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禪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雲導師講詞:禪的認知與修學(視頻原錄像及文字)

(2014-11-13 06:17:50) 下一個
耕雲導師講詞:禪的認知與修學--視頻原錄像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zMDkwMDY0.html

禪的認知與修學

 ~一九八八年一月卅一日講於台南市


一、前言

  在這人心陷溺、物欲橫流、正法凋零的今天,各位能夠參加這次聚會,非常難得,非常可貴。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成因,每一個時代的形成,也都是基於這個時代人們的心態。一種惡劣的心態,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盡管自然科學飛速進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但物質的滿足,永遠填補不了人們心靈的空虛;盡管知識爆炸、科技起飛,但學術並沒有提升人類的品質,這是個可悲的現象。我們如何解決這個麵對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發揚中華文化,提倡固有的禪學。



 二、禪宗的特色、作略和風格

提到禪,真是五花八門,包羅極廣。我們知道印度教的禪定,很接近佛教的四禪八定,幾幾乎除了在認知上有所差距以外,在修持的過程、方式上,可以說大同小異。佛教本身也有禪,像天台止觀、密宗的金剛坐禪,乃至於最高級的金剛大手印,都是屬於禪的範圍。不過,就禪的性質來講,有“共法”、“不共法”。

什麽叫“共法”?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可以打坐。現在的超覺靜坐,佛教的每個派別、不同要領的禪定,乃至於天台止觀法門,這是佛教教內、教外共有的、共同的修持方式。

什麽叫做“不共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祖師禪”──“宗門禪”,它是不共法,是禪宗特有的,也是中國特有的。達摩祖師西來,把菩提種子種植在肥沃的中華文化土壤裏,開出一花五葉的奇葩。這是中國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佛法的真生命、真血脈。沒有了禪,就沒有真正的佛法;沒有了禪,就沒有宇宙的真實;沒有了禪,我們所能把捉的都隻是相似,而不是全等。

在表象上,“祖師禪”跟一般所說的禪定是不同的。一般的禪定側重於打坐,而禪宗的禪雖然也打坐,但是那隻是少數的派別,而且它打坐的方式,並不要你守竅、守丹田,隻管打坐,這就禪宗來講,雖不算是正統,但也不算是旁支。這話怎麽講呢?因為在五祖以前,講究打坐觀心,六祖以後,禪宗就變得極為生動活潑,行、住、坐、臥都要保持“定慧圓明”;若一起來,心就亂,那是不究竟的,當然不是究竟法門。何以見得禪宗不講究打坐?《六祖壇經》裏講得很清楚:“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這講得很好,打坐對見性者來說,是一種約束,顯得不解脫;盡管它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過程,但是還有比打坐更高的法門。


(一) 打牛 打車

何以見得不以打坐為然?六祖的大弟子南嶽懷讓禪師,感覺自己的年齡大了,需要找一個接棒的人。古來學法,徒弟找師父千辛萬苦,師父找徒弟那也是萬苦千辛。達摩祖師麵壁九年,難道印度不好打坐?不辭險阻艱辛,關山萬裏,跑到河南少林寺去打坐,為的是什麽?他並不是為了打坐,而是要等一個人,等誰?等二祖,等到了二祖,他的法才可以傳下去。南嶽懷讓禪師也是一樣,感到傳燈的時候到了,就到處查訪,查訪到馬祖道一禪師,覺得這個人根器好、素質高。找到馬祖以後,看到馬祖在那兒打坐,跟他打招呼,馬祖根本不理不睬。禪師與眾不同的是,都有極高的智慧和很好的方便。南嶽馬祖不理睬,就拿塊磚頭在他麵前地上磨,唏哩嘩啦地製造噪音,這下子馬祖忍不住了:“欸!老法師,你在搞什麽?”“我磨鏡子啊!”“這磚頭怎麽可以做鏡子呢?你開玩笑!”“那我問你,你在幹什麽?”“我打坐啊!”“你打坐為了什麽?”“我打坐為了成佛啊!”“我磚頭若磨不成鏡子,你打坐也絕對不能成佛。”這一句話,把馬祖道一給打動了。馬祖就問:“那你說怎麽做才對呢?”南嶽說:“怎麽才對?我們打個譬喻,譬如牛拉車,車子不走,你打牛對?還是打車對?”馬祖說:“當然是打牛。”南嶽說:“現在你卻明明是在打車!”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禪宗的特色,並不執著有形的修持,諸如延年強身的大小周天、冀求打開中脈……,禪宗不屑一顧。禪宗的究竟處在“歸無所得”。為什麽“無所得”?因為整個宇宙都是你,你以外無二無三,你就是絕對的、不二的,還能得個什麽呢?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就知道禪宗不拘泥修行的形式。所謂“十字街頭好修行”,反映禪是重內明、重心態的,這是表現在方式上。


(二) 俱胝一指禪

在風格上,禪極為活潑,極為生動,沒有定法如來可說。我們舉個小例子:有位俱胝禪師,出家以後,尚苦行,結茅庵而居──用稻草蓋個棚子住在那裏。有一天下午,來了一位尼姑,說:“我想借宿一晚,可不可以啊?”他說:“非常歡迎!”尼姑說:“你歡迎我,我還不一定敢住呢!我有個問題,你若答對了,我就打擾你,住下來;你若答不對,那我隻好走啦!”俱胝禪師說:“你隻管問。”

尼姑就問:“什麽是佛?”俱胝和尚居然瞠目結舌答不出來。愈簡單的愈困難,說到佛,誰不知道?問“什麽是佛?”要下個界說,就不簡單了。既然答不上來,這位尼姑就要走,他留都留不住。事後俱胝和尚心想:“我是男子漢大丈夫,出家兒是佛子,怎麽連這麽簡單的問題都沒法答複呢?”感覺很慚愧,決心下山到處去參訪,因為大事未明嘛!

他正準備走,半夜裏禪定中,山神跟他講:“你不要走了,幾天以後,有位天龍禪師路過此地,他會幫你了畢大事。”

過了幾天,果然天龍禪師路過,在他那茅庵裏歇腳、喝茶,他就把這個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天龍禪師。天龍禪師說:“你問我。”他就問:“什麽是佛?”天龍禪師隻豎起一個指頭,沒有講話,而俱胝和尚就當下大徹大悟了。

以後凡是有人來問法,無須開口,不管問“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什麽是僧?”他都用“這個(豎起一指)”回答。大家都認為這“一指禪”像嚼橄欖,含藏無盡,餘味無窮!

他有個小徒弟,隻有十幾歲,說懂事又不懂事,說不懂事,卻有點兒調皮。看見師父見人問問題,就豎起一個指頭,他想:“這事情很簡單,我也會。”以後凡有人來,他就說:“不要麻煩師父了,有什麽問題,問我。”人家問:“什麽是佛?”小和尚就依樣畫葫蘆地豎起一指。這一招也很靈。

以後這件事傳到他師父耳朵裏去了,“師父啊!你那個小徒弟,雖然隻有十幾歲,卻也懂佛法啊!”“怎麽回事啊?”“有人問他什麽是佛?他也跟你一樣伸個手指頭!”

俱胝和尚聽了這話,心裏有數了。有一天把小孩叫來:“聽說你也會佛法,對不對啊?”“對!”俱胝和尚袖子裏藏了一把很鋒利的刀,笑著問道:“那你說說看,什麽是佛?”

小和尚手指剛一豎起,老師父一家夥把他那手指頭給砍掉了。依常識看,這不但殘忍,還構成了傷害罪;但就佛法而言,這是無比高明的善巧方便。這個小和尚手指頭被砍掉了,疼得又哭又鬧地就向外跑,禪師大喊:“你給我回來!”

小和尚回來了,禪師又問:“什麽是佛?”小和尚又再豎指頭,一看手指頭沒有了,這小家夥年齡雖小,根器卻很猛利,當下恍然大悟。

禪宗的作略,禪宗的接機,禪宗的風格,就是這樣的活潑生動,超出常情;所謂“向上一路,密不通風”,既不是用常識可以理解的,又沒有定法如來可說。而且禪宗有句話──“丈夫自有衝天誌,不向如來行處行”,也就是說那些陳腔濫調,那些舊的窠臼、舊的模式,不必去接受,不必去承襲,而應各自創新,別出手眼。所以禪永遠都是活活潑潑地展現著法的生命,活潑潑地展現著每個禪師自己的法的人格。什麽叫“法的人格”?除了法,沒有他,他整個生命的內涵就是法,他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都是法的展現;像這樣的風格,可以說完全是法的人格化的自然流露。


(三) 臨濟三頓棒

現在禪宗隻剩兩家了,一個是曹洞宗日本,一個是臨濟宗中國。過去五宗七家,現在隻剩下兩個宗派,曹洞宗我們不講,我們講開山立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這個人極為內向,見人講話都臉紅,他雖然出家修行,但是不敢向師父提問題,他的老師就是黃檗希運禪師。他不敢向師父問問題,不問問題,那怎麽能“了”呢?

當時陳睦州為第一首座,看臨濟根器不錯,就問他說:“你來此地多久了?”“三年了。”“你有沒有向師父問什麽問題呀?”“沒有。”“你為什麽不問?”“我不知道問什麽!”“你為什麽不問:什麽是佛法的的確確的真意呢?”

臨濟還沒有去問之前,睦州首座就先去見黃檗禪師說:“臨濟雖然是個後生,根器很好,將來會成為一株大樹,為天下人遮蔭哪!”

臨濟問師父:“什麽是佛法的的大意?”話還沒有講完,師父拿了棒子把他揍了一頓,不答話,就把他趕走了。

回來,首座問:“你問的結果如何?”他說:“我話還沒講完,師父就揍了我一頓。”首座說:“你再去問!”又去問,又挨了一頓揍,於是他就不敢再問了。首座說:“你非問不可,這是最重要的關鍵,你這一次問,一定會有結果的。”臨濟第三次再去問,又被揍了一頓。

臨濟想:“不問佛法,三年隻在這裏混飯吃,問佛法就挨揍,我究竟錯在什麽地方?”他見了首座就說:“我三次問法,三次挨揍,我在此地機緣不契,跟師父無緣,隻好到別的地方修行了。”

首座說:“你到別的地方修行,並不是不可以啊!但是,你不能開小差,不告而別,就這樣溜了。大丈夫光明磊落,來去明白,你應該去向師父辭行!”

臨濟就去向師父辭行說:“師父啊!我要走了。”“你到哪裏去呀?”“我不知道!”他師父笑笑說:“你要走,我也讚成,但不要迷失方向走錯了路,高安灘有個大愚禪師,你到他那裏去,大概你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臨濟到了高安灘,見了大愚禪師,大愚禪師說:“從哪裏來?”他說:“從黃檗來。”“為什麽離開黃檗?他是大善知識啊!”“我三次問法,三次被打,不曉得我有什麽錯?”大愚說:“那個黃檗──你的師父,為了使你大徹大悟,都累壞了,你今天卻跑到我這裏問有過無過?”

臨濟一聽,當下恍然大悟,把大愚禪師拉過來,在他脅下點了三下。大愚說:“這不關我的事,你的師父是黃檗禪師。”於是臨濟又回去了。

黃檗看他回來了,就說:“你這個家夥來來去去,什麽時候才了結啊?”他說:“因為你老婆心切,太疼我了,所以我又回來了。”“誰說的?”“大愚禪師說的。”“這老小子多嘴,下次我遇到他,要好好揍他一頓。”“何必等下次,現在就揍!”他拉師父過來,就打了幾拳。

我們看到這裏,都會覺得這簡直是荒謬絕倫,這是犯上作亂,這叫什麽嘛?毫無道理可言。你用邏輯去推,推不出任何一條線索,怎麽回事呢?各位想一想,當你冷不防被別人揍一下的時候,是什麽心態?你會有妄想嗎?你會有煩惱嗎?你什麽都沒有,緊張之餘,就隻剩下一顆空空朗朗的心了。

臨濟聽了大愚指點,明白了之後,在大愚脅下點三下──你叫別人在你脅下最敏感的地方點三下試試看!當你被點的時候,所有的念頭都會被點掉的。

臨濟回來,他師父說“大愚禪師這個人多嘴,下次我碰到,好好揍他一頓”,結果他把他師父拉過來揍了一頓,這表示什麽?這活生生地表現出“不二法門”的實質內涵。

看了禪宗活潑的作略,禪宗的不立文字,禪宗的超卓風格,就知道“不曆僧祇獲法身,即身成佛”,絕不是誇大;隻要你有機緣,隻要你能相應,你就可以一生了畢大事,超越劫數。


(四) 丹霞燒木佛

從上麵幾則事例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禪是非常超脫的,它是宗教,卻又是超越宗教的。何以見得?趙州禪師說:“‘佛’這個字,我不喜歡聽。”過去有個禪師說:“誰在我的禪堂念一聲佛號,就請誰挑水三擔給我洗淨禪堂。”連一句佛號都會把禪堂念髒,禪能容得下什麽?更有意思的是,有位丹霞天然禪師,他冬天行腳,晚上住一廟裏,廟裏給他掛單,但是不讓他進寮房,說:“我們這裏人太擠,你老兄如果實在不肯走,就在大殿裏打坐好了。”大殿空蕩蕩的,很冷,怎麽辦?幸好還有不少佛像,於是他就把那些木雕的佛像,一尊一尊的堆起來燒了烤火。第二天,住持責問他:“你為什麽燒我的佛像?”丹霞說:“我燒取舍利。”“木佛哪有什麽舍利?”“既然沒有舍利,就不是真佛,多燒幾個有什麽關係?”這是丹霞天然禪師的雋事。

禪,就是在佛教中突出而又升華的一個宗派,這是一般外道禪、世俗禪、次第禪所無法夢想得到的。禪的風格如此、性質如此,在實質上是什麽呢?是宗教嗎?禪是既“即”又“離”,即“立”即“破”,因此它是宗教,卻又超越宗教。禪若不超越宗教,誰會去燒自己供奉的佛像?禪若不超越宗教,它怎會說“佛這個字,我不喜歡聽”?它若不超越宗教,怎麽會“念佛一聲,挑水三擔”?

感謝大家的誠意,我不必忌諱,願意說實話,就心靈究竟解脫而言,宗教是不究竟的。什麽叫做不究竟?一個能崇拜的我,一個所崇拜的他,對立宛然,分明是兩個!凡落二三,依佛法的眼光來看,都是不究竟的。


(五) 唯我獨尊

佛一出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圍走了七步大聲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看!這豈非是我執很重?不是!他那個“我”,是指“法”,是指宇宙的實相,是顯示“不二法門”,是“不與萬法為侶”,是“萬象叢中獨露身”。太多人都誤會了──“喲!佛祖真偉大,你看!天上天下隻有他是老大。”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他隻是說一切唯“法”獨尊;他所顯示的是“法界一真,法海一味,大圓覺海”,如此而已!佛豈有我執?當然後人對這話的解釋很多,注解很多,那麽誰解釋得最好呢?雲門宗的開宗者雲門文偃禪師。

有人問雲門禪師:“佛祖一生下來,剛出娘胎,他就能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圍走了七步,高聲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麽意思啊!你對這有什麽解釋呢?”雲門禪師說:“有什麽解釋啊!可惜當時我不在場,我若在的話,一棍子打死喂狗,貴圖天下太平。”

這個人聽了答案,大惑不解,就問另外一個禪師:“雲門禪師是不是佛教徒啊?他怎麽講出這種話來呢?是不是有罪啊?”“呃!雲門講這段話,功德無量,隻這段話就報了佛的大恩,功德都說不完,哪裏還會有罪呢!”

我們要知道,佛出生的使命原在教化眾生,教人們向他看齊,希望能超越他。那位雲門禪師一棒子打死了“唯我獨尊”的人,豈不比“唯我獨尊”的人更獨尊!釋迦牟尼佛聽了會高興,為什麽?禪門有一句話“養兒不及父,家門一世衰”──兒子如果不比老子強,家道就會衰落了;如果兒子比老子強,老子會歡喜無量,絕不會嫉妒的。各位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兒子比自己強一百倍、一萬倍呢?大家都是這樣。所以雲門這句話,就報了釋迦牟尼佛的宏恩,讓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界大大放心,而慶幸家門出了這樣一個超佛越祖的子孫,如來家業會大大興旺,不會衰敗了。



 三、宗教的種類

形形色色的宗教,種類很多,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一) 理智的宗教:像印度教的《吠陀經》、《婆伽梵書》……,深奧難懂,窮一生精力,連幾個小冊子都搞不通,縱然搞通了也沒有用。為什麽?理智的宗教,它的優點在使人頭腦清醒、冷靜,它的缺點是讓人意誌消沉,脫離現實,流於冷漠。而且那些東西即使是你背得滾瓜爛熟,煩惱來了,拿它去抵擋,根本就抵擋不住,會不會使你心情比別人更開朗?不可能。見了閻王念一段經給他聽,會有用嗎?絕對沒用。所以理智的宗教,它的優點是使人冷靜,而缺點則是使人冷漠。


(二) 情感的宗教:情感的宗教重視心靈的慰藉,重信……,信就能得救。它的優點是使人的心靈有所寄托,可以自我安慰;它的缺點是一旦溫度過高,就會變成狂熱,而狂熱就是魔。十字軍的東征、現在某些教派的徒眾,這都是宗教的狂熱者。魔的定義就是拿自己的錯誤來折磨自己,顯然情感的宗教也是不究竟的。情感的宗教,隻能給人心靈的寄托、安慰,並不能使人們的心靈獲得真正的升華與解脫。而我們今天的邏輯學,也就是方法論,雖然非常發達,但是缺少一條律則──雖然有自然齊一律、不矛盾律、範疇律,但是沒有“比例律”。你想一想,人在地球上,遠比螞蟻在籃球上的比例還要小十萬倍,而今天我們已經發現了的四萬個銀河係,這個銀河係到那個銀河係,是以億萬光年計,光的速度多麽快,尚且要億萬光年,可知宇宙的浩瀚是無限大的。如果說宇宙的全體就是神的話,在比例上,你比那個濾過性病毒的濾過體,還要小十億倍,你如何跟上帝對話?螞蟻尚且不能跟人對話,何況人跟上帝對話?這是妄想,不切實際。


(三) 肉體的宗教:什麽叫做肉體的宗教?打坐、大小周天、開靈脈、苦行……冬天在瀑布底下坐禪,夏天在沙漠裏禪定,在肉體上下功夫。要知道,盡管大家都喜歡講天長地久,但這不過是自我陶醉,這個地球,它有一定的壽命,到時候它就壞了。所有的現象,都逃不過成、住、壞、空,哪裏有什麽天長地久啊!天若不長,地若不久,你這具肉體練來練去,還是會壞掉的,說長生,那是自我陶醉。天下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它有沒有優點?有,鍛煉你的意誌力──讓你獲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意誌力。我時常講:“隻要你能夠忍,在任何困難、任何痛苦下,都能不放棄、不動搖、堅持到底,最後你就會成功,因為你的心有力量。”如果你的心沒有力量,不要說學佛法,不論你在社會上從事任何工作、事業,都注定會失敗。為什麽?因為你不敢麵對問題,你習慣於得過且過,你偷懶、你逃避、你欲振乏力,結果你一事無成;時間過去了,你也便消失得絲毫不留痕跡。所以苦行──肉體的宗教,它也有好處,它可以鍛煉人的意誌力。

大家讀《六祖壇經》,對於六祖何以得到衣缽?常常忽略兩件很明確的事實:

第一是舂米八個月,他若不甘心舂米八個月,這衣缽輪不到他。六祖在這八個月裏舂得很苦,何以見得很苦呢?因為六祖個子不高,體重較輕,踏舂米的碓壓不下去,因此必須在腰間綁塊石頭才行(這塊石頭現在還在南華寺)。踏了八個月的米,鍛煉出很堅強的意誌力。這是六祖,若是我的話,你要我踏八天,我都不願意,太辛苦了,是不是?人生幾何?所為何來?我早就知難而退了。

第二個原因呢?隻有五個字,就是“本來無一物”,這就是禪的根本正見。各位要知道,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有什麽?原本沒有四萬個已發現的銀河係,沒有星球,沒有人類,沒有眾生,什麽都沒有。所以他以超越時空的心眼,看到了宇宙未分、混沌未開以前的原態,於是他得法了。那位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有樹),心如明鏡台(有台);時時勤拂拭(有為),勿使惹塵埃(還有塵埃)。”這對正在修行途中、沒有到家的人來講,不失為一種方便法門,的確很好;我都是照這樣修行的,我若好高騖遠的話,將會一事無成。但是就一個宗師的條件來說,這些是不夠的,所以五祖說:“你還在門外,還沒有進門。”倘若六祖隻說一句“本來無一物”,舂米我不舂,那衣缽便不幹他的事了。一個隻想獲得、不肯付出的人,會得到什麽呢?他隻會墮落沉淪,因為隻獲得不付出的是賊啊!隻有小偷、強盜、土匪,才隻要獲得,不肯付出。任何人,想收獲,就要耕耘;想成功,必須努力;想要受人尊重,必須有實際的貢獻;想讓人家認為自己很重要,就必須滿足別人的需要。人是現實的,法是現實的,你若是認為“世法就是世法,佛法就是佛法”,打成兩橛,那便大悖不二法門了。須知“世法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世法”,沒有世間,哪裏會有佛法?


(四) 拜物的宗教:到過日本,跟日本朋友熟識的人都知道,日本有拜生殖器的宗教──盡管日本文化水準很高。我們本省也有拜石頭公、大樹公的。雖然沒有宗教的條文,這也是一種信仰。

歸納地說,不同的根器,不同的素質,就有不同的宗教。而且同一種宗教,對神也有不同的認知。如果有一百個人信上帝,請他們描述一下他所認知的上帝,用錄音帶錄下來,然後再作一個比較,你會發現有著一百個不同的上帝──是什麽人,就有什麽樣的上帝。哪怕隻信一教、隻信一神,而你所謂的一神,實際上卻是多元的。不相信,你可以做個測驗,不是上帝有多,而是各人的素質與心態不同。

這四類宗教隻是歸納,如果用演繹的話,那宗教就太多、太多了,你會發現林林總總、千奇百怪,而啼笑皆非了。人類的可悲,在於人類否定、埋沒了自己,放棄了自己,作賤了自己,不尊重自己,才會有種種宗教的信仰崇拜。



四、禪是什麽?


(一) 禪超越宗教與哲學

禪是宗教嗎?它是宗教,它承自釋迦牟尼佛親傳,豈可不是宗教?但它同時卻又超越了宗教。它不是理智的宗教,理智是分別心的產物,佛法是離分別的;《六祖壇經》裏有六個很重要的字,你若能記住、思索、力行,那就夠了,那是《六祖壇經》的總綱──無念、無相、無住;如果你能做到這六個字,哪裏還有什麽理智啊!佛法也不是感情的宗教,如果說有,也隻是無我的感情,就是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而沒有自我的執著。所以禪超越了宗教。

有人說:“禪,是中國最高級的哲學。”哲學是什麽?所謂哲學,有死的哲學,也有活的哲學,會有這種哲學嗎?有!你想一想,所有哲學宗派都不外乎:

本體論──說宇宙是什麽?
宇宙論──宇宙的法則是什麽?
認識論──用什麽方法保證你認識的正確?
人生論──至人法天,人要如何順應大自然,確立自己的人生觀?

每一個宗派都是如此,千篇一律。

今天的哲學,包括二次大戰興起的存在主義在內,哲學派係超過一百家,難道真正有一百個真理嗎?我的答案非常肯定,誰都不是真理。它隻是僵化了的、沒有生命的戲論,都是分別心的產物。什麽是活的哲學?活的哲學可以拿蘇格拉底的哲學作為範例。你看過蘇格拉底的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人生論、曆史觀沒有?他的哲學是活的哲學。當時希臘哲學家們的共同問題,都在探討宇宙是什麽?是心嗎?是物嗎?是一元?二元?多元?當大家都在追究“宇宙是什麽”的時候,蘇格拉底也有個問題,他的問題不是“宇宙是什麽”,而是“這些人何以有這些愚昧的問題?”所以蘇格拉底極偉大,西方人把他視同中國孔子;他的偉大,在於他遠離一切假象的執著和認同,他的哲學是活的,法則是活的,而非僵化定型的。如果你想了解他的一些輪廓,也隻能看看他與弟子柏拉圖的對話錄。禪之所以超越哲學,是因為禪反對概念遊戲的妄想、計執。

至於說到存在主義哲學,那根本不叫哲學,那叫瘋人狂想曲──不要過去,反對傳統,反價值觀,反的結果會變成原始人。當然也有它的長處,天下事都是相對的,它有自己的解脫觀,但卻妨礙了大眾。這是西方個人主義的升華,隻管自己,至於妨不妨礙誰,這都是小事情;法不孤起,無風不起浪,它當然有它的基因。

由此,各位可以知道,禪不離哲學,但遠超越哲學,哲學家沒有辦法摸到禪的任何一條思索、分析的線索。我們在討論哲學的時候,了解到哲學有活的哲學、死的哲學,有相對的哲學、絕對的哲學。絕對的哲學,就是沒有一個能認知的“我”和所認知的“你”,這是絕對;有一個認知的“我”,有一個所認知的“真理”,這是二元。所以禪宗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說得越精致,距離真理越遠;說得再對,也隻是“比量”。所謂“比量”,就是相似,並不全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禪是超越哲學的。


(二) 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與永恒相

禪究竟是什麽呢?幾年前台南市禪學研究會成立的時候,我曾說過“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的共相和永恒相”;沒有經過“六根對境,吸收六塵”汙染以前原本的心態,就是佛經上講的“本心”。

禪是什麽?禪就是佛。
佛是什麽?佛就是如來。
如來是什麽?如來就是“如其本來”。
本來是什麽?把你的心態恢複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心態時,你會當下豁然,更無可疑。

我們了解這一點以後,我們可以肯定禪是真實的、是自覺的。如果我們這麽講,對不對?不對。你說“是”什麽,就一定有“非”什麽,禪是一法不立的;你講什麽生命的共相、心的原態,語忌十成,完全漏了底嘛!

實在說,縱使漏了底,也打不破你這漆桶。什麽叫心的原態?什麽叫生命的共相?說了等於沒說。所以今天再重複一次,禪是什麽?“禪,是生命的永恒相”,永恒相就是“無始無終,不生不滅”永恒的生命。


(三) 禪的基本內涵是正見加正受

禪是什麽?它的基本內涵就是正見加正受。

什麽是正見?我們一般人的見解,往往離不開偏見。所謂偏見,就是由自我意識、主觀謬執所發出來的見解;而正見是真實、正確的見解。如果看到任何自以為真實的事物,都隻是眼花。正見不會見到與真實相對的任何事物,隻會見到宇宙唯一的真實──也就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什麽是正受?有兩種解釋,一個是真實的受用。苦修了一輩子,沒有真實的受用,煩惱還在糾纏,邪念還經常萌生,冤結依然未解,那就是沒有真正的受用,豈不白修了嗎?耕耘有收獲,努力會成功,修學正法沒有得到真正的受用,豈不冤枉?禪是有真實受用的,沒有正受,就不是禪。正受的含意,除了真實的受用,另外一個就是正確的感受。什麽是錯誤的感受?遇事認同,入眼皆真,是常識的感受。這也沒錯,但這並不等於正見,也不是正確的覺受;就禪者而言,隻不過是由“見取”所派生的錯覺而已。

人們的一切想念、一切反應,離不開自我的官能,這便背離了真實。真正的正受,就如《證道歌》所說“常獨行,常獨步”的獨來獨往。大家不要誤會,以為獨行獨步是到曠野荒郊沒有人的地方散步,而是要你到西門町去獨步獨行,在人擠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過一條又一條大街,好像一個人獨來獨往,沒有受到任何幹擾,才有少分相應。這證明你對外在的幻象已經不再認同了。為什麽說它是幻象?因為它不真實。

在這大宇宙中,沒有什麽真實的存在。我們人體是六十兆細胞堆積的,而原子是物質最基本單位,你把電子、質子、中子分開,你就發現什麽都沒有。這證實了佛的偉大,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緣就是條件,一種最初的動力,加上必須的條件,就形成、創生了新的事物,當條件離開的時候,這個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我們這座房子,是由鋼筋、水泥、石子、木料、人工等等條件構成的,一旦把這些條件抽掉,就沒有什麽叫做房子的東西了。連地球最後都會消失、氣化,所謂世界非堅,是不堅固的。


 (四) 禪的修持要領是無念、無相、無住

禪是什麽?就它的修持要領來講,就是《六祖壇經》講的“
無念、無相、無住”。

無念,是心離好惡、取舍、憎愛,遠離一切來自前塵緣影的分別想念,而非舍棄正念、正思維。

無相,並不是否定外在一切事相,而是讓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牽引、熏染,成為分別想念的素材,當下“即相離相”,不留痕跡。

無住,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一個地方,產生執著;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活潑無染。

無念、無相、無住,三位一體,在日常生活中,以這種心態來麵對一切,並持之以恒,則正見可立,正受也會加深。


(五) 禪的基本精神是自尊自重

現在我們來講禪宗,也就是宗門禪的基本精神何在?禪的基本精神,不是成佛作祖,而是尊重自己。它是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以完成生命的覺醒。不但是佛法這麽要求,連上帝也是這麽要求的。禪是超越宗教的,我們不必忌諱什麽。如果讀過《舊約聖經》,就會發現裏麵很多地方都在提醒“你們要清醒!你們不要睡覺!”大家注意到這些警語沒有?那就是教你覺醒。因為人大都喜歡做白日夢,很少是清明在躬的,所以才會迷失。

一般人縱使沒有刻意在胡思亂想,也常常被不自覺、不自主的念頭所旋繞,那就是做夢。

人必須從這些迷惘中覺醒,清明在躬地主宰自己的心國,才不致迷失,才能正確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否則就遠離了正見。沒有正見,哪裏會有正受?對於沒有正受的人而言,生活就形成對生命的一種懲罰、煎熬了,這種人就會活得無奈,有時甚至呼天無路。

禪是心靈救濟的慈悲法門,接受了禪,你的心靈就能得到解脫;發掘並確立了原本的真我,你就不會再有煩惱,也不可能萌生愚昧的見解。說你最後會贏得生命的永恒,也絕對不是黃葉止啼,而是絕對真實的。為什麽要發掘呢?因為我們的真正自我,也就是我們原本的心,已被六塵的罪垢所包圍、埋沒;如果你不把這層由見取六塵所累積的汙垢去掉,你那原本的真心(摩訶般若),便不能出頭,便永遭埋沒,不能發露,就真的被活埋了。等你發掘出並確認你那個真實、原本的我,由珍惜護持而保任無失,就能成長茁壯,以至法的人格化的圓成,也就是大事了畢──圓滿完成了人生的使命。

佛說“無我”,是說原本就沒有你這表層意識分別取相的假我,原本就沒有分別心,並非沒有本心──即生命“本來麵目”的大我、真我。所以佛最後涅槃時,標示出“常、樂、我、淨”。

──永恒。
──離煩惱。
──自覺。
──離垢。

這是學佛、成佛的圓滿歸宿──生命的永恒。但是你一定先要把自己從業垢中開發出來,確立自己,肯定自己,淨化自己,提升自己,然後才能自我完成──法身的熔鑄。



 五、安祥是什麽?

講到這裏,我們就要提出安祥禪了。在提出安祥禪以前,首先要說明什麽是安祥?


(一) 安祥是正受的體現

安祥是什麽?安祥就是我剛才講的正受,就是一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最美好的覺受。這種覺受從哪裏來?是從心靈的統一調和而來。

我們為什麽會煩惱?為什麽我們的心靈不統一?有人說“三心二意”,其實你何止三心二意?今天你是好人,明天你可能就變成了壞人;上午你是這樣想的,下午卻又作了相反的決定,這證明人的心靈是不統一的。有時你是聖人,有時卻是魔鬼;有時光明磊落,有時卻又肮髒下流。人何止於三心二意!簡直是七上八下!像這樣的人,他會有安祥嗎?不可能;他會有正受嗎?絕對不可能。你必須把心靈統一起來,把許多個動蕩不安的我變成單一的我,這是修學不二法門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能把自己變成單一、獨立的我,那你就隻能有分裂的人格,而沒有統一的意誌,就會因為“多我”的東扯西拉、相互矛盾,讓自己的心被攪得欲振乏力、脆弱黯淡,你還能成就什麽呢?

我剛才講“苦行(肉體的宗教),有助於心力的提升”,像勾踐臥薪嚐膽,是為了恐怕自己陷於好逸惡勞的慣性而墮落。人若是不能吃苦,不能克服慣性,就會好吃懶做,得過且過,浪費了寶貴的人生。人的惰性,就是喜歡吃好的、喝好的;喜歡容易的,不喜歡困難的;乃至喜歡不耕耘隻收獲,不付出隻獲得,工作輕、待遇高。修行人應該反其道而行,一切難的,甘之如飴;一切難題,勇敢麵對,這樣才能發揮心力,否則沒有心力,便難有所作為。

禪的基礎是建立在一種統一調和的心態上的,把你那三心二意、多重人格、內在矛盾徹底揚棄,才有安祥可言。因為有矛盾,就會有鬥爭;一鬥爭,心就不安,講高級一點兒,就是天人交戰──良心與罪惡交戰。心不統一,亂七八糟,像是個戰場,你怎麽可能擁有安祥的心態呢?必須先把你的心統一了,使它調和了,你才會有安祥,也才能享有正受。


(二) 安祥是禪的生命

安祥是什麽?安祥是禪的生命。不管是如來禪或是祖師禪,離開了安祥,就沒有正受;沒有正受,就沒有法的現量;沒有法的現量,就隻能停留在法的比量上,也就是停留在相似法門,這絕非究竟,修行也不會成功。所以說“安祥才是禪的生命”,沒有安祥的禪,是死禪,是僵屍禪;有了安祥,才有禪的活躍生命。是真禪?是假禪?就看能不能給予人以安祥的覺受。

安祥可以給嗎?可以的。如果障淺而契機的話,現在就會感受到安祥。什麽叫做“安祥”?聽話清清楚楚,說話信口開河,不說不聽,忽然停住,你會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心,此刻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也不昏沉,隻有空空朗朗的自覺”,這就是“安祥”,傳心就是傳導這種安祥的心態。可見禪不是空泛的理論,也不是概念的遊戲,它是可以睹麵相呈,極為現實的。


(三) 安祥是定慧圓明的證量

安祥是什麽?它是定慧圓明的證量──禪定的最高境界。修禪的人,往往有的偏慧,偏慧就是幹慧。什麽叫幹慧呢?脫水香蕉,是香蕉沒有錯,隻不過不是那個味道──沒有水分,缺乏生命。隻有慧,沒有定,就是狂慧;如果偏定,定太深了,坐在那裏入定了,十天、八天、一個月冥然枯坐,那跟木乃伊有何區別?這是“空定”。

大乘學者批評二乘“沉空守寂”,病在“偏離中道”。二乘是什麽?就是聲聞、緣覺。聲聞是指阿羅漢,緣覺是指辟支佛,統稱為二乘。二乘有什麽缺點呢?阿羅漢“守寂”,如舍利弗林中晏坐,被維摩詰大士嗬斥。小乘聖者,認為沒有人的地方最好,不能上街喲!一到西門町,心就亂了。想想看,哪有見不得人的聖人?既見不得人,又如何能普度眾生?辟支佛則病在“沉空”,一切都空了,這叫什麽?這叫“惡取空見”的頑空。

“空”不是一切都沒有,相反地,它是萬有的素材,是創造的機勢。什麽叫機勢?就是無限創造開拓的可能。它哪裏會是死的呢?它是無限生機的當體,絕對不是死的東西。所以我們講“定慧圓明”,一定要定慧等持、均等才對。這個等重的定慧是什麽呢?就是安祥。嚐過這個無上法味的人,才知道“唯有安祥,才是宇宙中最美好的覺受。”


(四) 安祥是法的現量

安祥是什麽?安祥是法的現量。用語言表達“法”,充其量也隻能是比量,用邏輯推理寫出來的文章也是比量,最多隻是相似,並不全等,而安祥則是全等的法──是和盤托出,擺在你麵前的法的現量。


(五) 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

安祥是什麽呢?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看過《安祥之美》講詞的人都知道,凡是不安祥的人,他的個性就開始偏頗,心就難免扭曲,肉體自然也就失去了健康。各位不妨就親戚朋友中回憶一下:疑心重的人,常常抱怨別人對不起他,這種人多半罹患關節炎;喜歡出風頭、想贏怕輸、逞強好勝的人,多半有鼻竇炎。請想一想,有鼻竇炎的朋友,是不是這個樣子?從小嬌生慣養,長大了處處不如意,這樣就會患氣喘病;女人如果是位長舌婦,白帶一定特別多。請注意!如果長舌婦轉變為“緘默是金”時,白帶也就不藥而愈了。所以人有什麽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麽樣的肉體。

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如果你能夠保持內心的安祥,你就擁有了生命的源頭活水,你就會由內在之美,發露為外在的瀟灑自然之美;就會愈來愈有朝氣,愈來愈有親和力,人生也就愈來愈通暢;而且很少生病,很少煩惱,很多安祥,很多喜悅,因為你擁有了生命的源頭活水。同時安祥也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人要想擁有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擁有真實的安祥;當你擁有了安祥的時候,你也便擁有了幸福。



 六、什麽是安祥禪?


(一) 安祥禪的起源

我們為什麽提出安祥禪?什麽是安祥?前麵已經加以說明,現在我們要討論:什麽是安祥禪?

安祥禪是祖師禪嗎?是祖師禪。安祥禪是從哪裏來的?水有源、木有本,一定要有根據才行。安祥禪的根據來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經上記載:“釋尊靈山會上,手裏拿著一朵金色的優缽羅花,安祥而立,隻是不講話,與會人天俱皆罔測──參加法會的人、天,都不能領會佛的意思,隻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為什麽釋尊不講話?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有的時候佛剛要開口,他的上首弟子就敲敲法椎說:“世尊已說法完畢,散會!”佛陀不但不生氣責備,還笑著說:“很好!就是這樣。”為什麽?因為法過語言文字。真理是超越語言文字的,真理是原本的,原本沒有眾生,哪有語言?用虛假的語言去表達真實、永恒的真理,是不可能的。所以釋尊拈花,大家都不懂,唯獨摩訶迦葉尊者會心微笑。對此,我有兩句話用以詮釋──

 釋尊拈花不語,當場展示安祥;
迦葉破顏微笑,直下心領神會。


於是摩訶迦葉尊者,便成了禪宗的第一位傳人。唯恐中斷,釋尊特別指定阿難──他的堂弟,做為迦葉尊者的副手、助理,這就是安祥禪的肇始。


 (二) 為什麽要提出安祥禪?

為什麽過去的祖師沒有提出“安祥”兩個字?因為祖師禪的風格極為高超,極為超越,極為活潑,極為生動。硬要說它“是什麽”,那它就變成死禪了,等於是把一片雲釘在牆上,縱然是可能,也僵滯了它生命的活力。何況才說“是什麽”,就有個“非什麽”出現,一如《信心銘》所說“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人一接觸是非,安祥心態就會降低,何以如此呢?因為一有是非,就破壞了調和。“是”與“非”是兩個,是違背不二法門的邊見;一起邊見,就隻有煩惱,沒有安祥了。

既然安祥是祖師禪的生命,為什麽過去沒有提出安祥呢?時代不同了,古德說“但能不犯君王諱,也勝前朝斷舌才”,意思是說隻要你不觸及那個主子、君王、皇上的名諱,就等於比那最會說話的人還會說話了。又說“語忌十成”,什麽是“語忌十成”?禪隻能講八成,講六成最好,不開口更高;若講十成,就犯了大錯──杜塞了別人開悟的機緣,而給予人以毫無實用的知解。所以隻教人冷暖自知去,而不提“安祥”兩個字,更何況“說食豈能飽”?

今天我為什麽甘冒大不韙提出來呢?我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提出的。因為時代不同了,提出個“安祥”,人們未必就能體會、接受;若教人參話頭:“什麽是禪?”──你就是禪。為什麽你就是禪?因為你糾纏不清嘛!

總之,簡明如趙州茶、雲門餅,都糾纏不清,愈搞愈糊塗,倒不如直截了當,提出“安祥”兩個字,用收“以楔出楔”之效,或可省掉學人許多撈摸。安祥就是禪的生命,就是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的現量。安祥禪就是典型的祖師禪──宗門禪,也就是禪宗的真實慧命。過去之所以不提,是因為古人業障薄、根器利;而現在進入工業社會,到了物質欲望愈高、精神生活愈低的今天,大家活在功利主義的社會,為生活而奔走,誰有閑功夫參話頭?誰能死心塌地靜坐觀心?時機不同,幹脆提出安祥。有過,我承擔;有福,大家享。


(三) 安祥禪的特點

安祥禪的起源,各位都知道了,如果勉強說安祥禪與祖師禪有點差別的話,那不是安祥禪與祖師禪的差別,而是現代禪與過去禪的差別;過去禪偏重於出世,現代的禪則應該偏重於入世。

安祥禪有什麽特點?過去學法就要受戒;比丘戒、菩薩戒、基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對生活或多或少都要有改變。安祥禪沒有這些,隻有一個戒條,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會汙染心地,增加罪障,讓心受到汙染,與法就不能相應。所有的宗教都有戒律和信條,都有日常應守的規律和修行儀軌,在生活上多少會有些不便。安祥禪則沒有任何限製,你昨天怎麽樣生活,今天還是怎麽樣的生活;今天怎麽過活,明天還是這樣地過活。不需要你改變外在,隻要求修正內心,隻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非常簡單。顯然安祥禪是為現代人而揭櫫的,不是有閑階級吃飽了飯沒事幹,拿禪當消遣工具的專用品;我們是為大眾而提出的,不是隻為少數清談之士所準備的生活調味料。因此安祥禪最簡單、最明了、最直截,也最了當。

很多老修行都讀過《小止觀》,也讀過《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十九卷,寫得很清楚,說“修行禪定是獨行道”,獨行道是“獅子遊行,絕諸伴侶”,你若有了太太,你便修不成。安祥禪沒有這個,你可以娶老婆,可以生孩子,隻要不討姨太太就行了。你看!這個法門多麽簡單,幾乎是百無禁忌,頗似華嚴境界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既可以過現實的人生、正常的生活,又可以證得聖果,豈不是圓融無礙的無上法門?

或者你會問:“你這話有沒有根據?”沒有根據的話,我不會說,《證道歌》裏說得很清楚:“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大家翻翻《證道歌》看,上麵寫得很清楚。事實上也隻有宗門的安祥禪,才能夠像火裏生長蓮花一樣,極為難能,極為稀有,極為可貴。


 (四) 如何修學安祥禪?

安祥禪的特色是重入世,是為大眾設計的;但我們也要了解,它是現代的祖師禪,也是典型的如來禪。它的修學方法──

第一是如法持經:什麽叫如法持經?記得幾年前台南市禪學研究會成立的時候,我給佛法下了個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這顯示什麽?佛法不是講理論,不是講道理,不是執著什麽真理,它也不是哲學,是什麽?隻是一種成佛的方法,太簡單了,照著這個方法去修正想念和行為,就是真實修行,就可以成佛。譬如過河須用筏,你不用它,就過不了河。由此可知,佛法並不重視什麽高深的理論,隻重視方法的對機。

如法持經,最好是念《金剛經》。有些人念《金剛經》不相應,病在念一句、想一句,邊看邊自己講給自己聽,這樣是不會相應的。念的時候,一定要離分別,把《金剛經》打開,從開始到最後,你不必管它是什麽意思,隻管從頭念到尾,不要起任何雜念;雜念起來了,把它揚棄、丟掉;念完了,把經一合,反觀自己的心態,是個什麽感受?一定不同了。《金剛經》的可貴,在能給予人一顆八風不動的金剛心;金剛心的可貴,在能使煩惱不侵入,妄想不萌生,如如不動,安祥自在。這部經真是太好了!太殊勝了!可說是禪者的無價之寶。但是,如果你拿經文去講道理,那就是自誤誤人,罪過不淺了;經沒有過,是你自己錯了。你若不講道理,離分別地去讀經,就是轉經;看看是個什麽道理,那就被經轉了。《六祖壇經•機緣品》裏,六祖講得很清楚。

第二個方法就是傳心:傳心(以心傳心),力量大的人,有多少人都可以傳,他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廓清你的煩惱,掃除你的妄想和雜念,喚醒塵封已久的摩訶般若,也就是安祥。當下把本來的心態傳給你時,就是以心傳心。這絕對不是理論,不是想當然耳,也不是與現實有距離的一種理想,而是法的現量的實證。根器好的人,堪能保任不失;根器不好的人,反省懺悔以後,也能相應。


(五) 為什麽要提倡安祥禪?

現在的社會結構、生活形態、經濟條件完全改變了,過去參話頭,一個話頭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吃飯不知道吃什麽,乃至廢寢忘食,由大死而大活;那個時候可以,農業社會安全得很;現在見汽車不是汽車,見火車不是火車,見樓梯不是樓梯,就危險得很,這種方法不適合現在。

其次是如來禪,如其本來,做自覺的工夫,就是觀心。觀心的起點是每個念頭來了,自己要知道;思維一件事,要能自主,不許念頭操縱自己;要常注意自己的心態,念頭來了,自己都知道,這就是觀心。觀心純熟了以後,沒有念頭了,就坐在那裏保持心的自覺。佛是大覺佛陀,我們是小覺佛弟子,中覺是菩薩,再進一步,大覺圓滿就是成佛。這裏我講的“覺”,不是用針刺你一下,才有感覺;而是把“自覺”反過來,就是“覺自”──自己覺自己。古德有句話說得好──“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發光,照誰呀?照自己。我們的自覺工夫,要領就是如此。能夠這樣去自覺,比參話頭還要安全,還要快。

參話頭,需要心力很強的人才能相應;如果欲振乏力,怕難怕苦,參一參,又想到別的地方去了;參、參,又遠離話頭走作了,又再拉回來;像這樣的話,很困難,驢年也破不了參,不如歇歇的好。

說到觀心,也很麻煩。觀心,要靜坐觀心,今天到處都是噪音,住宅區地下工廠的馬達不停,半夜裏機車怒吼,有的人像是神經病,半夜裏起來放衝天炮,一受驚嚇,容易走火入魔。還有人選在晚上十點鍾為吉日良辰,劈哩叭啦放鞭炮,幹什麽?拜拜。根本不管別人的存在,“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嘛,你管不著”,真是可笑得很!因為沒有自尊,不懂自愛,不肯保持自己高貴的品質,而奢言自由,這是人文精神的墮落,這是一種可悲的現象。

今天為什麽要一再強調“祖師禪就是安祥禪”?而安祥禪究竟是不是祖師禪?這裏有兩個故事:

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禪師住大雄山時,馬祖派人送了三壇醬。百丈集眾上堂,拈拄杖指著醬壇說:“有人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就打破。”大眾無語,百丈便用拄杖把醬缸打破了。送醬人回去後,馬祖問:“你把醬送到了嗎?”“送到了。”“百丈說什麽?”“他集合大眾上堂,無人道得,拿棍子把醬缸打破了。”馬祖很高興,說:“這小子不錯。”

還有一次,馬祖帶口信給他另外一個弟子,說:“近況如何?寫信告訴我。”他回信說:“親愛的師父,弟子三十年來不曾缺少過鹽醬。”這是什麽意思?這顯示了禪者不可一日或缺的是安祥。人們每天少得了醬油嗎?少得了食鹽嗎?同樣地,修行人也少不了安祥。何以見得?“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暫時沒有了安祥,對修行人而言,就跟死人沒有兩樣了,因為你的法身慧命已經休克了。各位應該知道,安祥對於禪者來說,就像馬祖百丈所講的“天天少不了的醬油和食鹽”,它才是真正禪的生命、禪的真血脈。由此可知,安祥並不是新創立的什麽新禪,而是說為了使人們更明白禪的內涵、禪的現量,所以才特地突顯出它的內涵,作為它的標誌,這就是我們標示安祥禪的主要著眼。



 七、什麽人最契合修學安祥禪?

什麽人最適合學安祥禪?有的人可以學禪,有的人不能學禪,哪些人可以學安祥禪呢?


(一) 關心生死苦樂問題的人

生死苦樂有什麽問題呢?因為人“生,不曉得從哪裏來?死,不知道到哪裏去?”八苦紛擾,百般無奈──人或多或少,都是活在無奈中的。隻要我們有欲求,我們就有無奈;如果我們有獲得,我們就有不滿;因為欲望是無底之壑,是永遠填不滿的。而人生,古往今來所有的聖賢豪傑,都沒有得到過一個他所要求最基本、最合理、最簡單的生活境遇。即使你不要求富貴,隻求布衣暖、菜根香,安步當車、晚食當肉,也都不可能滿足願望。

孔子是聖人,他周遊列國,勸說大家來完成尊王攘夷的大一統王業,結果怎麽樣?不但沒人聽信,在還遭到圍困,斷糧了,結果連飯都沒得吃。還有一次,到了匡地,當地人誤會他是陽貨,被圍困了五天。

釋迦牟尼是大覺聖人、人天導師,他自己的堂兄弟提婆達多,天天設計陷害他,千方百計要害死他。舉兩個小例子:

有一次佛正在說法,提婆達多雇了一個妓女,肚腹上綁些棉花,外麵套了衣服,就跟佛說:“你說什麽真理喲!說什麽大慈大悲,你把我的肚子搞大,就不管了,這叫什麽慈悲喲!”弟子們都生氣地要趕走她。佛說:“不要趕!不要趕!任由她吧。”有些居士是很有權勢的,要製裁她,把她送衙門。佛說:“讓她講吧!不要幹涉她。”她愈講愈有勁,又跳又鬧,繩子繃斷了,棉花掉出來了,肚子變小了,於是真相大白。佛是聖人,自己的堂兄弟都還如此整他。

又有一次,佛走在山穀中,路很窄,提婆達多知道佛要經過這裏,就派人預先弄幾十頭大象,給大象喝酒,喝得差不多搖搖晃晃的時候,看佛過來了,就在象尾巴上點火(田單用火牛陣,他用火象陣),他想這下子不把佛祖踩成肉泥才怪,結果大象跑到佛的跟前,看到佛祖卻都跪下了。後來這個叛徒遭到了生陷地獄的惡報──地下裂開一條縫,他就下去了。你說聖人豈不是也有無奈。

耶穌曾給他的弟子們洗過腳,說:“今天晚上,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結果那個猶大,幾個金幣就把他師父出賣了,事後良心發現,金幣一塊都沒有花,就慚愧至極而上吊死了。

凡夫有凡夫的無奈,聖人有聖人的無奈。你有兒子,會說“恨鐵不成鋼”;你若沒有兒子,就會說“有子萬事足”啦!人都是無奈的。你要彌補你的無奈,你就必須突破生死苦樂的問題,不要讓環境叫你笑就笑,叫你哭就哭,而是哭笑自主,這一點才重要。如果你對生死苦樂漠不關心,事情來了,卻萬般無奈;事情過了,又渾然忘卻;那足足證明你沒有心力,也不適合於學禪;勉強去學,也是浪費光陰,不會有什麽結果。


(二) 追求生命永恒的人

佛講“眾生皆有佛性”,就是說金礦裏的礦石都含有黃金,佛是千錘百煉鍛煉出來、去掉雜質的純金,我們是原封不動的礦石。純金,價值很高;未經鍛煉的礦石,沒有人要。各位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我們好像是金礦裏的礦石,沒有透過適當方法的冶煉,沒有把雜質去掉。

我們因為沒有淨化自己,所以雖然含有貴重的黃金,卻毫無實用價值。所以盡管我們含有很高貴的生命屬性,但卻被自己埋沒了。

我們有無比的潛力,隻是沒有發揮出來。如果我們的生命淨化,我執淡化,法執沒有了,不但自在解脫,而且可以發揮出旋轉乾坤的無比力量。大家知道,沒有龍場悟道,就沒有王陽明以後的功業。人開悟了以後,才無私無我,自他不二,才有真正的慈悲。誰真開悟,誰假開悟,有一個試金石,就是你的心腸變軟了,表示你開悟或接近開悟;如果你仍然是一付鐵石心腸,那距離開悟,還有十萬八千裏。因為沒有真正的開悟,就不可能有真實的、無條件的慈悲。

追求自己的永恒生命,跳出輪回,去除“分段生死”,不再接觸死亡,脫出三有(現在是現有,死了是中有,也就是靈魂,投胎是後有)。禪者是不受後有、不再投胎、遠離四生三有的(四生是胎、卵、濕、化)。如同《六祖壇經》說“劫火燒海底”,到了地球末日,地心的火把海水燒幹了;“風鼓山相擊”,宇宙的罡風使地球加速運動,所產生的一種旋流,可以把兩座山推撞在一起,撞成粉末;但是對一個禪者、一個開悟的人、一個定慧圓明的人,他是“真常寂滅樂”的,他的生命是永恒的,這些對他毫無相幹。對追求永恒生命有興趣的人,才適合學安祥禪。


 (三) 光明磊落 隻求心安的人

安祥禪最適於哪些人來學?最需要的就是光明磊落、隻求心安的人。不要求神通,神通是魔術師的事,是巫婆的事,與禪無關;不求什麽福報,那個太小,“要”就是宇宙全部都是我的,否則就是一點都不要;隻有一個決心:隻求心安──處處求心安,事事求心安。如二祖見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說:“無上大法,不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可以相應的……”二祖在門外雪地上站了一夜,拿刀把左膀砍斷,去見祖師說:“弟子沒有什麽,現在斷臂供養,表示誠意。”祖師於是就給他改名為慧可,然後說:“你吃了這麽大的苦頭,立雪斷臂,所為何來?”“我心不安,隻求心安。”這就是求心安的來源。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他找了半天,然後說:“找心找不到。”“那我把你的心安好了。”這段話看來極矛盾,極不合邏輯,其實非常親切;你若是有一個自我的表層意識在,心就不安了,一旦把它丟掉,揚棄了分別取相、習於對外認同的自我意識,心就立刻安適了。如果現在在座的各位說誰心不安,我不相信,那我剛才所講的話,都是廢話、妄語。


(四) 迎風屹立 逆流而上的人

其次,禪最適合哪些人參呢?應該是迎風屹立、逆流而上的人。如果因襲生活的慣性,一定會好逸惡勞,怕難怕苦,貪吃貪喝,重享受,怕勞苦,求享樂,最好是待遇很高而不必做事。活在這種慣性裏的人,是不可以學法的,必須反其道而行,逆流而上;否則的話,永遠依著慣性,你就永遠隻是一部機器,永遠擺脫不了機械性,也永遠不能改變自己!為什麽要逆流而上?因為禪是向上法門。佛經上一再強調──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行,硬是要行;難忍,還是要忍。
如果不是男子漢大丈夫,不是迎風屹立、逆流而上的英雄好漢,不可以學禪。
如果不是光明磊落、隻求心安的正人君子,也不配學禪。
如果不是悲天憫人、矢誌救世的大心菩薩,也不適合學禪。

我們講了半天禪的殊勝,到這裏我們不難明確地認知禪的超真理、超哲學、超宗教,一切都超越,而且是既存在又超越、心出世而人淑世的。

什麽是既存在又超越?我們生活在這個地方,但是我們並不自囿在這個地方;世上的一切,雖然並不真實,但我們還是規規矩矩地生活。這表現在藝術上的是既具象又抽象;表現在文學上的是既寫實又提升。禪文學、禪藝術,乃至禪作略,它的一貫風格,可說是神鬼莫測,不可思議。

臨濟若不是三頓棒,就沒有現在禪門的臨濟宗。我們學禪如果不逆流而上、迎風而立,把過去的慣性完全扭轉過來,我們就不會成功。



八、獲得安祥的最有效方法

禪是那麽美好,有什麽方法可以得到它?這裏有幾個很有效的方法:


(一) 去垢

鏡子原本有光,剛才我舉例《六祖壇經》,神秀大師說的“時時勤拂拭”,對於修行還沒有到家的人,是有必要的;鏡子本來是光明的,但外表蒙了一層灰塵、汙垢,掩蓋了它的光明,應該把它去掉。我們人原本有佛性,原本是解脫的,但是我們習於六根對六塵,日複一日地吸收塵垢,累積起來,就覆蓋了真心,形成分別相對的二元心識,取代了原本的絕對真心。人們常常認賊為子,認為能知好惡的、能知香臭的、能知美醜的就是真心,這顯然是一種謬誤。真心是不二的,《心經》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是獨立無偶的。所以隻要把心表麵的汙垢去掉,我們的本心就會出頭,我們的佛性就會發露,隻須好好地保住它、覺知它、肯定它,就會見性,就會成佛。


(二) 止惡

修行的起點,一定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修行的終點,則是“善惡兼容”,撒旦與上帝同在。

大家提起魔來,不是咬牙切齒,就是戰戰兢兢,不是恨他,就是怕他,其實我們應該可憐他。魔的定義是:“魔者,以自己的錯誤折磨自己是也。”魔是天下最可憐的,我們不要去恨他,也不要厭惡他,要同情他。佛祖的偉大,在每一部經後麵,看那些乾闥婆緊那羅摩侯羅迦……(那些都是魔),都發誓要護持佛法、保護持經的人,如果受到幹擾,他們就要粉碎那個幹擾者,要不然自己會頭破七分。請看!我們的佛祖是多麽偉大,在佛的麵前,魔不是不可變的,一轉變,就不再是魔了。


(三) 究理

要追究真理──我們剛才講到哲學的究理不夠真實,我們為什麽又要究理呢?我們所要窮究的理,不是“宇宙是什麽?宇宙的法則是什麽?”不是要找出什麽道理,而是要窮究出一切理、一切事的老祖宗來。一切道理從哪裏來?找到了這個源頭,你就是一切理、一切事的主人,你就是法王,你就是佛。如果不到一切事、一切理的源頭,隻從一切理、一切事的現象、枝節上去認同、去探索,到死也搞不透,也不可能徹悟真實。禪的究理,究的不是普通的理,不是找道理,而是找道理的始祖,這一點很重要。


(四) 明心

你先要明白“什麽是心”,認識原本的心,才能修心。“心是什麽”都不知道,怎麽能修呢?所以明心而後才能談修心。明心的方法就是觀心、自覺。


(五) 管帶

怎麽管帶?就像在人多的地方管束你的小孩子一樣,一刻都不能疏忽地“管”好你的表麵意識,不要讓它作怪,不要它胡思亂想;它一胡思亂想,立刻就給它煞車,stop!“帶”什麽?就像帶著小孩逛西門町一樣地帶著安祥,片刻不離,不管走到哪裏,都要帶著它,千萬不可讓它溜掉;乃至上課、看戲、工作、生活,都要帶著安祥。帶著安祥工作,不但不會有壞影響,效率反而會提高,領悟力也會加深,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原來我還擔心,人家孩子的爸爸媽媽交學費,要孩子念書,為什麽要他學禪呢?現在我不反對了。因為事實證明,學禪的孩子不但不會學壞,而且會名列前茅。何況由於內在美的發露,他會變成帥哥,變得更可愛、更乖巧、更討人喜歡呢!



九、結語

最後我要講的是,修行不必求什麽,你所求的都很少,而你所不求而得的,反而是你想象不到的。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一個“緣”字,非常感謝禪學基金會台南市禪學研究會刻意的安排,也非常感謝各位在百忙中放棄娛樂、放棄休閑,來聽我胡說八道,非常謝謝各位。今天大家有緣,但願我們能夠進一步結成好的緣生,大家共同淨化、共同進步,用我們生命的輻射來淨化社會,來興隆國運。現在春節快到了,敬祝各位秒秒安祥、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