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北京時間21號上午),“幸福家庭圈”在線舉辦第三屆幸福家庭教育論壇。本次論壇的主題是:Homeschool與人文素養教育,有三位嘉賓分享了她們的經驗和看法,七十多位家長朋友如飲甘霖,收獲甚豐。
在國外,就K-12的教育而言,除了有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外,還有一種家庭學校(home school),就是不用去學校的在家/居家教育、在家/居家學習等。在美國,這樣的學生目前有約250萬,占總人數的4%多;在加拿大,不到2%,約近 10萬人。
對於這種在家教育模式,華人家庭或者中國家長都比較陌生,可能在中國也不大允許,這和傳統的“私塾”也不太一樣。但是,因為今年的新冠疫情,不少家長開始關注如何幫助孩子在家學習了,相信這種Homeschool教育模式是很值得去了解和借鑒的。據說,今年秋季,在美國注冊在家學習的學生將會大幅度提升。
為此,兩位嘉賓分別從專業機構和家長的視角給出了她們的看法。第一位是Victoria Laye女士,她在提供在家教育服務的RCOA(Regent Christian Online Academy)工作,擔任在家學習老師和社區參與導師,並且自己也是一位實施在家教育的家長。
Victoria主要介紹加拿大BC省在家教育的情況。BC省在家教育包括登記在家教育(Registered Homeschooling)和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兩種形式。在家教育有很多優勢,比如個性化的課程安排、有時間專注於熱愛的事物、根據個人合適的節奏去學習、擁有更多的家人相處時間和自由旅行等等。
Victoria還結合自己所在的RCOA在線學習機構,講解了這種在家學習的相應安排。中、小學生除了可以選擇豐富的在線課程外,還有社區課堂、興趣俱樂部、戶外教育等,使得在家學習一點也不封閉孤單,甚至更為自由多彩。她也介紹了這種教育模式的一些政府資助政策,使得大家對此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和認識。
第二位是在北京的劉瓊老師,她分享了對在家教育的實踐和感悟。劉老師擔任北京再來人留學機構的首席教育專家。過去20多年,她在中、加、美等地居住生活,曾在卡爾加裏和矽穀創辦教育機構,培養和輔導了多名學生進入美國常春藤等名校。她三年前帶小兒子(剛在矽穀讀完小學一年級)去北京生活,並自此開始讓兒子在家學習。
她首先談到為什麽要選擇這種教育模式。一方麵是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像時代進步、信息便捷、知識膨脹等等,使得學校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地方;另一方麵是家庭小環境的變化,每個家庭和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一些個性化的發展需求,而在家教育模式能夠把各種教育的優勢和自我需求很好地融合起來。
她也以美國的在家教育為例,列舉了在家教育的學生不僅在標準化學業成績測試中比公立學校的學生要普遍高出15至30個百分點,而且在社交和進入大學後的表現來看,都要優於從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另外,美國名校都能平等看待和招收在家教育的學生,甚至還會相對有些青睞。
說到這裏,劉老師的女兒秦九歌(2014年入讀哈佛本科,後休學在北京創業)正好在家中,插進來補充了幾句。她講了在哈佛就有不少homeschooling出來的學生,她的一位同學就是這樣的,而她能夠感覺到那位同學很受大家的歡迎,不像很多人剛進大學很容易茫然失措,這些接受過在家教育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非常強。
劉老師還以對她兒子的在家教育為例,談到他們這三年也曾走過困惑、多種嚐試和探索以及後來放下包袱、氣定神閑的幾個階段。她最後讓在家教育變成了“微型學校”,通過在線資源、家庭合作、混合學習等方式,把具有生活價值和長遠導向的學習整合起來,共同解決問題、做決定、做計劃,接納並享受這個成長經曆,而這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學習。她兒子顯然受益其中,現在不僅在學業方麵遙遙領先於同年級的在校學生,並且擁有很多同齡人所不具有的生活技能和文體才能。
最後,劉老師建議都要“為未來而學”,要擁有未來生活需要的核心素養,並為大家推薦了一本書《FUTURE WISE: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
兩位專家談完“在家教育”這個話題後,分享會轉入了“人文教育”的話題,其實這兩個話題是緊密相連的,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對於新移民群體而言。
大家都知道,中國式教育一貫偏重技能,輕視人文,這在國內或許問題不大,但對走出來的新移民、留學生來說,就是不小的問題,不僅影響到與本地人溝通、融入主流社會,也影響到家庭代際間的交流,以及個人與家庭的長遠發展。那如何能夠快速了解西方文化,提升人文素養呢?第三位嘉賓Maggie鄧明女士給大家做了一個非常寶貴的分享。
Maggie現任MMT戰略谘詢公司CEO,也是溫哥華清華校友會副會長。她曾在華夏證券、中金公司等擔任投行部負責人,協助多家大型企業在海內外上市。移民溫哥華後,除繼續從事投資和谘詢業務外,她積極參與社區、學區等公共事務,把一對兒女(在讀高中)培養得知書達理,自己也隨孩子一起重新成長,收獲新的精彩。
Maggie上來就問:你的小學在哪裏上的?無疑暗含,在人文素養教育方麵,小學教育至關重要。在筆者看來,很多新移民或者國內家長,總有一種不大符合邏輯的看法,會認為國外的大學教育好,而中小學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還是中國更勝一籌的;其實正好相反,國外的小學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才是最值得研究的。
Maggie直言,她在加拿大蹭小學。在一對兒女讀小學期間,她做了七年小學義工、六年家委會理事和華人家長聯絡人,參加了所有能參加的活動和會議,成為隨叫隨到的華語助理。
在蹭這七年小學過程中,她用一句話概括:小學功課太難了!我想,她這裏所說的太難了,絕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含義,而是這裏小學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當然,對於參加當天分享會的家長來說,都是在中國接受的小學教育,即使移民來美國、來加拿大,也不大可能去重讀小學的。對此,Maggie告訴大家,去看動畫片和童書吧,保你猜得到開頭,猜不到結尾。
隨後,她詳細給大家解讀了一部動畫片:《THE BACKYARDIGANS》。這部動畫片堪稱孩子版的濃縮文明百科全書,闡釋了小動物世界裏的大道理,無論對大人和孩子來說,都能從中受益無窮。還有一套儼然的世界名著:《CAPTAIN UNDERPANTS》。
這套叢書和類似的華人家庭很少去看的兒童書,描述的可能是所謂的“壞孩子”,但這些圖書和這些孩子卻都有地球裝不下的想象力、創造力,並充滿幽默感、吸引力,而這才是真正具有人文素養的表現——善於表達和相互理解,活出真實、精彩的自我!
Maggie對上麵的動畫和童書的解讀栩栩如生,讓大家恨不得馬上就找來看看、讀讀。最後,她用那部童書的作者Dav Pilkey(曾是一個被診斷為多動症的不聽話的孩子)的一句話作為她分享的結束語:
“我媽媽是個樂觀主義者,她跟我說‘Honey,有的時候換一個角度看事情,可能就不會那麽難過了。你在樓道裏罰坐的時間,可以在心裏編編故事、設計幾個人物角色、練練畫畫。’是她教會我看問題的角度,徹底扭轉了我的人生。”
當然,這是別人家的媽媽,也是別人家的孩子。不過,隻要我們肯努力,我們也會成為令自己滿意的家長,而孩子培養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後兩位嘉賓分享的內容極其豐富,也很受用,時間關係,她們沒來得及回答大家的問題,之後又在專門的微信群給與回應和解答。這次教育分享會想必會帶給大家很多的思考和行動。作為組織者——北美曹先生,也有發自內心的感慨:
現在學校教育很可能落後於社會的需要,而家庭教育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教育都在於成長,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