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David Rubenstein —— —— 衝刺到底

(2022-01-04 18:13:30) 下一個

周三,小兒教我一段韓語,"?"依舊是發音難點。

今天跟著David Rubenstein學習。

他畢業於杜克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是美國總統的顧問,也是凱雷集團的聯合創始人,該集團管理著全球2300億美元的資產。他寫過兩本書:

《The American Story: Conversations with Master Historians》(美國故事:與曆史學家的對話)

《How to Lead: Wisdom from the World’s Greatest CEOs, Founders, and Game Changers》(領導力:CEO的領導智慧)

第一個問題,如果跳回到青春期,你當時是如何選今後要從事的方向呢?

我對政治非常感興趣,這也許跟六年級老師的鼓勵有關。他講了肯尼迪的就職演說,讓我們去研究。那時我就被這位朝氣蓬勃的總統形象所吸引,他與前任艾森豪威爾在形象、青春活力等方麵形成了鮮明對比。由此,我個人認為政治是人類最高的使命。既然對從政感興趣,那首先必須成為一名律師;而要成為一名律師,先要學會如何閱讀、寫作、交談。

1950到60年代,商業並不是非常普遍的東西。那時沒有什麽對衝基金,也沒有私募股權基金,更談不上科技初創公司。那時人們要想做生意,隻有三種選擇:一是進入了自己的家族企業,二是加入像摩根或寶潔這樣的大公司,三是在你居住的城市找到當地業務。我並不渴望賺很多錢,隻是想從政。

第二,你在白宮學到了什麽?

學會說話。在生活中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得學習如何交流,特別是口頭表達能力。所以我利用每一個機會參加各種演講活動,也仔細觀察別人是如何說話的,再或會閱讀偉大人物的演講稿。總之就是閱讀一切能閱讀的東西:報紙、雜誌文章,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多地吸收信息。

第三個問題:你以前提到過,閱讀目標是每年看一百本左右的書,你讀的是小說還是非小說? 選書有秘訣嗎?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不看小說,每個人通過每天的生活中都能見證自己的失敗和弱點。看書隻是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與小說相比,非虛構小說中傳達的信息可能更多吧。一年讀一百本書非常有意義,這麽多書,必須得有一個係統來選擇。我選書的方法就是一直在采訪作者,那就強迫自己閱讀相關書籍。看書時,要是不太有趣,就直接跳到喜歡的章節。 書籍比報紙文章或雜誌更好,因為閱讀完一本書需要很多時間,沒有集中的注意力不行。

我之所以喜歡看書,是因為書籍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學到很多東西,而教育其實就是不斷學習。當我去學校發表畢業典禮演講時,我常告訴學生,“看,‘commencement’這個詞,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所以不要以為畢業了,接受的教育已足夠,其實你才剛剛開始。”我也提醒他們,30%的大學畢業生一生中從未讀過其他書,50%的美國人在過去五年中沒有去過書店,沒買過新書,甚至沒在網上訂購過一本書,這才是真正的的文盲:你有閱讀能力,但你選擇不去閱讀。而且在美國的少年犯中,80%的人是功能性文盲。一個人不會閱讀,他的生活肯定走不了多遠。

第四個問題:我想聽聽你的想法:在為人父母方麵,你會給出什麽建議呢?

傑基·肯尼迪(Jackie Kennedy)有句名言:“如果你把撫養孩子搞砸了,生活中的其他方麵都會變得毫不重要。”她這句話是對的。撫養孩子是世界上最難做的事情,如果有人知道如何完美地撫養一個孩子,再出一本書,每個人都會追隨的。

一個人要是出生貧窮,反而更容易生養孩子,因為他的孩子意識到隻能依靠自己,所以貧窮並不是什麽可怕的事情。當然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應該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但如果你像我一樣,來自一個中下層家庭,事後看來反而是一件好事。雖然我也希望過父母有更多的錢,這樣我可以得到一些我沒有得到的想要的東西。但貧窮也讓我意識到想走多遠,隻能依靠自己。

我有三個孩子,按照任何正常的人類標準,雖達不到比爾蓋茨或傑夫貝索斯的水平,但也非常富有。那麽這種情況下我怎麽培養他們的呢?一,不給他們太多錢:不買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二是告訴他們在學校表現出色對我來說很重要。三是不在他們或其他人麵前炫耀我有很多錢,從我自己開始,嚐試過一種較為樸素的生活方式。

養育孩子真的不容易。有了孩子,生活會有許多樂趣——這就是為什麽這麽多人想要孩子的原因——但它也是生活中最偉大的鬥爭之一。有人們問我,“你什麽時候不用再擔心孩子了?”我的回答是,“可能當他們大約70或75歲時吧。”隻要當了父母,似乎一輩子都在擔心,這是每個父母都有的恐懼。

第5個問題:在你生命的這個階段,有什麽讓你感到害怕的?

我已經71歲了,所以希望能夠過上理性的生活。我父母活到 85、86歲,這意味著我的基因相當不錯。我現在正在努力完成我很久以前其實就應該做的事:出書。70歲時出版了第一本書,71歲時出版了第二本。現在努力目標是一年寫一本。你可能會問我,在30多歲、40多歲、50多歲、60多歲時做什麽?為什麽不寫呢?那我的回答是,因為我一直努力生活,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真正放鬆時刻,現在我可以了。

第6個問題:聽說你一直給媽媽打電話,對嗎?

是的,我父親去世後,媽媽不想搬來和我一起住,也不想搬進養老院。所以她餘生的最後五年裏我每晚都給她打電話。後來她告訴人們,這是她每天中的亮點和期待:她每天都像發條一樣等著來電。我無權建議每個人都必須每天給父母打電話,但至少多打幾次是可能的吧?

出處:https://tim.blog/2021/01/28/david-rubenstein-transcrip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