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霧霾不時來襲,其遮天蔽日之勢,讓人頗有“末世”之感。也許不少人都因此患上了思鄉病或逃離症,絕望感與無力感更會彌漫四周,恐怕成為抑鬱症患者的人不在少數。
不過,別以為抑鬱症是現代人的富貴病,“古人”也有此病。
1897年3月,俄羅斯作曲家兼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了他的《第一交響曲》,當時他24歲,年輕卻才華橫溢。可惜,在聖彼得堡首演時,觀眾反映冷淡,音樂廳裏掌聲寥落、氣氛沉悶;格拉祖諾夫是該場音樂會的指揮,可這哥們對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完全不上心,排練草率,不在狀態;更可怕的是,據說他演出時嘴裏還有酒味,整個音樂會當然乏善可陳、一塌糊塗了。
首演之後,音樂評論界對拉氏展開了措辭激烈的批評,其中以評論界大佬居伊的文章最為生動,這家夥刻薄至極,他說:“假如地獄裏有音樂學院的話,那麽拉赫瑪尼諾夫則能因他在《第一交響曲》裏播下這麽多不和諧的種子而獲頭獎。”居伊與當時風頭十足的俄羅斯“音樂團夥”“強力集團”的幾位作曲大佬,同樣看不慣學院派出身的拉赫瑪尼諾夫,於是群起攻擊《第一交響曲》;這對拉氏而言簡直是沒頂之災,哪位作曲家見過這種“群毆”陣勢啊?拉氏萬念俱灰,羞憤交加,就差咬舌自盡了!
從此,拉赫瑪尼諾夫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機之中,患上了強度頗大的抑鬱症;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心境低落、悲觀消沉。他酗酒度日、自卑且絕望,懷疑自己完全不是當音樂家的材料。創作上的自我評價更是低到深穀,他開始思維遲緩,思路閉塞,反應遲鈍。昔日那醉人的旋律、飛揚的樂思、靈動的節奏、完美的和聲皆逃逸無蹤。“惡評”真是一把殺人的刀啊!
圖片來自網絡
親友們一時間束手無策,好在拉氏的姑父能量非凡,在他的安排和沙皇的女兒公主殿下的幫助下,抑鬱症患者拉赫瑪尼諾夫與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見了兩次麵。托爾斯泰告訴他:“你是音樂家,你必須創作才行,這是你的責任。”可是,出自大文豪的這番好言勸導竟然對拉氏的病症毫無作用。雖然拉赫瑪尼諾夫也很激動和感動,可依舊寫不出一個音符來!
達爾醫生是位“新潮”的心理醫生,他使用了當時最為新穎的催眠療法。日複一日地對處於半睡眠狀態的拉赫瑪尼諾夫重複幾句話:“你將開始創作協奏曲!你會工作得稱心如意!你的協奏曲會是最好的!”“你是作曲的天才,你所創作的偉大樂章即將問世;下一個作品是鋼琴協奏曲;是C小調;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也寫不出這麽好的東西!你是作曲的天才,你是演奏家,你一定能寫出這首鋼琴協奏曲!”
經過漫長的4個月的治療,拉赫瑪尼諾夫終於恢複了對自己命定和天賦的確認,從抑鬱絕望中振作起來,開始了《第二鋼琴協奏曲》的輝煌創作!
才華橫溢的拉赫瑪尼諾夫終於走出抑鬱的泥沼,迎來了靈光飛濺的創作繁盛期。那些極富俄羅斯浪漫氣質的旋律、樂句在他的心中複蘇,如江河一般,自然地流淌出來。他一反常態,先寫了《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的華彩樂段,緊跟著又寫了一個慢樂章……就這樣,他思如泉湧,一個創作天才重新回到了人間!
苦難使他的作品更加輝煌。那透徹心扉的哀愁和靈魂深處的磨難,讓拉氏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成為天籟之作。他在欣喜之餘,把這部傑作題獻給了幫助他創造奇跡的達爾醫生。
1900年《第二鋼琴協奏曲》首演,拉赫瑪尼諾夫自己擔任鋼琴獨奏;演出大獲成功,成為俄羅斯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經典之作。這部作品秉承了柴可夫斯基等偉大作曲家的風格,擁有濃厚的抒情性和豐富的旋律,並獨具動人的“俄羅斯感傷”氣質,因此而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必奏曲目。此外,身為鋼琴演奏大師,拉氏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演奏難度通常比較高,這首曲子也成為挑戰許多鋼琴家的演奏曲目。
我最早聽到拉氏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在一部古老的電影裏。甫一聆聽,就幾乎落下淚來。樂曲中,深重的苦難撲麵而來,宛如俄羅斯那覆蓋著皚皚白雪的荒原,遼闊而厚重。樂曲行進中,卻又有優雅而清澈的感受盈滿人心。這3個樂章都是氣韻飽滿、悠遠,歌唱性極強,又綿柔舒展,其意境深邃而色彩豐富。
除了安靜地聆聽,文字簡直無法表達。
我後來曾聽過很多版本的演奏,包括中國青年鋼琴家的演奏,總覺得有隔膜,沒有痛徹心扉的哀愁,沒有沉重如山的苦難敘事,沒有內心滴血的刺痛感,沒有心靈抑鬱的絕望感……沒有過類似的經曆,實在是彈不好這首偉大的作品啊!
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聽眾往往容易忽略基督信仰對拉赫瑪尼諾夫的影響。
拉赫瑪尼諾夫是一位虔誠的東正教徒,卓別林的《自傳》中曾記載了一段二人的對話,卓別林承認自己不信上帝,拉赫瑪尼諾夫卻反問道:“藝術沒有宗教怎麽行呢?”在他看來,藝術和信仰,情感都是第一位的。
在創作中,拉赫瑪尼諾夫經常把東正教安詳肅穆、壯麗悲憤的聖歌旋律引入自己的音樂中;而東正教中對苦難的讚美和承受的堅忍精神,在作曲家創作《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麵對苦難,堅忍不拔,力求超越,並渴望在美好的天國獲得真理、道路與生命的全麵拯救,這才是幫助拉赫瑪尼諾夫從心理疾病的泥潭中走出來,並創作出偉大作品的真正的精神動力。
在將近3年的黑暗中,我想,拉赫瑪尼諾夫的禱告、呼求也一定是幫助他走向新生的重要力量。他曾說:“我感到我工作時比閑散時更強,所以我祈求上帝讓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拉赫瑪尼諾夫離開俄國前,曾編寫彌撒曲《Vesper Mass》,這亦是他為自己喪禮編寫的作品,當中一句歌詞(英譯版本)如下:“主,現在就讓你的仆人在平安中離去。”(參《路加福音》2:29,和合本譯為“釋放仆人安然去世”)
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在聆聽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名作《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時候,我也不禁要說——感謝主,給了我們這充滿恩典的精神盛宴與心靈禮物,它焚毀了黑暗的包圍,讓我們感受到靈魂的潔淨與仰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