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對古人預期壽命隻有30-40歲很不理解: 孔子73,孟子84,古人活得不短嘛。
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的涵義是在某一特定的年齡,預期活到的壽命,這是一個統計平均值。所在年齡是討論預期壽命的一個關鍵變量,而這一變量在討論時常常被忽略。常見的預期壽命是指是出生時的預期壽命:由於古代嬰兒死亡率很高,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平均可能隻有30-40歲;現在可能有70-80歲或更高。但除了出生預期壽命外,還有在不同年齡的預期壽命。
但如果孩子到了5歲時看他/她的預期壽命,古人可能就有50歲,我們可能有80歲或更高。如果活到了50歲時再看預期壽命,古人可能就有65歲左右,我們可能還是80歲或更高。比較古今預期壽命,在年齡越高的基線,差別越小,但現代還是高於古代。
下圖是英國的數據,來源於Our World in Data,可供參考。
古人和今人在遺傳和生理方麵並沒有實質性差別。但即使在高齡(如70-80歲)的基線,預期壽命還是越來越高,這還是要歸功於營養,居住和醫療條件等方麵的進步。 然而120歲似乎是人類壽命的極限,如果沒有醫療科技的革命性進步,很難突破這一極限。
有興趣朋友可參考 Our World in Data, 裏麵說得更全麵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