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南小鹿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花開兩季的煙火味愛情

(2025-10-07 22:01:21) 下一個

十幾年前我們遷至新居後,老公便一心一意撲在中國南方的花木上,種了數十盆柑橘、茉莉、梔子和白蘭花。每當室外的最低溫度降至攝氏五度以下,他便將這些花盆移置溫暖的客廳。大冬天我們把暖氣開得足足的,一直保持在二十度,這些植物在室內又接著冒花苞,開出第二茬花,有時甚至開第三茬。

古人愛在雪中的小亭子裏與二三好友一邊“煮酒”“焙茗”,一邊賞梅,茶香、酒香與花香相交融。我和老公從小在中國南方長大,特別怕冷,大冬天的晚上隻喜歡呆在屋內,泡兩壺香茗(最好是齒頰留香的茉莉花茶),斜靠在沙發上讀書,聞著陣陣濃鬱的花香。茉莉花香清爽宜人,梔子花香濃鬱清冽,柑橘花香優雅馥鬱,白蘭花香醇厚深沉。這些我從小就熟悉的花香輕易就打動了心炫,喚醒童年生活的某些記憶。記憶中南方的空氣總是潮濕的,古色古香的石橋兩邊榕蔭蔽日,夏日逛夜市,總會遇到一兩個賣茉莉花手串或白蘭花小掛飾的老太婆…… 用這些亞熱帶花卉為原材料的香水往往價格親民,忠實地詮釋某一種單一花卉帶來的獨特鄉愁,而後輕盈地頹敗消失。

我早已習慣了南國花木在我們家一年開兩三季,理所當然地將花開頻繁的主要原因歸於冬季時的溫控和光照管理。

今年春末我從溫哥華植物園的年度花苗售賣會上買回了一株中國紫荊(Chinese redbud,學名Cercis chinensis)小苗,雖不足一米高,清瘦的枝丫上早已掛著一團團紫紅色的五瓣花朵。有的花瓣全展開了,形似交相飛舞的蝶;有的還是鼓鼓囊囊的花骨朵,形似一把小彎刀;有的半遮半掩,如展翅欲飛的小鳥。中國紫荊的花朵比本地常見的加拿大紫荊(Eastern Redbud ,學名Cercis canadensis) 的花朵更大,顏色更深,因而更加美麗。

兩三個星期後花事將盡,一片片嫩葉才慢吞吞地抽發出來。完全舒展的深綠色葉子呈心形,比本地紫荊的葉片更有光澤。

秋風涼起,幾片紫荊葉開始泛黃,我無意中發現枝丫上又冒出了無數玫瑰紫花蕾,一片“春意融融”景象,不由驚掉了下巴。緊接著,花兒一朵朵綻放,鮮豔耀眼,與四周的葉兒相得益彰。盛花期持續了一個月,至十月上旬才開始凋零。-- 我們家的中國紫荊竟然在一年內開了兩次花。



  



(秋季開花的中國紫荊)

在某些人的眼裏,花開兩季也許算不上什麽奇跡,在園藝上屬於正常現象。許多植物通過品種選擇、人工養護(如溫控、光照管理)或自然特性,早就實現了一年中兩次或長時間開花。在溫哥華就可以買到分別在春季和秋季開花的杜鵑和鳶尾品種。某些花草,如釣鍾柳、繡球、宿根福祿考、西洋蓍草、鬆果菊等,春末的第一輪花謝後立即摘掉枯花,便可誘發新一輪的花苞,秋季再綻放一次。

可我搜遍了網絡,並沒有找到紫荊花開兩季的記錄,得到的卻是清一色的答案:紫荊的花季隻在春天,花於葉先發。

在風水與傳統中,平時不易開花的植物突然開花,或者某些植物罕見地一年花開兩次,常常被視為好兆頭,可以解讀為家庭和睦、財源滾滾或生命力旺盛。

難道這株中國紫荊也是我們家的幸運樹?

老公得意地告訴我,凡是太太喜歡的花草,他都傾注了無數心血。家裏那些即使在中國南方也不一定能開兩季甚至三季的香花,他通過溫控、配土、大水大肥、調節花苞和果實數量等手段,實現了一年內頻繁開花。還有那株抗凍的中國紫荊,他在花謝後迅速抹去了剛剛冒出頭的豆莢,而後均衡施肥使其枝繁葉茂。今年恰逢涼夏,可能刺激了紫荊的某個生理機能,讓它以為春天到了,迫不及待地冒出了簇簇花苞。

記得我曾在之前的文章裏把加拿大紫荊樹喻為“充滿煙火味的愛情樹”,我和老公這一對俗世男女的日常相處是這樣的:他係著圍裙在廚房裏炒菜,我在樓下工作室專注寫作,飯菜上桌後,他不耐煩地催促:“媽蜜,別再寫文章了,快來吃晚飯!”我則敷衍地回答“來了來了”,卻遲遲未上樓。

近年來老公的耳朵越來越背,老是聽不清我的回應,習慣扯著嗓子在樓梯口連喊幾遍:“快來吃飯!” 一連串雷鳴般的吼聲讓我全身緊張,盛怒之下訓斥了他好幾回,喝道:“今後不許大喊大叫,隻準發微信提醒!”

於是剛剛進入空巢期的兩人開始各忙各的,他每天伺候花,我連軸轉跑業務。我有每隔幾分鍾查閱微信的習慣,每天晚飯時分,總會收到他的兩個字短信:“恰飯”!

花開兩季也是充滿煙火味的愛情的一部分吧,最撫慰魂靈。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