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書箋:示寶林(二)
(2014-12-05 06:41:52)
下一個
二、觀心之義
讀了來信,隻有用“歡喜無量”才能形容我的感受,果然沒有辜負般若因緣。
人總會犯錯的,誰又能對一個掉進汙水坑裏而拚命向上掙紮的人不加援手呢?人,不怕錯,就怕安於錯誤、不想擺脫它,那別人就愛莫能助了。
你以為我從來就沒有犯過錯誤或罪惡嗎?不然!我隻是不甘沉陷,不肯原諒自己,而從汙池裏爬出來而已。否則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了。
綜合地來說,你的見解很正確,修途很正確,感受也很正確,非常可喜。涉及精微的地方,就你所提的問題,分條答複如下:
一、“觀心”誠如你所說的,是觀無明心,也就是從“觀心”了解自己的心態,修正自己的心態。“觀心”既久,妄想就不能操縱你了。人的大錯、人的迷失,多半是由於“不自覺”,“觀心”法門就是讓人由“不自覺”而“念起即覺”。觀到純熟時,自然會發現“念本是無”,進而了知“念本無念”,則可以“無念而念”矣。所謂“念而無念”,即是“長空不礙白雲飛”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跟我坐而論道時的心態,就是最標準的“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念念不住,念念離執”,且是“事如春夢了無痕”的“真無念”了。此外用文字語言,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二、佛法是“舍方便無究竟”的,“觀心”亦然。修行的目標是自解脫,亦複解脫在纏眾生。你講的妄想不生,便是“觀心”到純熟的成果。
的確,“觀心”是修行的一個過程,但也可以說是修行的全程。因為到了觀而不觀、不觀而觀的境界,就接近自覺自心、自心自覺、覺心不二、假名正覺的圓滿境界了。如果說中間還有的話,那就是自在自觀、自觀自在、觀無不自、自無不在。吃緊處隻在不觀而觀,不覺而覺。切不可泥跡失神,至為緊要。
三、鹽亭大師開示諸語,你應該深有體會,至感親切才對,所以這裏不作答複。隻告訴你,“真無念”不同木石,不同斷滅。何以故?無“念”並不等於無“知”,更況念而不執不住,非意、必、固、我之所出,就是“無念”了。
四、“忘”字是修行的要訣,不則如何廓清那前塵的擾亂?到觀而不觀,不觀而觀時,非“忘”而何?必須有個“忘”字,才能由“觀”而“覺”,味之!保之、任之亦複如是。
五、“回頭轉腦”,是說把一個覺受、心得,回歸到你修行的目標,把答案放到問題那裏,不然就是“悟後迷”。簡單地說,就是把修行所得統統投向“父母未生前”去契會、印證、豁然、肯定。你的反省方法很好。
六、你的體驗很正確,能忘尤可喜。
七、工作時宜專心工作,不須觀心。對修行者而言,吃飯也是一種工作,所以不要觀心。
八、修禪宗法門,以“觀心”為正行(參話頭亦然),餘為助行。須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外無心,心外無佛。
觀到“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你那些問題根本不存在了。年來目力不濟,少作詳答,大概答複如上,應該是可以了。
九、你那些感受,可以說是“正受”,是非常好的。但如執著它、自詡、自滿或橫生分別疑慮,那就不妙了。
這事不關“忘”字。隻要不管它,就“吉祥止止”了。當然無須用“保持”兩個字了。因為它並非“招之即來,麾之即出”,也並非可以用意識保持的,隻莫執著。
今後於心態大好時,不妨“回頭轉腦”看!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