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員縱火的時代
讀書筆記:《Fahrenheit 451》by Ray Bradbury
這是一部反烏托邦科幻小說。烏托邦Utopian和反烏托邦dystopian小說,是思辨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的兩個立意截然不同的子類,常見於科幻類小說。烏托邦小說帶給讀者理想的,不真實的美好。反烏托邦小說正相反:誇張地勾畫出讓人難以接受的未來,從而引人深思。
比如這部小說所處的時代:消防員的職責,不是救火。而是縱火焚燒書籍。
0. 小說名字的由來
Ray Bradbury在1950年寫初稿時,小說取名為 《The Fireman》。後來他改寫準備出書,想換個名,就給UCLA物理和化學係打電話,問把書點燃要多少度。別說學者一般不會記住書的燃點,就是記住也不敢說呀。當時麥卡錫主義盛行,誰知道電話那端的,是個瘋子還是臥底。Bradbury靈機一動,給LA消防局主管打電話,換了個問法:多少度時書會燃燒並引起火災?主管也不知道,但引起火災事大,認真地去問了下屬,回答說: 華氏451度。於是,這本書有了現在的名字。英文書名《Fahrenheit 451》
1. 小說的開篇
小說的主人公Montag ,是未來某一個年代的消防員。他幹這行十年了。隻要收到舉報,哪裏有藏書,他們就帶著機器獵犬趕去,舉起煤油火槍,把書全部燒毀。
本來他工作得挺愉快,直到有一天遇見一個不到17歲的鄰居家的女孩。
Montag身邊的人,比如他妻子,每天守著三麵電視牆,或帶著收音機,隻追求感官享受, 和屏幕上的“家人”娛樂,對身邊的人和事不管不顧。所謂娛樂至死,人們沒有時間思考,也就沒有煩惱。這點很像《美麗新世界》。
而女孩則不同。她遠離電子牆,親近自然,爬山,遠足,最主要的,是她交流,思索,提問題,找答案。比如她問Montag:
-- 你讀過你燒的書嗎?
-- 很久以前的消防員要滅火不是放火,是真的嗎?
-- 你快樂嗎?
有人一輩子鶯歌燕舞,會忽然懷疑人生,進而思索生命的意義。當然這需要個契機,對於Montag來說,女孩的出現,打開了他心底關閉的一道門。
後來有一次他去執行燒書任務,忍不住偷偷順了一本出來。而當他看到被舉報的老婦人,寧願守著她的書,同歸於盡被燒死,他被震撼了。
2. 為什麽要燒書?
一般反烏托邦的小說,都有個老大,比如《1984》中的老大哥。在《1984》裏麵,思想警察係統地更改或抹去曆史,消滅詞匯。詞匯是思想的基礎,人們思考時如果隻用老大哥允許的有限詞匯,就達到了洗腦的目的。比如,“厲害了我的國”,“再次偉大”,等等。
這本書的老大是消防隊的隊長Captain Beatty,他自己讀過很多書,但是並不保存這些書,因為擁有書籍是違法的。Captain Beatty致力於本職消防員的工作,並幫助政府洗腦,包括說服Montag,看書是引人走向思考和懷疑的壞事情。
Bradbury通過隊長的口,告訴我們為什麽要燒書:
-- 在這個時代,一切都要快,人們需要一短再短的東西。一部經典,先是壓縮到15分鍾的廣播,再到2分鍾的簡要,最後隻剩標題。再最後,就消失了。
-- 人們要及時行樂,我們提供運動節目,娛樂節目,卡通,喜劇,性雜誌。。。夫又何求?
其實以上兩點總結下來,是一種暗示:書的絕跡固然是政府的結果,然而,最初它們的消失,與民眾自己的漠然很有關係。
-- 想象一下,一所學校裏的一個聰明學生,可以回答你們不懂的所有問題,讓你們顯得很愚蠢。如果放學後要揍誰一頓的話,一定揍他。現在沒有書,大家都有一樣的娛樂,誰也不需擔心自己很蠢。而一本書,就像一個上了鏜的槍,讓你成了愚昧的靶子。
-- 建房子需要釘子和木頭,你如果不想建房子,就把釘子和木頭拿走。如果要讓人們快樂,就別給他們看事物的兩麵,隻給他們一麵,甚至一麵也不給。給他們想要的 “事實和真相” ,把他們填的滿滿的,透不過氣來,還以為自己已經知曉了一切。
任何專製社會和獨裁者,其實都在利用人性中的貪婪與恐懼。或者利用人性中的狂熱,基於主義,黨派,信仰的狂熱。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拉什莫爾山的老五,就曾說過,恐懼是真正的power。
3. 後來呢?
女孩死了,因為車禍。那是個車速極高的世界,而女孩願意在戶外散步。在公路上高速狂飆,是人們緩解鬱悶的主要方式之一。
Montag把偷的書讀給妻子,被她告發。Montag 和隊長趕往告發地點,發現是自己的家。隊長要他點火,他不願意,反而燒死了隊長。
一名曾經的老教授,在逆來順受了五十年之後,站了出來,指引Montag躲過搜索,跑到了遺棄的鐵道和森林裏,找到並加入了在那裏遊弋的被這個世界遺棄了的學者們。書不在他們手裏,而被他們記憶在了心裏和頭腦裏。
書籍就像是人類文明的火種,不知道哪一天才能重見天日,但他們在,希望就在。
本書作者Ray Bradbury高中畢業後沒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他酷愛讀書。泡在圖書館裏,一本一本地讀,成了詩人,作家 。這本書就是他在UCLA圖書館的地下室寫的。他說過,讀書是一個經曆的過程。有痛苦,有歡喜,有感悟。
這部書的主角Montag說,一本書要花作者大量的心力,時間。有的作者可能會用一生來反複構思求證。可現在是電子快餐時代,發言的成本如此低廉,人人都是作家評論家。那麽,讀書有時候真的是費勁不討好。
4. 收獲與感慨
這本小說出版於1953年,其中貫穿未來景象。比如,房屋都是塗有防火塗層的,永不燃燒。事實上,都市人生活的整體環境,都不會燃燒了。因而,人們已經忘記了,很久以前消防員的職責是救火。還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隻存在於虛擬世界,戴上耳機,麵對家裏的三麵甚至以四麵熒屏,你可以與任何人交流,娛樂。但是,這些人當中,既不是你的親人,也不是你的朋友,隻是你需要和被需要的氛圍或者物件,而已。再比如,火柴盒幾乎是可以永久使用,機器人代替人的大部分體力職責。
Neil Gaiman給這本書做的序,真是一篇精彩至極的序言。他說這是一本警示書,提醒我們去珍惜那些有價值的東西,不要認為我們今天擁有的自由,是理所當然的。
焚書的事不僅僅是小說中的故事,也在古今中外都發生過多次。我們在柏林旅行時,專門去了洪堡大學當年納粹分子和支持者燒書的廣場。那裏有一塊銅製的銘牌,上麵寫著海因斯-海涅在1820年說過的話:“在人們開始燒書的地方,離燒人就不遠了。”
人類走了長長的路,相似的悲劇,一再上演。曆史彎彎轉轉,又來到了一個威權,對立,仇恨,和戰爭的路口。Ray Bradbury,海涅和Neil Gaiman都在呼喚我們停下來,思考。正如這部小說的前言:
If they give you a lined paper, write the other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