典型特征之一。而國內
與國內如火如荼的創業相比,以色列的創業和創新似乎更“硬”。現在中國很多人談創新創業,談互聯網+,更多的在進行產品和商業模式的探索,而非技術,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在創新方麵更多的是尋找和照搬國外的創新模式。很多企業就是做個App,拉一筆風投,然後利用中國人多,市場大的特點,迅速擴張,但在技術上很少有突破性的創新,這也是中國未來非常令人擔憂的地方。我們更多的還走在形式上的創新創業,互聯網+,被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蒙蔽,沒有發掘出真正創新的力量。我們已經看到風口正在逐漸退去,燒錢大戰偃旗息鼓的時候,真正留給國人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也許,在過去的時代,一個彈丸小國,在世界的舞台掀不起什麽波浪,但今天,我們的世界早已不同,國家的進化一刻不曾停息,而互聯網時代是一個n次方傳播速度的快速時代,任何一個分叉都可能和曆史錯失萬裏。互聯網固然鼓勵試錯,但他鼓勵的是整個世界的試錯,而對於真正錯的人,國家,必然會謬之千裏,甚至轉瞬即逝。世界不再是被占領,不再是被擁有,而是顛覆,而後融合,不斷進化,隻是在最終的世界中擁有誰的基因而已。我們都不願意是時代進化後回顧起來的猩猩,我們都希望是明天的人類,所以我們隻有適應時代,構建出自己符合時代發展的基因,在進化之旅中顛覆別人的世界,最後輸出才會是屬於我們特性的基因。
時不我待,是適應還是淘汰,分秒必爭。此刻的選擇,決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