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柳林

中國、美國 - 生活中的方方麵麵,與親友、同好分享。
正文

也談在美國說英語

(2014-09-07 05:54:01) 下一個
2013年1月17日

談論國人講英文不容易。講淺了,落俗套。講身邊的事,得罪人。講多了,一不小心,可能失手。前不久,我非常喜愛的一位論家寫文回憶一位父輩。主人公是語言大家,橫跨英文中文。文章寫得瀟灑,流暢,讀了兩三遍才釋手。緊接著一篇談國人講英文。心裏咯噔一下。果然就引起爭論。所幸論者都是讀書人,心平氣和,點到為止,學了不少東西。但在人家的國家裏謀生,講英文滲透生活的方方麵麵,涉及兒女教育,職場競爭,鄰裏相處,甚至買東西討價還價,進餐館點菜點酒。不免感想多多。不揣淺陋,寫出來聽聽大家的看法。

先講幾個笑話。雖是老生常談,但都是真實的故事。

父親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河南鄉下上中學,英文學得好。同學慕名來請教“unknown”是什麽意思,父親隨口說”不知道“。把同學就得罪了。好幾天不理他。

八十年代末在Syracuse念書時,樓上是化工係。中國學生裏一位朋友姓米,另一位姓艾。指導教授不時地到實驗室轉。有一天不滿意什麽事,問是誰經手。米同學指著艾推脫說是“I”。艾同學不服氣,指著米說是“me”。教授懵了。在摩托羅拉工作時有個同事姓何(He)。幸虧不在場,不然更亂。

兩年後,轉學到了西北。選修Zdeněk P. Bazant教授的結構力學課。他是捷克人。直到博士都是在捷克念的。學問好,沒有美國學位照樣當三院院士,拜講座教授。開課時用捷克味的英文嘰裏咕嚕講考試的安排。因為不習慣他的口音,就鬥膽請他重複一遍。他看著我,象看天外來客,當著全班的麵說你要去補好英文再來上課。我不服氣,心裏說還不知道誰應該補補英文呢。期末在係裏碰到他。他已走進辦公室,眼睛餘光看到我,又跑出來衝著我喊了一句:You did great on the final!說完掉頭又走了。直爽人,英文的事早忘了。

在西北時的導師是Jan Achenbach,名氣比Bazant還大。我們背後不叫他老師,叫老板。手下一堆學生,大部分是中國人和印度人。有位好友,Mike,是為數不多的美國人之一。阿教授是荷蘭人。有一天,Mike氣鼓鼓地回到辦公室,說老板今天有病,居然在討論會上糾正我的英文發音,不想想他才是個半路出家的半吊子!

現在想想,身份顯赫的大教授者如上兩位,仍不能擺脫英文非母語的陰影,下意識中耿耿於懷,不小心露出心虛的馬腳。

再說兩件不那麽好笑的事情或說觀察。一大一小,但都有實用價值。

大事:美國大公司裏兩大撥外國人:中國人和印度人。平日客客氣氣,工作上來來往往,表麵上看不出什麽隔閡。但紮堆吃飯從來水油不融,下班後朋友同事往來也分得像小蔥豆腐,一清二白。到一個單位時間長了,就能發現印度同事坐單間,坐大格子的遠比中國人多。換句話,升得快。數數印度人當500強CEO的有一打,中國人沒有。朋友們分析來分析去,優勢無非文化,語言兩條。西方殖民印度幾百年,文化相通可以理解。但依我個人管見,語言是第一位的。開會需要表現時,講話不能連珠,誰還有耐心聽你的?功勞被別人掠美時,找不出犀利的英文詞兒爭辯,或者像茶壺裏倒不出來的餃子,成績就很難記到你的頭上。聯想我曾奉調回中國做過外資公司的經理。經年觀察員工的升遷,得出來的結論是:英文好的不一定都受賞識,但受賞識的一定是英文好的!用數學語言就是:英文好是升遷的必要條件。這一條在美國也適用。

小事:九十年代初嶽父母來美國看我們。他們都在大學教書,但是文藝圈的。英文沒下過功夫。泰山大人八十多歲時還說兒時英文考試的情景偶爾入夢,能緊張地醒了。我有一天到芝加哥城裏辦事,順便帶上他們。初夏的季節,陽光明媚,柳暖花香。把他們安頓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後麵的山坡上,叮囑他們別走開,我就去辦事了。兩小時後回來傻眼了:老人們沒了。沿著街到處找,最後截住一位騎著大馬的警察。我說您幫幫忙,兩位中國老人走丟了,而且They CAN NOT speak English(他們不能講英文)。警察威風凜凜但不慌不忙,掏出對講機與鄰近的同僚聯係:Please look around. Two Asian seniors are missing. They do not speak English. Need your support. OVER。過了一會兒,老人找到了。原來遙看一裏多遠外的芝加哥市大噴泉的景致好,按捺不住,自己走過去,支起畫板,作起畫來。我忙不迭地謝過警察。福兮禍所伏。那天有兩個收獲:一是得了一張美輪美奐的建築水彩;二是從此打定主意再也不說某某can not speak English,一律改口為誰誰DOES NOT speak English (不講英文)!的確,“不能”透著沒本事,“不講”則是我的Choice!

還有兩點,其實是寫此文的原動。都和在美國的華人孩子講英文有關。

在紐約的時候,有個朋友,學養了得,人極能幹。唯出國這件事沒有小幾歲的我輩悟性好,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四十出頭了。但因為能幹,心想事成,不但如願出來了也憑一身的真功在美國頂尖的公司找到了工作。唯一遺憾的是處處受到英文的狙擊。明槍暗箭的,從老板到同事到房地產商到政府機關等等,防不勝防。來美國時孩子一起來了,十幾歲的孩子不消一兩年英文說得利利索索。不得已,朋友有時就把孩子推到前台,或當翻譯,或直接把事情辦了。一次兩次,孩子不說什麽。時間長了,孩子反感。大概覺得沒有安全感,在同學麵前也沒有麵子。逆反心理愈來愈重,好長一段時間父子幾乎反目。老朋友和我講了他的難處,不由得人不同情。我從此特別注意,所有對外的交道一概由父母出麵,不要孩子代勞。有時也很難,有時甚至難堪。但堅持下來,英語得到鍛煉,孩子感到父母的庇護,對父母不那麽流利的英文非但沒有不安,反而增加了敬重。故而建議第一輩華人咬牙守住這一關,自己堵槍眼,別讓孩子上。

即便如此,人都好麵子。英文老是磕磕絆絆,也讓人窩火。就想改善的辦法。曾試著高聲念報紙,讓舌頭按英文的路數練長跑。有效果,但太費時間。後來經朋友提醒,每天上下班開車的時候跟著電台播音講。有時候道遠,一天能嘟嘟囔囔地念一個多小時。堅持了十年。英文勉強能上台麵了。很感謝NPR(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跟著念的這許多年,既長了知識,又練了英文。有時走火入魔,大街上聽路人講話,都習慣性地跟著大聲重複。就有一次兒子恰跟在身邊,目瞪口呆,窘迫極了。事後成了兒女們的笑談。

另外一件事也和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有關。不過是關於和他們講還是不講英文有關。在美國的華人父母肯定都被問過你在家裏和孩子講英文還是中文。大多回答是大人講中文,孩子回英文。隻要有心觀察,這也是隨處可見的現象。問的人或是國內的朋友或是美國人中的熟人。得到答案後常驚奇不已,我們自己反倒覺得別人少見多怪。但後來我注意到,例外的情形不少。不少朋友或不少場合中的路人,跟孩子隻講英文,而且能聽出來是努力一個中文字都不用。說來,這由不得人非議。聽說王安早年在家裏就不準孩子們講中文。為的是孩子長大後在美國打拚,接家族企業的香火。但我觀察到好些講英文的家長並沒有這麽長遠的打算。孩子甚至還在上中文學校。當孩子在人前偶爾冒出一兩句中文時也大加讚賞。但自己講話時卻嚴守成規,隻講英文(交談中不經意地講講英文或隨意用幾個英文字當然不在此例)。事實上,無論從詞匯量和流利的角度,比較英文和中文,英文對他們來講實在不應該是與孩子溝通的首選。我不看好這樣做的結果。除了徒設交流障礙,留給孩子和在場他人的印象也殊難完美,孩子的英文絕不會因此而長進。於孩子於自己於達到溝通之目的,說有百害無一利不能算過分。

於是我仔細替這些朋友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溺愛所致。孩子上幼兒園後,英文漸漸成了主流。中文對他們多少有些隔閡。為人父母,不免就下意識地為孩子處處提供方便,道理和回家時熱飯恭候,衣服永遠洗淨疊好,冬天出門先預熱車等等一樣。說話時自然就想讓孩子少費些心機。於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克服困難講英文。心裏覺得對孩子做了好事。久而久之,習慣養成了,不說英文便無法溝通,孩子甚至聽不懂中文了。其實,溺愛無益的道理放之四海都準,語言亦不例外。我自己也有同樣的經曆。有一段時間也幾乎隻跟孩子,特別是老幺,講英文。雖然踉踉蹌蹌地,但自我感覺很好,潛意識裏真覺得是對孩子施愛。後來太太不斷棒喝,這才下決心改弦易轍。孩子們不但沒有意見,反而非常支持。當然,有時要多費些口舌。比如剛剛的一個例子。孩子不懂“重複”是什麽意思,隻好停下來解釋。但時間花得值。

話又說回來,在美國呆久了,要想說話時一個英文字不帶,不容易。特別是專業術語,大都是來美之後接觸的。能準確地用中文表達,必須下功夫。有位好友,在美國的大學裏教書,是那一行的權威。常受邀回國講學(不屬被方舟子釘住打假的那類)。有一次跟我說:“我實在看不慣在國內裝洋腔唬人的事。我在中國講課,一個英文字不用。”我相信他做到了。這是真功夫。我們這些家長,若都有這樣的心態和決心,相信孩子們會體諒我們的一片苦心,就象從小鼓勵他們自己洗衣服,做早餐,整理房間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機車男 回複 悄悄話 very thoughtful. Thank you for sharing.
linna118 回複 悄悄話 我認為把“I can't" 理解成我不能,”I don't" 理解成我主觀上不說有中國式英文的意思。那個警察說“They don't speak English" 這個don't就是他們不能夠或不會說的意思。

Can't並不是單純地表示主觀上不能,也表示客觀不能,不允許等情況。比如在工作單位涉及種族的話題,你就不能--you can't. 這裏的 can't 不是你語言能力不能,而是環境限製的不能。
青羊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xchild' 的評論 :
看電視比閱讀有用。
頤和園 回複 悄悄話 我堅持與兒子講中文,從不因為他聽不懂四字成語而避開使用,頂多停下講一下典故,或用英文解釋一下,然後接著說中文。他從小我就用跟成人說話的速度和方式用中文跟他交談,因為我沒耐心,嗬嗬。現在他能講流利中文,很感謝我,嗬嗬!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顯然是個會琢磨有本事的科學家,建議擴展一下你的眼光和choice,語言是基礎,文化曆史是下一步。試著聽聽NPR的talk show如On Point或fresh air。要想在美國成為精英,必須懂得並融入他們的宗教、政治和思維方式。印度裔相對成功範例多,必須考慮進他們精英人士的移民史要長些,想象一下你的下一代就要比你更有成功的條件。
沙海駝鈴 回複 悄悄話 同感,我們在德國說德語更麻煩,謝謝分享透徹的分析,尤其關於把孩子當翻譯推在前麵可能對孩子心理和親子關係的影響的分析很有見地。
7grizzly 回複 悄悄話 > 的確,“不能”透著沒本事,“不講”則是我的Choice!
It's hard to ignor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but I think the key is to focus on what's happening, what's to be done, or what one wants to express instead of how to express it or how to do it better. When I talk with Westerners, I try to pay less attention to 本事 or "Choice": I am who I am at the moment and so are you;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本事 or "Choice."
茶緣 回複 悄悄話 很透徹,尤其是關於父母是否自堵槍眼對孩子心理的影響,說在點子上了!

非常喜歡這篇文章!
txchild 回複 悄悄話 老中移民對語言不重視,寧願幹餐館,按摩,機場接送,裝修,褓母。這是沒受教育的1批。受教育的大多數都是accounting, IT.畢業後,不會說英語的太多了。都是沒有閱讀習慣的結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