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全名為萊昂納多·達·芬奇,是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齊名的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達芬奇是一位天才,人類智慧的象征。他取得最大的成就是繪畫,《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蒙娜麗莎》則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1、蒙娜麗莎 達·芬奇 意大利 布麵油畫 1503-1506年 77×53厘米 現藏巴黎盧浮宮
這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據記載,蒙娜麗莎原是佛羅倫薩一位皮貨商的妻子,當時年僅24歲。畫麵中的蒙娜麗莎呈現著微妙的笑容,眉宇間透出內心的歡愉。畫家以高超的繪畫技巧,表現了這位女性臉上掠過的微笑,特別是微翹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麗莎的笑容平靜安祥而又意味深長。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產階級有教養的婦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現,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秘的微笑"。
2、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 壁畫 1495-1498年 420×910厘米 現藏米蘭聖瑪麗亞德爾格契修道院餐廳
壁畫《最後的晚餐》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這幅畫,是畫家達芬奇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的。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他的左、右兩邊各有6個弟子,他們每3個人為一組,從而使畫麵顯現出豐富的,動的韻律。朝著耶穌從右起的人物依次是多馬、大雅各、腓力、馬太、達太、西門;在左邊的是約翰、彼得、猶大、初得烈、小雅各、巴多羅買。眾多弟子中,以呈驚愕狀的叛徒猶大的姿態格外引人注目。畫麵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這幅畫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
3、麗達與天鵝 達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畫 1506年 73.7x69.5cm
這是達芬奇描繪女性裸體僅此一張的畫作,也是唯一涉及神話題材的一幅畫。在這幅畫中,全裸的麗達占據畫麵中心,右手摟抱著鵝頸。她體態豐腴,臉上掛著“蒙娜麗莎”般的微笑。天鵝張開右翅緊抱麗達,仰望著她的麵孔似欲親吻,麗達羞澀地將麵龐避向右肩。背景是一座深色古代廢墟,襯托出麗達潔白無瑕的玉體。作品的主題是生命繁衍蘊含人類生育的意象與價值。題材取自於希臘的神話故事:生性風流的宙斯傾慕斯巴達王的妻子麗達,變成一隻大天鵝飛到水邊引誘良家婦女,並與之交媾。事後麗達產下兩枚雙黃鵝蛋。地上破殼而出的四個小孩當中,除了正牌夫君的一對兒女,還有一對是諸神之王宙斯的——海倫和波呂丟刻斯。因為血緣關係,他們後來也成為了神,分別象征美麗和虛榮,這是後話。
4、抱貂女郎 達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畫 1485-1490年 54×39厘米 現藏於波蘭克拉科夫恰爾托雷斯基博物館
這幅精美的肖像畫,畫麵人物氣質高貴沉靜,女郎懷抱的白貂毛色光潤,栩栩如生,充滿朝氣,充分體現了達·芬奇高超的繪畫技巧,而形態逼真的白貂使畫麵生動了起來。這幅肖像畫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明暗的處理,畫家運用光線和陰影襯托出抱貂女郎優雅的頭顱和柔美的臉龐。形神兼備,使得這幅肖像畫得到世人的推崇。這個抱貂女郎的名字是切奇莉亞,是達·芬奇為他在米蘭時期的讚助人洛多維科的情婦之—,米蘭宮廷的紅人。
5、岩間聖母 達·芬奇 意大利 祭壇畫 1500年 199x122cm 巴黎盧浮宮藏
畫家在這一幅畫上沒有受宗教題材的局限,而以一種世俗的生活感情去表現這一主題。為了使人物充滿一種天倫之愛,他把這種耶穌與約翰的所謂神聖會見,改變成兩個天真的孩子在水邊戲耍。但為了點明宗教題意,又不得不從動作上作些注解,如小耶穌用右手指著約翰,似乎在說:你暫且許我……。約翰也做出拱手向耶穌請安的樣子。右側坐在地上的天使,作為自天而降來到人間的美麗使者,她的形象被刻畫得最美,臉上展現著達芬奇的微笑公式,右手指著這幕受洗的趣劇,也象親人一般似乎在庇護他們。顯而易見,畫家在這裏決心以聖母為中心,賦予畫麵以莊重、溫存和受天庇佑的母愛的感召力,而不是表現某種苦難、艱辛與恐懼的生活坎坷。中間的聖母一手扶著約翰,另一手去撫慰耶穌,體現了人間偉大的母性的力量。
6、哺乳聖母 達芬奇 意大利 布麵蛋彩畫 1490年 33x42cm 現藏蘇聯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這幅畫描繪了作為女性的理想形象充滿母愛的聖母。畫家在這裏更多強調的是一種母愛的普遍人性。形象豐滿,神態恬靜,洋溢著一種年輕母親的溫柔的愛子之心。聖母的臉部顯露出達·芬奇所慣用的描繪公式,過分重視女性眼睛的塊麵結構(這在他以後的大量聖母像上都有表現)。聖母懷裏的嬰兒形象被畫得很生動 ,但在這裏仍然是色彩處理讓位於解剖結構的合理性。總之,這一幅畫是他前期肖像藝術的一個範例。這時期,達·芬奇所全神貫注的,正是他對人體描繪的科學研究。
7、吉內芙拉·德本奇 達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畫 1474年 39x37cm 美國國家美術館收藏
這幅畫表現了一位高傲的貴族少女,她花容月貌卻冷若冰霜,幾乎沒有反光的雙眸拒絕了觀者和她溝通的可能。嘴唇的曲線表示出克製和不悅。左眼稍稍斜視,使漫無目標的神情更加明顯。精微的鬈發像瀑布一樣從光潔動人的額頭兩邊流瀉而下,背後是月桂和棕櫚樹,那尖尖的針葉與發鬈微妙的渦卷相互呼應,借喻了她尖刻的個性。這幅絕妙的肖像被文藝複興時期的美術史家瓦薩裏稱為“精美的造物”。這幅畫被美國國家美術館收藏,是全美國收藏的唯一一幅達芬奇畫。
8、聖母子與聖安娜 達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彩畫 1512年 168x130cm 巴黎盧浮宮藏
在這幅畫中,畫家達芬奇讓聖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聖安娜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聖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聖安妮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看起來好像不很協調,卻生動表現了一家人的自然和諧。如果仔細觀察,聖安娜與聖母子,三個人的眼神是各不相同,聖安娜是慈祥,聖母是摒棄感情的聖潔,而聖子則是超越年齡和活動的慈愛和堅毅。這種細致的刻畫,將這一幅與其他家庭場景區分開來,看到他的人會第一時間感到它的與眾不同,亦是不可言喻的神聖和光輝充滿畫麵。
9、拉貝勒·費羅尼埃 達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彩畫 1490-1496年 62x44cm 巴黎盧浮宮藏
這是達芬奇四幅有關女性作品中的一幅,其餘是《蒙娜麗莎》、《吉內芙拉·德本奇》和《抱銀貂的女子》。正一藝術認為,費羅尼埃她沒有蒙娜麗莎神秘,卻比蒙娜麗莎沉靜,靜如晨曦中的湖麵;她沒有抱貂女郎切奇利婭溫順,卻比切奇利婭自信,她穿越時光,從文藝複興時代走到現在,她用深邃目光征服時間。這幅畫又被稱為《戴頭飾的女人》,她發間、額上戴的頭飾,與一絲不苟的發絲,以及頸上的黑色裝飾渾然一體,讓妝容更莊重、安靜。
10、施洗者聖約翰 達芬奇 意大利 板麵油畫 1513-1516年 62x44cm 巴黎盧浮宮藏
畫作取材於聖經中的人物:布道者約翰奉上帝之命,將為耶穌受洗,當他舀起約旦河的聖水為耶穌受洗時,天空突然豁然開朗,有一鴿子形狀的聖靈顯現在被啟開的天空中。從此約翰緊隨耶穌布道,得名“施洗者聖約翰”。畫麵上,漆黑的背景上,聖約翰上身裸露著,而整個身子沒入黑暗裏,隻有從右肩到胳臂、臉部、右手以及隱約可見的左手,暴露在照明之中。聖約翰頭發很長,宛如一個青年牧羊人,他一手拿著十字架,一手指向天空,臉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這幅畫雖屬傳統題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繪卻前所未見。事實上,聖約翰在茫茫黑暗之中指著天國,揭示了畫家此時內心的苦悶與彷徨。 這幅畫是在達·芬奇去世前不久完成的,有人認為畫中聖約翰的原型可能是達芬奇的助手兼男仆沙萊,那宛若女性般的胳膊和麵露如蒙娜麗莎般的微笑,讓人覺得美麗妖冶,男女莫辨。這幅《施洗者聖約翰》和《蒙娜麗莎》一同被達芬奇帶往法蘭西國王安排的城堡,一直留在達芬奇的身邊,直至死去。
11、天使報喜 達芬奇 意大利 木板蛋彩畫 1472年 217x98cm 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
這幅畫屬於達芬奇早期約20歲時的作品,描寫的是《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節關於馬利亞受到聖靈感召而懷了孕、天使來報喜的故事。這種題材在達芬奇以前已經有很多畫家畫過了,達芬奇采用橫幅構圖,是為了讓視野更開闊些,以便於展現美麗的貴族庭院生活。借助宗教故事中天使加百列與聖母對話這一段情節,既滿足社會需要,也給繪畫技巧的探索提供了方便。於是達芬奇選用對稱的形式,畫了跪在草坪上傳達神旨的天使和正悠閑地在庭院讀書的馬利亞兩個形象。這裏的天使報喜畫麵富有戲劇性,馬利亞的神態雖然平靜,左手往後一縮的動作也顯露出她內心的驚訝。她似乎不能自恃,懷疑她是否聽錯了天使的話。整潔美觀的大庭院是運用科學的焦點透視法來展現的,宅院內華貴的建築以及馬利亞跟前的雕花桌子都經過仔細的透視推敲。兩個人物身上的衣褶是達芬奇經過大量習作之後才畫下來的。所有這一切,都是為尋求繪畫平麵反映事物的準確性,但也顯露出畫家早期繪畫上的刻板。
12、音樂家肖像 達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畫 1490年 31x43厘米 現藏於米蘭安波羅修美術館
達芬奇的傳世作品中關於男士的肖像畫是非常稀少的,《音樂家肖像》這件作品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中的這名音樂家名叫法朗基諾·加甫裏奧,大概是服務於路德維科宮廷的一名青年樂師(關於作品中男主角的身份曾經引起各種猜測,甚至有人認為他是一位米蘭的統治者,不過音樂史學家通過他頗具藝術家氣質的麵孔、修長的手指及手中的樂譜,推斷他是一名音樂家)。他有著一頭漂亮的卷發,神情嚴肅,手裏拿著樂譜。由於達·芬奇沒有完成這幅肖像畫,所以他也沒在畫中簽名。
13、聖母瑪利亞與亞恩溫德 達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畫 1501年 50.2x36.4厘米
2003年8月27日,達·芬奇的名畫《聖母瑪利亞與亞恩溫德》在蘇格蘭一座城堡被盜。這畫價值估計高達6500萬美元。2007年10月4日,英國警方突擊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個地點,找到了的這幅作品,並且逮捕了3名英格蘭男子和一名蘇格蘭男子。當時,兩名喬裝成遊客的盜賊製服了一名導遊,把在蘇格蘭南部的德拉姆蘭裏戈堡內展示的《聖母瑪利亞與亞恩溫德》從牆上取下,然後逃之夭夭。這個城堡是蘇格蘭最重要的文藝複興建築物,屬於當地最富有的地主之一巴克盧公爵,所展示的藝術品是英國最珍貴的私人收藏之一。《聖母瑪利亞與亞恩溫德》是巴克盧家族珍藏了200多年的藝術品。巴克盧公爵九世在尋獲名畫前一個月逝世。畫麵上聖母瑪利亞膝上坐著年幼的耶穌(即亞恩溫德),耶穌手上還拿著一個十字架形的卷線軸,並把手指指在它的中間,似乎在說,我將釘在這裏,除免世罪。聖母與他的孩子都看著它,整幅畫的主題就在此。
列奧納多·達·芬奇及其作品簡介
文藝複興的精神代表——達芬奇
雷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畫家,科學家。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讚歎不已。1519年5月2日卒於法國昂布瓦斯附近。
美術成就 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 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 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 遊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製壁畫 。 1507年再去米蘭 ,並服務於法國宮廷 。1513 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後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 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 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 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早期創作 當他在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時 ,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製《基督受洗》時,雖然隻畫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現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構圖雖沒有創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繪卻已 注意到了空氣氛圍的表現。這表明他一開始就致力於解決寫 實與典型加工的辯證關係。稍後創作的《吉內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以逆光夕照的 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年創作的《博士來拜》 (又譯《三王來拜》),是標誌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 品。該畫雖由於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以 看出其構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聖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定構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築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等背景,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著文藝複興的到來。
盛期創作 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 ,應聖弗朗切斯科 教堂的邀請繪製祭壇畫《岩間聖母》。這幅現藏於巴黎的作品,雖仍然是傳統題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 畫及山岩間花草*真的描繪,證明他使用的煙霧狀筆法已使 其在傳真寫實和藝術加工方麵達到了新的水平。《最後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基督被 捕前和門徒最後會餐訣別場麵的濕壁畫,繪製在米蘭聖瑪麗 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飯廳。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經 營布局,使畫麵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築結構緊密聯結 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於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於畫麵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手勢、表情,分別表現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範之作。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著共和製度的恢複,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後出現了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傑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過精心構思的《聖母子與聖安娜》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琪羅和拉斐 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啟發。1503年他一麵著手為市政廳大會議 廳繪製壁畫(因再次去米蘭而始終未完成),一麵創作《蒙娜麗莎》和《聖母子與聖安娜》。這是兩幅他極為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後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於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 都以素描作基礎 。其藝術理論 散見於他的 5000多件筆記和未完稿的《畫論》中,也是文藝複興時代理 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蒙娜麗莎》(約1503-1506)(木板油畫 77 x 53厘米)
據說,法國著名的盧浮宮有三件寶:一是《米洛斯的阿芙羅狄德》;二是《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三是《蒙娜麗莎》。前兩件作品出於誰人之手一般人並不確知,但是,《蒙娜麗莎》出自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達·芬奇卻幾乎家喻戶曉。"蒙娜麗莎"那神奇而專注的目光,那柔潤而微紅的麵頰,那由內心牽動著的雙唇,那含蓄、模棱兩可的微笑,總讓人琢磨不透……
據史料記載,"蒙娜麗莎"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銀行家佐貢多的妻子。達·芬奇為了喚起她發自內心的情感,曾經請到了鋼琴師為她演奏、醜角為她表演。但是,這個見多識廣,冷漠、理性的女人並沒有使畫家得到他想要捕捉到的東西,為此,畫家不得不將畫作斷斷續續地延遲了三年。有一天,這個富貴人在翻閱畫家草圖的時候,忽然發現了畫著鴨掌的圖畫,她感到非常疑惑。畫家說,這是他為研究和設計飛行器而畫的,因為水流和氣流;水浮力和大氣浮力;鴨子在水中滑行和飛禽在空飛翔有某種相似之處。鴨掌滑水動作雖然簡單,但隱藏著飛行器飛行的某種秘密。這個冷漠、理性的女人聽到這番話,又想到飛行器一旦設計成功,人類將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的情景……頓時,引起了很大震動,並由衷地發出了微笑。這一難得而發自內心深處的微笑立即被達·芬奇捕捉到了,並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來。 其實,達·芬奇筆下的這一使人難忘的"微笑"已不是具體的佐貢多夫人的表情了,而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是"蒙娜麗莎"所有的,是達·芬奇所有的,也是我們大家所共同擁有的人性特質的某種精微的東西。也許,這就是《蒙娜麗莎》巨大魅力的所在。非常明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繼承了希臘古典主義莊重、典雅、均衡、穩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現規範;但它又進一步突破了希臘古典藝術在人本特質上的局限,為使後來的藝術更進一步走向現實,走向客觀,走向更深層,更內在,更微妙的表現樹立了楷模。
《最後的晚餐》(約1498)(壁畫 460 x 880 厘米)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頓晚餐。
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的。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麽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牆的窗子裏,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
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麵容,他朝後倚著,仿佛從耶穌前往後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裏抓著一隻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伊斯卡裏奧特。
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錢袋裏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
即使他沒有拿著那隻錢袋,我們也能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麵陰影旁是聖.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輕的聖.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後。聖.約翰的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
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聖托馬斯,疑惑不解的托馬斯,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
小雅各的另一邊,聖.菲利普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的臉由於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於故事的發生的中心。
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並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於是便舉起手似乎要求安靜。
右邊還剩下最後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有關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均發生在這幅偉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當我們欣賞它時,都會從門徒的感情與性格中獲得新的含義。
《岩間聖母》(約1503-1506)(祭壇畫189.5 x 119.5厘米 )現藏倫敦國立美術館。
此畫是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為米蘭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此畫以聖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聖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後,構成三角形構圖,並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此畫雖屬傳統題材,然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科學地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術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係方麵達到了新的水平。這幅畫是標誌達.分奇盛期創作開始的作品。
達·芬奇大事年記: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製《最後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製《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於安伯瓦茲(67歲)
“天使報信” 在我的工作室裏。(I am waiting for the good news everyday, the good news can be inspiration for new art work and more) .
how much does his art influence me , it is beyond I can measure . his art provid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to me all the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