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約格.辛克牧師(Jorg Zink)
約格·辛克牧師簡介:德國杜賓根大學神學博士,德國最受歡迎、著作最多的新教神學家之一,同時也是資深的宗教媒體工作者,暢銷書作家。
你在自己身上感受到的不隻是渺小,不隻是生病和不美麗。在你心中有些成分非常黑暗。誰若清楚看透了自己,就無法再說世界上沒有邪惡,也無法再說“罪”隻是宗教恐嚇人的一種把戲。誰若看進自己的內心,卻不覺得好像在看恐怖片一樣,他就不是真正張開眼睛在看。
一個人是否健康,可以從一些征兆看得出來。其中一項是他是否能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耶穌說,不要憂慮,要像野地的花一樣生活!像天空中的小鳥一般生活。他的意思是要我們輕鬆一點,這就是指我們被緊綁的嚴肅生活中,經常被稱為“天真”的那種輕鬆。
耶穌希望我們將一切重擔,將我們的思緒負擔或沉重的情緒放下,抬頭挺胸地站起來。他希望,我們以輕鬆的態度麵對輕鬆的事,以嚴肅的態度去看待真正困難的事。
我們的病因到底在哪裏?最主要是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我們太看重自已的成就,太在意自己的重要性。這種驕傲感,我們應以一笑置之。我們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付出,而太少看到真正的自己,忽略自己實際從別人所領受的。隻要我們還一直深信自己的成就,我們心中就一直隻有自己。
我們真正的價值到底在哪裏?如果你曾經真正被某個人愛過,就會知道:你的價值就是他眼中看到的你。愛的雙眼決定你的價值,它們讓你變得無可取代。這不是一種人為的價值,而是你真正的價值。因此,福音書上說:你之所以寶貴,是因為上帝將他的愛給了你。
另外,這也是基督信仰的“因信稱義”所要告訴你的。它是這麽簡單,以致我們不太好意思在文字上用它當成生命意義和目標的答案。“因信稱義”是說:不要將自己視為有作為的人,也不要以為自己很有能力,是一個大師。你是什麽,這是透過上帝愛你來決定的,他將自己填滿了你內心的匱乏和空虛,以便你到最後能夠稱為義,也就是說,你以合宜的方式站在他麵前是:在至聖上帝麵前一個簡單的人。因此“因信稱義”也是基督徒自己看待自己,並能輕看自己的幽默泉源。
有一則關於教宗若望保祿二十三世的敘述:一位新任命的主教首次被教宗私下接見時,對教宗抱怨說,新的職務如此繁重,害得他都睡不著。“喔!”教宗以充滿同情的語調響應:“我當上教宗的第一個星期也是如此。但結果我在夢中看到我的守護天使,他告訴我:喬凡尼,不要把你自己看得那麽重要。自此之後,我就能夠入睡了。”
諾瓦利斯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巨人時,首先要檢查一下太陽的位置,並注意那是否隻是侏儒的影子而已。”因此,你要謹慎看看自己是否反射出比自己還大的影子。
靈修生活的內涵並不在於我贏得某些東西,不在於我們變得更好,在某方麵有成長,或者具有更多某方麵的特質,而是在於我們放棄、交付、給予別人更多的東西。靈修生活必須在一個心靈空間中才能生氣蓬勃地發展,而在此空間中,我們的想法、願望、成就、以及自己的成長也必須越來越不重要。
每一種指引靈修道路的宗教都有些相似性。有的提出“離群索居”、有些則說“從容不迫”,還有些強調“倒空”,另有一些說“變成虛無”,甚至有的說“毀滅”。這種狀態不隻指一種內在與外在的寧靜,也指一種與自己保持距離的能力,放棄自己以及貢獻一己之力,忘記自己的成就之能力,到最後則是:在從容及信任中死去的能力。
我自己想象:我走在田邊的一條小路上。然後將自己身上的東西,一件又一件放在路邊,繼續前進。外套、雨傘、手表、小刀、車鑰匙、錢包、眼鏡、地圖,所有一切能和鞋子及衣物分開的東西。在做這件事的同時,我明白,基本上這種丟掉和放下的動作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我到達終點為止。在這裏,我不再受指示要扮演什麽角色,別人也不會指示我要成為什麽樣的人。
如此看待自己,並且與自己的重要性保持距離,是很不上道的做法。我知道。但能這樣想,而不是一直注視著那個自我膨脹的自己,對我們而言是很好的事。如此一來,我們對待別人、別的受造物、以及和我們一起生活的各種元素之態度會完全不一樣,會更有生命力,更能結出豐盛的果實。
艾克哈特大師曾說過:“你應該知道,在現實生活裏,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如此舍棄自己,這幾乎已經是最大的‘放下’了。然而,你放棄多少,上帝就能夠進入你內心多深。你隻需要完全脫離所有拋下的東西。這時候,你才能開始付出你可能擁有的全部東西。如此,你才找到真正的平安,沒有別的方法了。”
所以深深進入你自己的內心,直到你能看清,你比那些重要的人,離微不足道的“空無”更近。接受這個“微不足道”。將所有別人掛在你身上的勳章和榮譽標記都卸下來。所有虛榮,就像保羅所說的那樣。然後從你自己走出來,進到現實中,進到那個你實際生活的現實關連性當中。於是,真理會使你獲得自由。
腓立比書二章中說,耶穌“反倒虛已”。意思就是倒空自己,所有在他身上含有神性和偉大的成分,都被他丟到屋子外,也就是他自己之外。然後像個客人一樣,接受了這個使命,即做一個普通人,像所有其他人一樣。
隨後,許多靈修導師們接受這種想法的神秘傳統,並稱之為“成為空無”。他們要讓自己脫出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願望和企圖,而變得空無。要讓自己脫離自己,變得空無。他們稱之為“為上帝而倒空自己”。這是在我們走往上帝之路的中途目標。他們也談到“將自己成為空無”,或者談到,在我們心中或我們自己就是“空無”。
“若有人讓你看到你自己的空無”,其中有位神秘主義者這樣說:“那就心懷感謝並歡喜地接受。因為他在提醒你,你原本的真實狀況:空無。”
你並不缺乏挺胸站直的能力——你並不是向戰勝者或統治者臣服的人。但你看得出來,你身上隻要放下這麽少的東西,就可以成為“空無”,就可以掉落在“空無”中。而當你看到這一點時,你應該知道,在這個“空無”中,你的自我就是接住你的那雙手。
金碧士(中世紀修士,《效法基督》的作者)說:“如果你自己有一些優點,就要認為別人比你更好。如果將自己置於所有人之下,這對你並沒有什麽壞處。但隻要你將自己置於一人之上,便對你有害。”
所以我們可以說:隻要你認為自己比別人更重要,你便不如他。如果對你而言,要看重別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麽你就會發現,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遠。
貝納諾士在他那本《鄉間神父的日記》的最後一頁,這位垂死的神父潦草地寫下這幾行字:“我已和自己和好,和這個可憐又腐朽的軀殼和好。要恨自己,比一般人所想象的容易多了。真正的恩典卻在於,人可以忘記自己。但如果我們內心所有的驕傲都死去,那就是恩典中的恩典了。謙卑地愛自己,把自己當作基督受苦肢體最不重要的那部分。”
健康的另一個指針是一個人要有自己站起來的力量。自己能抬頭挺胸站直,這是福音重要的內容之一。當有一股力量自上帝流向你時,你便能站直。你可以在自由中、在勇氣中、在相信中、在真理中站起來。站起來,並與上帝的旨意合一。
請你再一次站到一顆樹前,說:“我不必像你那麽高大,不必這麽壯碩、堅立不搖,但我能像你一樣站著。你身上有成長並挺直的力量,我也有。這是上帝在我心中喚醒的力量。”
還有另一種抬頭挺胸。不隻是從疲憊、軟弱無力、或自暴自棄中站起來,還要從內心的墮落中站起來。你在自己身上所感受到的不隻是渺小、微不足道,不隻是生病和不美麗。在你心中有些成分非常黑暗。誰若清楚地看透了自己,就無法再說世界上沒有邪惡,也無法再說,“罪”隻是宗教用來恐嚇人的一種把戲罷了。誰若看進自己的內心,卻不覺得好像在看恐怖片一樣,他就不是真正張開眼睛在看。
耶穌醫治人時,有一種情況是他看到罪並說出這罪的名字。因為我們的靈魂有它無光的一麵。在那裏麵的陰影如此黑暗,使得我們甚至無法意識到這陰影的存在。若不是從其他地方有光照進來,我們根本無從知道自己的靈魂是活在如何的黑暗中。
基本上,隻有當一個人走向我們,並說道:來,重新開始吧!我對你所要求的是你能夠做得到的。我放在你肩上的擔子是輕的,而且當那位向我們說這些話的人就是上帝時,我們才能夠忍受看穿自己內心的眼光。
這個我們稱之為赦免的過程,在耶穌身上看起來是這樣的:他邀請這些人以他們原本的樣子與他同桌吃飯。在當時,同桌吃飯的意思是,我把你當作朋友和兄弟,我和你之間一切都沒問題。同桌吃飯實際上就是寬恕,不需要說出來。之前不需要告罪。一個人能以他原本的樣子受到邀請,並能夠昂首挺胸、懷著感恩的心,開心地上桌吃飯。
此外,還有另一種抬頭挺胸。耶穌曾說過:“隻要你們還在這個世界,就會有恐懼。”所以他不是要尋找英雄。他不要那些不知恐懼為何物的孔武勇士。此外,我對英雄總是有所質疑。不懂得害怕的人,某個心靈感官一定遲鈍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非常害怕時,不要拒抗它,不要壓抑它,既不用輕快的話語敷衍它,也不要太快就服藥。讓恐懼來找你。友善地和它對話,並將它與你自已、以及一切引起你恐懼的事,全都托付給這位上帝,因為你也正走在他的路上。如此一來,你便能找到平安。你就會有力量去走自己的路。在混亂和風暴的中間,你就能從容不迫。你就踏在結實的基礎上。而在你眼前,有一個往前走的目標。不要太看重這個世界與它所有的權力,以及當中的黑暗、陰霾,但卻要看重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他親自用手保護你。
所以,請你站起來,並相信你的信仰。就像相信你的愛一樣,即使你都無法證明這兩者。相信你對自己存在的肯定,對你命運的肯定,對你自己的肯定,這就是你對信仰的表達,即使你不一定每天都能做得到。
“相信”事實上就是你炙熱的希望,如果你伸出手來,就會有人握住你的手。信任有一個人在一旁,扶你站起來。
這是一種特別的“站立”,即使你看不到自己有一個可以穩固的地點可以站。當你失去支持時,相信有一個人會扶著你。相信在你沒有力量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股醫治的力量。相信變化會發生在你自己身上,且在這些變化中,你自己原本、最終的形貌就會出現。
(本文由《境界》編者摘編自《辛克深度靈修之路》一書,台灣南與北文化出版社,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