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創報時,《聯合晚報》推出“大特寫”係列,由當時晚報的執行編輯杜南發開創設立,定期撥出全版,深度特寫各種題材,廣獲好評。
當年報道:
1983年,本報記者黃叔麟約了當年73歲的楊天成先生,並親自到武吉知馬跟他做了一段冗長的談話。
通過楊天成先生的敘述,呈現了一版的人物特寫,交代了楊協成的來龍去脈。
訪問兩年後,楊協成掌權人楊天恩去世,楊協成交由第三代的楊至耀管理。
之後短短10年,楊協成就經曆了投資失敗、股權收購及家族鬥爭,最後楊家成員在楊協成管理層裏一個不留。
舊稿摘錄1:
在管理上,楊至偉強調的是“人事製度化”,既是用合理的製度,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
尤其是一個正在循序發展中的機構,更需要一個公平、合理、合情、合法的人事製度,這樣才能夠保證機構的正常發展。
所以,為使楊協成成為永久的事業,使社會人士對楊協成有更大和更堅強的信心,他時常對他的“鬥士”說:“楊協成的事業,就是他的從業員的終生事業。
(刊登於1983年5月31日的《人物特寫:楊協成的來龍去脈》)
舊稿摘錄2:
於是製作和銷售的人手,就因此更加短缺而忙碌了。我們家中的婦孺,凡有工作能力的,都到廠裏去工作。每一天,總是從晨光熹微,拚到午夜時分,心力的交瘁,一家人從無怨言。”—楊天成
(刊登於1983年5月31日的《人物特寫:楊協成的來龍去脈》)
提到102年老招牌“楊協成”,許多人會想到豆奶、菊花、咖喱雞罐頭。
這個家喻戶曉的品牌,百多年來經曆了炸彈炸毀、家族鬥爭、集團解散、股權易手等風風雨雨。
記者聽資深同事談起,才知道80年代的“生活教育課”,小學老師鼓勵愛國就要買“國貨”。
同事說,雜貨店都在賣“家鄉貨”(指中國貨),父母跑到店裏買了兩罐本地貨,她把罐頭貼紙剪下,粘在剪貼簿,完成了“買國貨”作業。
這個“本地貨”,就是楊協成。而記者進一步采訪挖掘,對這個曆史悠久的品牌有了更多鮮為人知的發現。原來楊協成不是人名,楊協成也賣麻油,楊協成因人多而興,也因人多而衰……
本篇大特寫,我們將為你娓娓道來,楊協成許多“台前幕後”的精彩故事。
因孔子一句話成立
楊協成一開始,是一家以生產醬油和醬清起家的小醬園。創辦人楊景連老先生,祖籍福建漳州。他隻受過4年私塾教育就離家到醬園當學徒,19歲就當掌櫃。
37歲那年,他因孔子的一句話:“四十而無聞,亦不足畏也已”,決定用40元的積蓄,頂下一家叫協美號的店,在1901年成立“楊協成醬園”。
楊景連育有5名兒子——楊天恩、楊天賜、楊天求、楊天華和楊天成。
長子楊天恩從22歲,就幫忙父親管理醬園的業務。但鑒於當時中國局勢動蕩不安,他攜兒楊至傑在1938年來到新加坡,租下歐南園的地段設廠。
楊協成經曆了二戰,並在家族成員的不屈不饒的經營下,打造了新馬無人不曉的品牌。
‘楊協成’不是人名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以為,“楊協成”是人名,但其實,它是楊景連老先生,為醬油廠取的商號。
那為什麽叫楊協成呢?這三個字究竟有什麽魔力,即使楊協成後來“改姓”,於1994年由地產大王黃廷方購得股權,卻依然保留這個名字?
曾在楊協成任職的財務專家曾淵滄博士受訪時說,當年楊家成員曾告訴他,楊協成這個名字有著多重意義。
“從字麵上的意思就很明顯,楊協成代表‘楊’家同心‘協’力,就能‘成’功。”
曾淵滄說:“另外,楊協成中間的協字部首是一個十字,象征著基督教,楊家成員世代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協’字的繁體是‘協’,代表信仰給他們很多力量,讓他們‘成’功。”
當年管理層多姓楊
“那時候,管理層都姓楊……”曾淵滄博士曾在楊協成打工5年,還幫楊協成管理養豬場,最懷念楊協成的人情味。
目前在香港定居的財經專家曾淵滄博士,在1982年到1987年間在楊協成任職。他接受本報越洋電訪,分享了自己當初加入楊協成的原因。
“當年我在英國留學,在那裏的超市上看到楊協成的產品。身為新加坡人,我當時心裏很感動,心想這個品牌真不錯。畢業後回國,就找了楊協成的工作。”
曾淵滄擔任過各個部門的職位,從營業部、生產部到貨倉部都做過。
“期間楊協成投資電腦化養豬業,老板楊至耀還派我到馬來西亞怡保的養豬場,裏頭有上萬頭豬隻,當時新加坡大多的進口豬肉都是楊協成的!”
曾淵滄回憶說,當時楊協成的管理層多數都姓楊,最高管理層更不用說了。
“管理層的楊家女性不多,所以他們大多是堂兄弟關係”
他說,楊家成員之間都很和睦,對非楊姓的下屬和員工都很和藹。
“當時老板及員工,以及同事之間的感情都很要好,我離職後從香港回來度假,都會找楊協成舊老板和同事相聚。這份情誼,至今仍是我最懷念的。”
家族紛爭惡化重組
我國第一次經濟不景氣,楊協成投資失敗釀140萬赤字,楊家成員開始出現紛爭。
楊天恩在1985年去世,楊協成交由楊誌耀擔任公司董事。曾淵滄博士形容,80年代是楊協成的全盛期。
他說“公司在楊誌耀的領導下大展拳腳,除了進軍美國超市,還投資養蝦業。之後在廣州投資,是中國開放後最早的外資。”
盡管1986年我國經曆了經濟不景氣,但楊協成在1988年還是向證劵業進軍,更在北美洲的加拿大設立子公司。
可曾淵滄指出,盡管公司不斷向外拓展業務,但公司內部早已醞釀紛爭,大約是在1986、87年開始的。
“楊家人口太多了,經濟不景時人人為了飽肚子,對投資上失敗及錯誤開始推卸責任。”
他說,就連身為員工的他,也感受到“辦公室政治”。
“很有壓力,而且越來越強烈,最後呆不下去,隻有辭職。”
接著,他轉向國外,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
1989年,楊協成與淡馬錫控股聯合以5200萬美元收購重慶集團,但這項投資卻在1991年帶來140萬的赤字,進一步惡化家族成員間的關係。
多年來一直通過報章關注楊協成新聞的曾淵滄說:“我在香港也有聽說楊協成投資虧損的事,之後就傳出董事之間鬧不和。“
1992年,楊天成、楊至偉和楊至平宣布退出董事部,楊協成也重組業績,首次委任非楊姓成員擔任財務主管。
‘富不過三代’?
兩顆炸彈都毀不了,楊協成卻“富不過三代”。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楊家“人太多,卻沒有靈魂人物”。
1994年是楊協成的“多事之秋”,經曆了大改組、永泰控股的收購風波,楊家兩派人還鬧上法庭,一派要楊至耀下台,楊至耀則申請禁令及解散楊協成控股公司。
與此同時,地產大王黃廷方及馬來西亞金融界企業大亨郭令燦,則不斷從市場上累計股票。
法庭在7月批準解散的申請後,黃廷方所委任的人士在8月進入董事部,楊至耀在10月退休,楊氏年代宣告結束。
1980年代曾訪問楊協成的資深文史學者兼前報人韓山元,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來形容楊協成。
“楊協成解散部分是因大局所趨,避免不了的。雖然東山再起,輝煌依舊,但已經不是楊家的楊協成了。”
其實,楊協成分別在1938年及1942年,在中國和歐南園的工廠曾遭日軍投下炸彈,將一切毀於一旦。
不過,楊家成員沒有被打倒,一家人的努力打造及發揚楊協成品牌,最後卻敗在家族紛爭上,讓許多人既惋惜也感到不解。
韓山元說:“雖然華人說‘富不過三代’,但也不是無成功的例子,如大華銀行、華僑銀行等都已過了三代。
“大華銀行有黃祖耀,華僑銀行有李光前,我想楊協成是欠缺一名威信高並能統領全局的靈魂人物,所以當楊天恩去世後就,家族之間關係就不牢了。”
另外,他也認為楊氏家族太大,5兄弟的子女都進入管理層,人口多自然容易引起紛爭、分化。
曆史學家柯木林受訪時則認為,華人企業裏隻有流星,沒有恒久照耀的夜空明星,楊協成也是如此。
“主要有3個原因,第一是華人傳統企業是靠‘人’而不是製度,所以若沒有一名很強的領導者,機構就容易有糾紛。”
另兩個原因包括,華人家族企業缺乏所謂的管理係統,還有就是社會的轉型,也導致家族生意紛紛走向解散的命運。
曾立約不轉讓
楊家5兄弟曾立約,希望楊協成世代傳承,不轉讓外人,無奈契約難綁人心。
1956年,楊天恩、天球、天成、天花、天賜和至傑,也在1956年簽署了一份立分書。
內容提到楊協成創辦不易,因此“日後不得轉讓轉賠於外人,而股內亦不得割讓,務須共同保留協力扶持發展,以便享受公司利潤,而永遠紀念創業之勞苦也。”
這份分立書體現了楊家兄弟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亦顯示他們對家庭價值的重視,及對楊協成的珍惜。
韓山元指出,立分書在華人傳統家族生意中很常見,內容也千奇百怪。
“隻是,立分書並不像現在的遺囑,它並不受法律約束,講求的是家族成員之間的互信和默契,更像一份‘君子條約’。”
韓山元感歎道:“可惜,這分契約最後抓不住楊家的成員,裏頭先輩們的願景最終無法實現。”
楊氏成員情誼不變
“楊協成隻是一門生意”,雖然生意沒了,但楊氏成員每年一聚,家族情誼不變。
楊協成掌舵人楊天恩的幼子楊至恒,在2011年撰寫出版《醬油頭家——楊天恩的故事》(The Story of Yeo Thian In, The Soy Sauce Towkay),如今本書即將推出中文版。
記者聯絡楊至恒,詢及楊協成這30年來的改變,楊至恒笑笑說:“啊,人事已非啊!”
無論如何,他指出楊協成隻是一門生意,生意沒了,但大家還是一家人。
“每年農曆新年,我們都會團圓相聚。”
而當年曾在楊協成管理層任職的楊至立,對於往事也不願多談。
“業務方麵沒什麽好談的了,至於私人方麵,如今各人有各人的事業,退休的退休,一些成員也已經辭世了。”
也產泡麵麻油
楊協成豆奶是許多國人成長的記憶,楊協成菊花也開了包裝飲料產品的先河。可許多人或許還沒嚐過的是,楊協成麻油,楊協成快熟麵……
50年代,楊家新一代楊至德在實驗室研究後,重金聘請了馬來咖喱名手配製咖喱醬料,首次在市麵上推出楊協成罐頭咖喱雞。這項“發明”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深受大眾歡迎。
曾淵滄博士說,楊協成是在第三代成員加入後,才推出了各樣的罐頭食品及飲料。
“楊家第三代有不少人才,楊至耀、楊至偉等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
至於大家熟悉的楊協成飲料產品,是於1955年開發,最先推出的就是玻璃瓶裝豆奶。為了讓豆奶能夠久藏、不沉澱且不酸敗,這可是這經過多年研究後才成功麵世的。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楊協成也曾在1961年推出雞精,並以大眾化的價錢走進鄉村,推翻了隻有貴族才能進補的專利,還威脅了進口的雞精市場!
1969年,楊協成成功發明並推出了其代表作——紙包裝飲料,把豆奶、甘蔗水、涼茶等,以紙包的姿態跟大眾見麵,尤其是勞動族群。
雖然楊協成在1994年易主,但依然致力開發新產品,把東南亞美食推廣歐洲、美洲、中東等地多個地區。
楊協成發言人受訪時說,如今楊協成產品更多樣及多元化,以豆奶係列為例,就有黑豆、綠豆等各種口味的豆奶。
發言人說:“有趣的是,楊協成在世界各地最暢銷產品都不一。在歐洲國家,最暢銷的是醬料產品。尤其在英國,沙爹醬是大熱賣,很多亞洲餐館都在使用。”
鮮為人知的是,楊協成也有推出快熟麵,而且深受芬蘭消費者喜愛,各大超市都有上架。在德國,楊協成麻油是暢銷產品之一。其他產品如米粉、豆醬、咖椰及參峇醬等,如今都可網購。
“我們希望在西方國家推廣東南亞食品,例如楊協成的參峇及仁當醬,能讓洋人在幾個步驟之間,就嚐到美味東南亞的特色美食。”
發言人指出,公司還是延續上世紀的信念,生產高品質的東南亞食品和飲料,未來一百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