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嘉宜仿佛是再無力承擔心靈的重負,在汽車後座那狹小但卻相對密閉的空間裏,她的雙手絞在一起,平息著自己的呼吸,卻平息不了自己洶湧的淚水。
看著眼睛哭腫的這個姑娘,我想了想,隻好把她帶回自己的家裏,指給她衛生間及一應洗漱用品,在她收拾的時候,給她做了一小鍋雜豆粥,又準備了兩個小菜。清淡的小菜看來對了嘉宜的胃口,她喝光了豆粥,好像也把我們之間最後一點兒隔閡抹掉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午後秋日的陽光正好。我和嘉宜捧著茶,在後院的木椅上,看著遠處色彩斑斕的紅葉,鳥鳴啾啾,嘉宜兀自滔滔地講述起自己的故事。
嘉宜外婆是文革前的大學生,畢業時受“四清運動”的影響,分配到了贛南小鎮的一所中學裏教書。嘉宜外婆心性很高,但無奈在當時的環境中卻永遠是鬱鬱不得誌,於是一腔熱情與熱望全傾注到了自己的獨生女兒身上。嘉宜媽媽從小就是一個“德智體”全麵發展的“第一名”女生,憑借著極強的好勝心和不服輸的韌性,一路披荊斬棘,終於考入首都北京的著名大學,並且在完成研究生的學業後進入到一所部屬研究院工作,如願留在北京。
嘉宜媽媽的學術和業務能力不可否認是出類拔萃的,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能夠進入到這所著名院所,她的每一個同事都不可能是無能之輩。嘉宜媽媽一路上從小學到大學的光輝被眾多星辰淹沒了,但是她爭強好勝,急於求成的心態,以及說話做人的不知深淺,卻讓她那渾身的鋒芒刺激了周圍的同事。最初的幾年,嘉宜媽媽在研究所的處境十分的被孤立,十分的不舒心。
就是在這樣的意興闌珊中,嘉宜媽媽接受了她大學同學的追求,同那個留校擔任青年教師的師兄結婚,並且有了嘉宜。
母愛的浸潤改變的是嘉宜媽媽自己。她毫無芥蒂地加入了研究所裏平日被她不屑一顧的婆婆媽媽群,鋒芒頓失,溫婉自得。在嘉宜小時候的那些年裏,嘉宜媽媽在業務上乏善可陳,但終於有了一些可以同聲氣同進退的同事,和朋友。
這些朋友不知道的是,嘉宜媽媽那不甘人後的心態,此時正在家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抓緊對女兒學前啟蒙的同時,她更抓緊的是對自己丈夫事業的鞭策。
嘉宜爸爸生性恬淡,在賢妻的殷殷期望中,開始勉為其難地躲在實驗室裏,鼓搗出兩篇論文,但卻沒什麽反響。嘉宜媽媽果斷地終止丈夫在學業上的無謂試探,鼓勵他用自己的專利與導師一起注冊了一家公司,開始到處售賣自己的產品創意,可惜嘉宜爸爸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公司成立幾年,除了往裏搭進兩口子大部分的工資外,基本上是毫無進項。而這邊,嘉宜爸爸的學術研究又荒廢了,當別人憑著大量的論文評上教學職稱時,嘉宜爸爸卻幾乎連教職都要保不住了。嘉宜媽媽眼看著同一起跑線上的別人都遙遙領先,心裏著急上火,言辭之中漸漸流露出淩厲,家裏充滿了爭吵聲。
終於,兩口子吵累了,吵沒了感情,加之嘉宜爸爸公司一個判斷失誤,生意不僅破產,而且還欠了一筆不少的債務,兩口子終於一紙協議,結束了這段婚姻。
那一年,嘉宜七歲,剛剛上小學。
嘉宜媽媽給嘉宜安排了滿滿的興趣班,並且不惜花費,專門請了一個相熟的出租車司機拉著小小的嘉宜四處“趕班”。而嘉宜媽媽自己,則是再度以女強人的姿態馳騁職場,那段時間,正好趕上研究所市場化的重新整合,嘉宜媽媽那股拚命三郎般當仁不讓的勁頭,讓她在溫良恭儉讓而又自鳴清高的同事中脫穎而出,很快成為公司裏的一員中層幹將。
嘉宜記憶中,那時候的媽媽,總是在暮色四合時分,從出租車司機的家裏接回已經在這家吃過晚飯的小小嘉宜,然後匆匆趕回家裏,一邊檢查嘉宜一天的功課,一邊自己隨便吃些什麽剩飯或者買來的盒飯充饑。有時候,嘉宜看見的,媽媽就是一杯接一杯大口地喝著溫水,好像是渴了一天的樣子。
媽媽的勞累疲憊,懂事的嘉宜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她變得更加懂事,學校的作業從不讓媽媽操心,補習班留的課外練習也規規矩矩定時完成,常常是,媽媽檢查作業的時候,嘉宜會抓緊時間在鋼琴上練習指法。眼角的餘光中,嘉宜看見媽媽臉色平和滿足,嘴角有讚許的笑意,眼裏有溫暖的期盼。嘉宜的心裏溫馨如水。
中學以後,嘉宜媽媽的經濟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嘉宜被媽媽送進了住讀的一所國際學校。嘉宜的青春期過得波瀾不驚,其時,她最大的心事是周末媽媽會不會對她的成績單表示滿意。還有,周末媽媽會不會安排其他的活動,而不能陪自己在家。
嘉宜隱隱地知道,媽媽有了一個伴侶,但卻是一個不能結婚的伴侶。
美國加拿大真的是非常適合居住的地方,周圍的人都給人一種非常溫暖的感覺,而且不影響個人隱私。
中國是一個劇變的地方,有巨大的成就,也有嚴重的問題,正所謂甘蔗不能兩頭甜。那麽,從中國來的中國人,在習慣上也會有很多北美華人比較難接受的地方。而且,能短期來北美的中國人,並不能代表在中國的中國人。他們要富有很多,而在中國現在這個環境下要致富,需要的個人稟性可能不是最適合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品質。這不要緊,大家都會變。不變也沒有什麽大不了,人各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