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禪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絕對就是不二(作者:澄海)

(2014-10-13 11:09:32) 下一個


絕對就是不二


──《禪學的黃金時代》讀後(一)


 作者:澄海(台灣)


  吳經熊博士所著《禪學的黃金時代》(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版),對禪宗從達摩到五家分派,有很完整的討論,並且提出他個人的獨特見解,在眾多的禪宗史上是一部必讀的書,也很受一般研究禪宗史的人所喜愛。


  本文僅就該書的第三章「中國禪的始祖──惠能」及「第四章惠能的偉大貢獻──頓悟法門」,提供個人研究心得,希望多少厘清對禪學的認知與實踐,並可以促進大家對禪學研究的興趣。


  第三章關於六祖聞法、授法至開法的經過,大致上依據《壇經》<行由品>,及<頓漸品.神會篇>。問題出在內容的認知與取舍不全的部份。


  第一、惠能本不識字,卻因聽人持誦《金剛經》即開悟,這個開悟是什麽?本章沒有交代。而六祖麵見五祖弘忍,向他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常生智慧,不離自性」,表示智慧由自性產生,兩者關係如何,本章也沒有交代。況且弘忍為了衣缽傳人,以偈取舍,惠能一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上述聞經開悟;到常生智慧,不離自性;碓米八個月,這是連貫性的成長過程,前後有何因果關係,本章也沒有交代。


 


  這是教門與宗門重大的歧路:教門重視的是因緣法,即般若慧,而宗門重視的是睹明星而悟,開悟即見性。


  錢穆先生比較細心,但不知宗門的奧秘,隻能以初悟、更深一層的悟,到空的悟,做一個時序的推斷。其實,聞經開悟即見得自性,「常生智慧,不離自性」是般若的深化,到了「本來無一物」,已經掃蕩了相對意識的幹擾。同一悟,質本同,差別在保持的能耐。


 


  第二、《壇經》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吳博士把它忽略掉了。這句話是「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這句話是宗門的寶珠,以心傳心是宗門的殊勝處,雖然自宋末就失傳了,元朝的高峰妙及中峰本都有這個本事,但失傳了。現在安祥禪就是這個法門,親證法益的超過幾萬人,是可以透過實驗而證實的,是千真萬確的頓悟的法門。


 


  第三、三更付法,五祖弘忍為六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突然大悟,「才了解宇宙萬物都不離自性」,吳博士將大悟偈簡譯得相當好:「我何必去思考,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我何必去攀緣,自性本來就沒有生滅的!我何必去追求,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我何必去懷疑,自性本來是沒有動搖的!我何必去貪戀,自性本來就能產生萬法!」


  吳博士譯得好,譯得妙,可惜戛然而止,不能有更一層的體會。這偈是驚天動地的生命的回響,是生命動勢的讚歎!般若就是純生命的本質,是生命的真實麵貌(實相)。這個偈讓我們明了並體證了生命的永恒,遠非目前分子生物學所談論的範圍,故說禪是生命學,不是思想、知識論而已!


  這一偈是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同一鼻孔出氣,有這悟,人間成佛才有可能,如果沒有證悟,都是理性悟,是理性佛,不是真佛。有此一悟,才是「天人師」。


 


  第四、五祖付法之後,講了一句話:「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非常的重要,吳博士隻引用一下,沒有再度發揮申論,非常可惜。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沒有「自性」就沒有生命,不能生萬法,得法的禪師要懷抱感恩的心情,為救渡有情眾生而營生,缺乏豐富感情的人,對生命冷漠,對眾生冷漠,隻肯躲在自己的保護圈中過著小乘的獨善其身的日子,那是焦芽敗種。要撐起脊梁,對眾生下菩提種子,讓他們在時機成熟時也能獲得無生法忍。


  這是人間成佛的莊嚴誓言,禪宗是從小乘的聲聞、緣覺、阿羅漢走向菩薩道的最可靠的道路。隻有見性才能以自己的經驗闡敘法義,才能開拓天人大法。


 


  以上四點是對第三章的回響。其它若幹小瑕疵,例如五祖送六祖一段路,是美化的句子,因為黃梅五祖寺到九江驛道路非常遙遠,一夜根本到不了,故事情節美麗而動人處在師徒原為一體啊!


  又他引用忠國師的公案,其實是錯的。南陽忠國師應該屬於牛頭宗法融一係的禪門巨匠,忠國師與道一禪師等互別苗頭,氣勢非常盛,後來歸並於南宗禪宗。又公案之論述非本文範圍,故不再贅言。


  如果有些考慮欠周的地方,恐怕談到惠能隱於獵隊,他認為:「可以想見在這段期間,他更加深了悟力,同時為了增進對經典的了解,以作為將來傳道之用,他很可能讀了不少經書。」完全屬於臆測,未免畫蛇添足。如果了解禪宗重視保任,滌蕩人無我、法無我,又何必多此心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