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Daniel Pink —— —— 動機性訪談

(2022-03-08 03:39:58) 下一個

周二,小溪邊散步一個小時。

第一個問題:你的演講總是能得到非常積極的反饋,你是如何準備的?

我會花很多時間觀察觀眾的反應,看看什麽是有效,什麽是無效的。甚至當我老板演講時,我也不看他,而是去看觀眾的表情。要是他們的表情空白,那我馬上就領會到,“嗯,這次我沒解釋清楚,下一次爭取做得更好。”平時我會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聽到什麽有趣的笑話,就記下來。寫完一段草稿後,我會大聲朗讀給妻子聽,這一點跟John McPhee很相似。

第二個問題:您的那本《動機性訪談》我看了很多遍,書中有許多詳細的方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苦苦掙紮在代數的學生,你能就此向人們解釋什麽是動機性訪談嗎?

這種治療技術應用廣泛。我是從耶魯大學醫學院的一位名叫Mike Pantalon的人那裏聽到的。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是父母,有一個八年級的孩子,他明天有一場代數測試,但現在毫無學習鬥誌。所以父母的典型反應是,“你到底是怎麽回事?”動機性訪談與此相反,假設你兒子叫Bob。你可以問,“嘿,Bob,我問你一個問題,好嗎?假設明天的考試一共有10個內容,那你願意學多少呢?”如果Bob毫無學習動機,他可能會說:“我學十分之三吧”。這時候普通父母的反應是,“你怎麽可以隻學十分之三呢,至少得學十分之九。。”但動機式麵談問的是,“你為什麽學十分三,而不選擇一個更小的數字,比如說十分之二呢?”這時候Bob就不再反抗,他得解釋自己為什麽不學十分之二的原因。他可能會說,“好吧,你知道,如果這次考試我不學習,下一次可能又會失敗的;如果現在不學,以後學起來更加費勁。如果這次考得不好,爸爸您會找我麻煩。” 這時候Bob所表達就是他自己真正自主的、內在動機、想做某事的原因。

這才是關鍵。大量社會科學調查發現,當人們有做某事的充分理由時,他們更有可能付諸行動。在管理、育兒領域,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過度行為:人們被過度控製了。而控製並不是激勵人們行動的有效方式,因為人類對控製隻有兩種反應:或者順從,或者反抗。

出處:https://tim.blog/2018/03/25/daniel-pink/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