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2016年 春節回鄉見聞總結

(2016-02-16 00:03:53) 下一個

36氪的朋友們 

2016年 春節回鄉見聞總結

 

編者按:在微博上做了以 “回鄉見聞” 為主題的草根調研後,作者從人口、城市化、房地產、產業、互聯網這五個方麵分析了調研結果,總結出城鄉發展的些許變動與趨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向小田(xiangxt1984),作者向小田。

從 2013年 開始,每年春節期間,我都會在微博上發起討論 # 回鄉見聞 # 話題,發動城市青年利用春節回鄉的期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草根調研,關注家鄉經濟社會的變遷。雖然觀點各有偏頗,主觀性較強,但是由於參與的人數很多,達到了一定的量級,我們也可以從這些大數據中提取出一些縣域或者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模糊特征出來。這幾年下來,效果很好。一是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微博閱讀量從一開始的幾百萬,到2016年 超過了一千萬。發表 # 回鄉見聞 # 的人數,也從數百人到了成千上萬人。覆蓋的範圍,也基本包括了除少數民族地區以外的主要省市。可以說,回鄉見聞活動作為一個公益的自發的協同項目,是令人滿意的。尤其是在活動發展的過程中,喚起了許多人對於家鄉社會無論是經濟、環境還是公共治理問題的重視,甚至引發了不少人身體力行進行鄉土改造,這件事就算是意想不到地成功了。

讀完網友發來的回鄉見聞,我感慨甚多,有許多大的趨勢,或者說大時代大格局的變動,正在潛移默化地重複出現在一個又一個個體的見聞細節中,我總結下來有如下幾點:

第一、  人口。

凡是說回家車多人多路堵的,基本上都是人口流出的縣城。這些縣城往往人口在五十萬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七八十萬或更多。如果觀察車牌的話,除了北上廣深,你會發現大約三分之一是來自其所屬的省的省會城市。人口流出的縣城共同交通建設是按照常駐人口設計的,一到春節,返鄉人數眾多,道路自然擁擠不堪,停車場地都難尋。春節期間我們開車在川渝中間某個縣城轉了一圈,道路周邊停滿了汽車,根本找不到停車位,隻好又開回了酒店。

從農村的見聞來看,除江浙滬珠三角一些外,內陸地區許多農村或鄉鎮人口都是淨流出的。如果不是春節,平時基本上隻剩下老人婦女和小孩——年輕女性都可能沒有了。對縣城或者不設區的縣級市而言,人口基本上是從本地鄉鎮農村過來,外地來的很少。省會城市吸引全省移民,地級市市區吸引轄區內縣域移民,這和北上廣吸引全國移民一樣,都是 “核心化” 的趨勢。人口從分散到集中,從集中到越來越集中。如果沒有規模化,縣城和市區很難保持住目前的人口。前幾年開始,回鄉見聞裏麵就有在家鄉火車站看到標語,當地政府打出來號召回家鄉打工的橫幅比比皆是,爭奪人口勞動力是地方政府一大工作。

第二、  城市化。

如果說人口流向呈現核心化沒有直觀感覺的話,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湖北省總人口 5800 萬,而武漢市常住人口就超過一千萬。也就是說,五個湖北人,基本上就有一個去武漢了。那麽,再看地級市。湖北經濟排名第二第三的城市是襄陽宜昌,常住人口分別為 550 萬和 405 萬。其他經濟排名在後麵的地級市例如十堰隨州黃石等人口大約在 150 萬到 350 萬之間,平均 200 萬左右。而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6 歲-60 歲)每年淨減少 200 萬。這是什麽概念呢?也就是說,中國每年要消失一個類似湖北經濟排名中遊的地級市。

還是以湖北省為例,為什麽襄陽宜昌的人口還在增加呢?經濟強勁是一方麵原因,還有一方麵原因是襄陽和宜昌距離武漢超過三小時的鐵路 / 公路路程。這種距離降低了 “人口核心化” 的威力,這兩個城市成為了省域副中心——它們分別從各自附近的地市州吸引人口,保持住了其人口優勢和經濟規模。

在省會或者類似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小時車程內的中小型城市就難以幸免了。這些核心城市就像黑洞一樣吸引周圍縣域農村的人口——人口流出地一方麵受到全國總人口減少趨勢的影響,一方麵又被核心城市引流,那麽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大膽的預測,在距離核心城市三小時車程內的,現在人口在200萬的城市會逐漸變小。許多城市變成縣城,縣城變成鎮,鎮變成居民小區

第三、  房地產。

有了上麵這個預測,一個很自然的結論就是,省域副中心以下的城市房地產基本上是沒有希望的。這也正如我們在回鄉見聞中所看到的那樣,從 2012年 開始,縣域房地產就觸頂了——2012年 是全國人口總拐點。一旦沒有增量,隻看存量的時候,比拚的就是城市間對人口的吸引力。縣域房地產馬上觸頂,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口沒有增量同時存量也在流失。然而,這個如此明顯的趨勢居然不能被地方上的開發商所了解。他們的視野太過於局限,其投資選擇嚴格依賴於過往的職業路徑和發家經驗,這也是導致其破產衰敗的原因。無止境的住房供應和中小學合並現象是極大的矛盾,明顯背離,對比鮮明。

第四、  產業。

與開發商對大格局視而不見,投資縣域房地產反而深陷泥濘類似的,是在內蒙陝西山西河南等地投資於煤炭的老板們。除了房地產和煤炭,在鋼鐵、礦產、化肥、光伏等等產能過剩領域財富被消滅的富豪也延續了相同的邏輯——他們發家發跡的經驗毀了他們多年積累的財富。正是由於對自己發家的行業太過於深入,太過於專注,抱著 “再賺最後一筆就走” 的心態,他們一把紮了下去,埋頭苦幹的同時卻忽視了頭頂上宏觀經濟和政策態度的變化。這和炒股票極其類似,曾經在某隻股票上賺了錢,甚至太過於了解你所持有的股票,往往會拿著不動舍不得斬倉,在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持倉跟隨大盤一起下跌,越跌越不舍得賣,最終越虧越多。還有借錢抄底的,結果杠杆被擊穿爆倉。股市上所謂的 “浮盈加倉,一把虧光”,就是這麽來的。在產業中,許多在房地產、煤炭等行業賺的錢的,為了賺更多,又到處借錢投入,最後一把虧光的不在少數。這還不是單值老板。從回鄉見聞中來看,在那些煤礦產地的城市,經濟上產業上的倒退還是其次,許多居民積累的財富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民間借貸方式流入了房地產和煤炭業,最後資金鏈斷裂還不了錢,多年積攢的財富也灰飛煙滅了——相當於產業上被洗了一遍,然後金融上又被洗了一遍。

感覺和 2015年 的股市極其類似。

第五、  互聯網。

舊的產業 / 秩序崩塌了,但是新的產業正在成長起來,互聯網是最明顯的例子。智能手機的普及帶動了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廣泛使用。我們暫且不說今年微信紅包發放三百多億次這一數據,就光看春節聯歡晚會,你就會發現,最大的讚助商是阿裏巴巴,幾乎整晚春晚主持人都在給支付寶打廣告。至於說數百億次移動支付背後有什麽,那就是強大的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包括 IDC 機房、光纖寬帶、雲計算中心等等。

然而,即便是在互聯網領域,留給後來者的機會也不多了。除了 BAT 京東小米外,2015年,美團和點評合並,滴滴和快的合並,攜程和去哪兒合並,58 同城和趕集網合並,新經濟中產生的諸侯正在聯盟形成壟斷集團。金融和互聯網的創新加快了利益集團固化的速度,也來開了階層和階層之間的差異。如果沒有在未來十年抓住金融和互聯網創新的步伐,傳統資本想要保持住已經積累的財富都相當困難。

最後,寫了這麽多,許多都是瑣碎的話。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身體力行。我的一個湖北老鄉,回到老家農村後,發現鄉村環境破敗,他發動同村的青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整修村路,新建垃圾收集點,竟然也給鄉村帶來了許多新鮮的氣息。我想,未來怎麽樣,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做。你所在的地方,便是中國的希望。

注:歡迎大家在微博上參加 # 回鄉見聞 # 話題活動,可以以長微博形式發布並 @ 向小田 ,大家一起關注中國經濟,進行草根調研!

本文來自讀者投稿,不代表 36氪 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36kr.com/p/5043314.html

“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並且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戳這裏告訴我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