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心靈之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倫敦行 之 大英博物館的埃及石頭

(2023-03-09 17:20:03) 下一個

博物館大約是這麽一個地方:通過一件藏品,講述一個故事,帶出一段曆史。

當大英博物館在1753年建立的時候,英國國會對這個世界上首個國家博物館的期許是:aimed at universality,free to all 包羅萬象,免費參觀。逛這個博物館,感覺穿越時空,追溯曆史,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恰逢大英博物館在舉辦關於埃及象形文字的專題展覽:Hieroglyphs -- unlocking ancient Egypt。我們對古埃及文化了解不多,正好去學習一下。展覽的核心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1799年這塊石碑在埃及港口城市Rosetta被發現,因此得名。因為它的出現,失傳已久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才很快破譯,古埃及文明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石碑並不完整,上麵書寫了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的詔書。詔書的內容,是由古埃及的特權階層,亦即侍奉埃及眾神的祭祀,宣布托勒密五世正式即位,成為萬神之神的法老。其實詔書的內容並不重要,書寫方式難得的珍貴,用了三種語言:

1. 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Egyptian hieroglyphs (這是一種埃及法老和祭祀人員掌握的語言。創建於公元前3100年,亦即統一後的法老統治的埃及,消亡於公元5世紀,是幾乎所有現代字母係統的老祖宗)

2. 世俗體Demotic (古埃及平民日常使用的文字,從聖書體簡化和發展而來,在公元5世紀之前大約使用了一千年) ,

3.古希臘文字(羅塞塔石碑的書寫年代是托勒密王朝,希臘語是官方語言之一,也是近代人熟悉的語言) 。

如此,妥妥地給語言學家們提供了“對照字典”,為解碼失傳已久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珍貴的對比資料。各國的科學家從碑文裏麵國王和王後的名字入手,首先翻譯出的 “托勒密” 這個人名。1822年,法國語言學家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首先完成了對碑文的完整翻譯,並且發表了完整的埃及文字符號和希臘字母的對照表。此時埃及象形文字已經失傳一千多年了。

其實羅塞塔石碑上,還有第四種文字:英文。在石碑的破損側麵,寫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 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 我們這次沒有看到,希望下次參觀能夠記得找找看。

這段破解古埃及“密碼”的曆史,我覺得有兩個契機不可忽視。

契機之一,是找到這塊石頭。這要歸功於法國人,尤其是拿破侖。拿破侖的埃及遠征不僅是軍事戰役,更是文化探險。跟隨法國軍隊的有167名法國《科學與藝術委員會》的成員,和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1798年到達埃及後,就在開羅設立了古埃及研究所Institut de l'Égypte。當一名法國士兵在1799年發現這塊石頭的時候,這塊石碑也運到了古埃及研究所。然而,1801年,法軍被英軍和奧斯曼聯盟軍打敗投降。根據協議,22件法國占領期間發現的埃及古董,在亞曆山大港轉交給了英國,包括這塊羅塞塔石碑。1802年羅塞塔石碑運到大英博物館,開始公開展覽,成為大英博物館的寶貝。

契機之二是在石頭上刻寫公告。其實這不是埃及人的傳統習慣,而是古希臘人的方式。在這方麵,埃及的宗教祭祀階層學習了希臘文化:把法令公告銘刻在石頭上。在此之前,埃及人隻是用聖書體文字,把對法老的讚美詞刻畫在石頭上。埃及被希臘人統治的托勒密王朝,隻有短短的275年曆史:由亞曆山大大帝的部將托勒密一世開創,公元前 305年開始,直到公元前 30年,止於“埃及豔後” 克婁巴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在埃及五千年文明曆史中,可謂微不足道。卻很幸運地,不但把公文寫在石頭上,除了兩種埃及文字,還添加了希臘文的版本。

除了這塊最著名的羅塞塔石碑,後來又有幾塊類似的三種語言文字的石碑出土。這塊公元前238年的石碑,因為曾經挪作它用,磨損嚴重,字跡很模糊。1837年被盧浮宮收藏。這次被借來參加展覽。

從公元前343年開始,埃及就一直是被外族統治: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再後來是法國和英國的占領,1953年獨立後由阿拉伯人建立了共和國。現在橫跨中東和北非的埃及,全稱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Arab Republic of Egypt。

文字的失傳,文化傳承的斷裂和轉換,當羅塞塔石碑出現以前,沒有人能夠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也就沒有辦法解讀公元前五千年誕生於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文字的發展史圖示:hieroglyphs =》Demotic =》Coptic, 最年輕的Coptic language,起源於羅馬統治時期的公元3世紀,曾經作為主要日常用語,直到17世紀被阿拉伯語取代。現在除了少量基督徒用於宗教儀式語言,已經沒有人使用了。

這個是公元前19世紀的象形文字石碑,用聖書體寫的對法老Amenemhat III的歌頌。聖書體其實不僅“象形”,而且也“象聲”,很多符號代表著發音。這個發現,也是語言學家們在羅塞塔石碑出現以後,才分析出來的,對後續的徹底解讀聖書體十分重要。石碑中間的橢圓形Cartouches是法老Amenemhat III的名字,這一段頌詞是這麽寫的:“Amenemhat,我們上,下埃及之王,兩塊疆土的主。。。給了我們生命和穩定。。。“

古埃及的文字,除了學者們搞研究,可以說是絕跡了。然而,在漫長的演變曆史中,一些詞語,借助和其他古老語種比如希臘語,希伯來語等的相互影響,流傳到現代。比如法老這個詞:Pharaoh的由來,拉丁語 Pharaō, 古希臘語 Φαρα? (Phara?), 希伯來語 ‎ (par‘ōh) ,源自古埃及語 ,這裏的pr = (“house”) , = “great, big”,加起來就是Great Palace, 象形文字是這個樣子的:

展覽中順帶學習了幾個古埃及象形文字。房子house這個詞,在法老這個詞裏麵用到。

徜徉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雕塑館,我也不禁感慨,有價值的埃及古董,大約都在此集合了。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威武半身石像,仿佛是藐視著每一個凝視他的參觀者。

細心的人應該能注意到,雕塑右邊胸部,有一個很規整的網球大小的圓形孔洞。據說,那是在英國和法國爭奪埃及和中東的戰役中留下的。1798年,拿破侖曾經想把這尊雕像運回法國,但是沒有成功,原本完整的雕像也斷裂成了兩半。

1816年,意大利商人兼考古學家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用自創的水利液壓方法,把高兩米半,重量七噸的雕像上半身,成功地放倒在滾木上,運到尼羅河,經由開羅和亞曆山大港,最終到達倫敦大英博物館。其實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是用差不多的方法,把總重量20噸的石塊,從阿斯旺Aswan的采石場,順流而下尼羅河一百多公裏,運到當時的Thebes,也就是現在的盧克索Luxor附近。

當人們以難以置信的眼光,欣賞這尊精美絕倫的雕塑的時候,西方美術界開始真的懷疑,古典希臘藝術是否真的是西方藝術史最偉大的源泉。

拉美西斯二世活到了90歲,在位將近70年。那段時間是古埃及New Kingdom的繁榮階段,也是古埃及從最強盛轉向衰敗的起點。十分能幹,也十分善於自我宣傳的拉美西斯二世,南征北戰,建立新首都,到處修建神廟和巨型雕塑。目的就是讓後人,世世代代記得他的光輝形象和卓越政績。如今看來,身上永久的孔洞,安家在另一個世界,觀眾們此時此刻腦子裏麵想的,恐怕與他當年的願望相反吧!

希望有朝一日,去看看這個曾經有過最古老的文明曆史,如今卻麵目全非的國家,一個文化傳統被取代置換了的國家,埃及。

大約是因為節日,人滿為患,很遺憾,完全失去了博物館的感覺。據說如今的參觀人數在疫情三年中大增。我們又看了幾幅畫,轉了轉比較僻靜的中東館。在埃及館近乎窒息的人潮中擠出來,結束了一天的參觀。

回首大英博物館,恢弘的門廊和立柱,簡直就是古典希臘的昔日重來。綿延不斷的人流從這個大門進入一個知識的寶庫。仿佛提醒我們,古典文明孕育了現代文明,從希臘到羅馬,從文藝複興到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然而也不應該忘記,兩千多年前,創造了古典文明的古希臘人,當年曾去古埃及聽課:數學,天文,藝術。。。那時候的古埃及是一個三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也許,正如曆史學家所言: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藝術,多多少少都有古埃及的影子。

謝謝瀏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心靈之遊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oltek' 的評論 : 嗯,都說英國人古板,其實也比較鬼 :-) 也是愛炫耀的,這次才注意到,大英的伊麗莎白中廳,集中擺了那麽多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橫貫古今的古董雕塑。
心靈之遊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五湖以北' 的評論 : 埃及有太多值得看的的了,已經看了你的博客和邊走邊看的博客,隻是還沒具體計劃呢,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時候感覺,我們這邊是不是太有秩序了,有點雜亂的地方更有活力,嗬嗬。
Soltek 回複 悄悄話 十分感謝!我一直以為羅塞塔石碑是法國人找到的所以應該保存在法國什麽地方,沒想到讓英國人占了便宜。這石頭實在是太重要了,堪比蘇美爾的泥板。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埃及現在,就像中國五六十年代以前,雖然雜亂破敗,但還沒遭受像國內這幾十年的大破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