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化了,把時間都爭掉了." -------鄧小平
書名: 《中國現代經濟學的播種者: 鄒至莊先生訪問錄》
出版:八方文化和中央研究院共同,1997年10月
頁數:159頁
訪問者:劉素芬、樊心萍
海峽兩岸之經濟發展正進一步改變社會結構和雙方之互動關係,由於經濟發展發展需要科技知識,知識分子不僅地位提高,有些更甚至可在重大決策上起了作用。而在大陸之改革開放中,有許多海外學者做了穿針引線之工作,本書主角鄒至莊便是其中之一很積極者。
本書由兩位濟學博士訪問鄒至莊筆錄整理而成,鄒至莊並做了序及加上後記。
鄒至莊在計量經濟學方麵甚有成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用控製理論研究總體經濟與政策,擔任過動態經濟與控製學會會長及美國經濟學會理事,長期任教美國大學。
內容主要包含了家世、童年、港澳生活、赴美康乃爾及芝加哥求學,60~70年代至台灣與劉大中等人擔任政府經濟顧問,80年代回大陸推廣經濟學教育,選派留學生出國,對經改提出建議,並擔任體製改革委員顧問,及六四前後它他對大陸前景及香港前途的一些看法。
他提到台灣經驗讓他了解到經濟理論應用之重要性,雖然在之前他也任職IBM公司,並說美國總統不如台灣政府重視經濟學家,早期台灣當局較尊重知識分子,後來蔣經國、李登輝則似乎對一些他們想傳達的東西「不太高興、不感興趣」。尤其李登輝有講話多而聽建言少之傾向。
書中並說「兩岸的政府官員都很開通」、並引香港名人胡應湘的話「我去了大陸好多次,從沒見過一個共產黨」來表示現況和以往的刻板印象有差距,他也由以往的經驗中,高度評價了汪道涵,趙紫陽。雖然也提到自己是江澤民當上總書記後第一個見的海外學者,也有通信,但並未表示他對江的看法。
他也提到民運人士於大海原由李政道安排至賓州大學學物理後又改至普林斯頓和他研究經濟學,都被視為最優秀的學生,但因六四之故,大力投入民運,後又擔任「北京之春」編輯,後來又回去完成博士學位之故事,期間雜著他對六四和民運的一些看法。也隱約表示,他對中國問題之立場很不同於餘英時和民運人士。
本書因是由筆錄而成,有些事重複提及,如兩次提到趙紫陽曾很誠懇認真的請他們到台灣時代他向李登輝及俞國華問候,但因他認為太敏感,故一直未傳達,也多次提到他的著作「中國經濟」在大陸出書,並用以做為留學生考試之用的經過,他對此「鄒氏檢定」顯然甚為自得,書中也提到他曾在取銷外匯卷,貨幣供給等向中共高層建言,並邀請台灣方麵的蔣碩傑,顧應昌、費景漢、劉尊義、於宗先等一起與中國的體改委官員會談。
鄒至莊夫婦之交遊,由書中看來是甚為廣闊的。書中談其學術生涯回顧的一章,有一些關於研究方向改發之看法,很有參考價值.
本書執筆者在前言中,提出「台灣是一人類文化實驗室」,希望大陸方麵能以此觀念理解台灣經濟發展及民主改革之意義。中國的經濟發展及體製改革可說是跨世紀最大工程之社會製度實驗,其發展將深遠影響中國本身及全世界。而台灣和香港可說是中國經濟發展及現代化之試驗場,大陸方麵應以尊重差異之精神來理解台灣和香港之發展途徑及社會價值觀,到底能提供大陸何種啟示?中國過去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照著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一路摸索涉險前進,目前已到了「深水區」,摸不到石頭了.也就是已到了體製改革的大關,需要智慧和勇氣去解決.鄧小平1994年到上海視察揚浦大橋時,也說:「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走上一條正確道路,比做一堆理論務虛要實在.本書之出版可說提供了一個相當廣度的觀點探索,若本書之主人翁能親自執筆就各種專題深入討論之,當能有更深入之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