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山河誰與問?(蔡鬆坡,1882~1916 )
“吾國人心之偽,足以斷送其國家種族而有餘。” 蔡鬆坡
1999年,黃遵憲作《己亥續懷人詩》二十多首,最後兩句曰:「國方年少吾將老,青眼高歌望爾曹。」並自注指“李炳寰、蔡艮寅、唐才實。”被他青眼相望的蔡艮寅,當時才18歲,就是後來的蔡鍔將軍。
蔡鍔,原名艮寅,字鬆坡,13歲(1895年)中秀才。1897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唐才常等人。1899年7月,東渡日本,入梁啟超辦的東京大同高等學校學習。1900年春夏之際,回到上海參加自立軍的活動。8月自立軍起義失敗,更名蔡鍔,又回到日本。1902年,蔡鍔先入成城學校,下連隊實習後再入陸軍士官學校,與蔣百裏、李烈鈞同學;三人分別在騎兵科、步兵科、炮兵科。
1900年,唐才常自立軍勤王失敗,蔡鍔作詩:
“前後譚唐殉公義,國民終古哭瀏陽;
湖湘人傑銷沉未?敢諭吾華尚足匡。” 有繼譚嗣同、唐才常之誌。
留日期間,蔡鍔以孟博、奮翮生為筆名,靠譯述文章以賺取生活學費所需。他在梁啟超的《清議報》,也用筆名劫火生寫《瀛海縱談》專欄,計有〈戰爭者文明之母也〉、〈小說之勢力〉、〈新聞力之強弱與國家文野之關係〉等三十多篇,可說是視廣思精。在〈破私〉一文,他有感於革命派、保皇派之爭,而舉日本尊王派、佐幕派之爭議來對比,說:“夫以舉國之大,人民之眾,悉欲其是吾之所是,非吾之所非,言吾之言,行吾之行,不甚難哉?惟吾所誌既同,則吾當欽之佩之,------吾請告舉國之誌士曰:破私心而赴公義,亡私利而存公利,則庶足擔負荷天下之任矣。”
1904年初,蔡鍔歸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軍中任職。1911年,蔡鍔任協統(旅長) 。武昌起義爆發,11月1日,推蔡鍔為雲南都督,年僅29歲。1912年,袁世凱違背臨時約法,廣東都督胡漢民致電蔡鍔: “聯合各省,一致進行,保障共和,監督政府 ”。蔡鍔回電說:“中央政府如初產嬰兒,似以擁護維持為急。”
1913年夏,黃興在策劃發動“二次革命”之前,手書對聯:
「寄字遠從千裏外;論交深在十年前。」
致蔡鍔以爭取支持。但蔡鍔支持袁世凱,協助控製西南各省。事後,袁世凱害怕地方勢力坐大,1913年10月,袁世凱調蔡鍔進北京,先後任軍事顧問、全國經界局督辦。
一直到,袁世凱決定走上帝製之路,蔡鍔才反對袁世凱。之後如梁啟超所說的:「定策於惡網四布之中,冒險於海天萬裏以外」,蔡鍔先在北京表麵應付,並聯絡舊部,再托病由天津脫身至日本,再經香港回到雲南。討袁之役功成後,蔡鍔被北洋政府發布為四川督軍兼省長,可是重病在身,辭職而去,取道上海,見了梁啟超、黃興等人後,赴日本福岡治病。10月10日,北京政府授蔡鍔、唐繼堯、 陸榮廷、 梁啟超、岑春煊等討袁護法有功的人予勳一位,特派授勳官赴日授勳。蔡鍔在病中驚聞黃興過世,書挽聯悼之:
“以勇健開國,以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島人。”
又不到十日,蔡鬆坡病故九州島,年僅三十四歲,去世前口授蔣百裏代寫遺電:“一、願我人民、政府協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積極政策;二、意見多由於爭權利,願為民望者以道德愛國;------鍔以短命,未克盡力民國,應行薄葬。” 消息傳來,舉國震撼,各方致悼,至表哀惜,較具代表性如:
張元濟挽蔡鍔:
“為爭人格,不得已而用兵,敗弗亡命,濟亦引退,砥柱中流,先生庶無愧矣。
既負民望,宜知所以愛國,首輕權利,更重道德,良藥苦口,後死者其聽諸!”
黃炎培挽蔡鍔:
“既用苦戰爭回人格,夕死可矣;
能以道德愛其國家,先生有焉。”
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寫了“軍人模範,國民模範;自由精神,共和精神。”馮國璋也悼以:
“食少事煩,西川勞苦思諸葛;功成身退,東海蒼茫哭仲連。”用諸葛孔明、魯仲連相比,歎息蔡鍔因勞累病亡,西南各省失了領導;惋惜中國少了一位有海內外人望、又能調和各方的人物。後來滇省軍隊攻入四川,生民塗炭。1917年4月,國葬蔡鍔於嶽麓山,是為辛亥革命以來國葬的第一人。
1905年春,蔡鍔在湖南主辦軍事學堂,登長沙嶽麓山有詩:
「蒼蒼雲樹直參天,萬水千山拜眼前;環顧中原誰是主?從容騎馬上峰巔!」
有英雄放眼天下,欲清理河山的氣慨。在率領護國軍討袁的征途中也作有:
「絕壁荒山二月寒,風尖如刃月如丸,軍中夜半披衣起,熱血填胸睡不安」
「蜀道崎嶇也可行,人心險惡最難平,揮刀殺賊男兒事,指日觀兵白帝城。」
蔡鬆坡編《曾胡治兵語錄》,收錄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的治軍用兵格言,作為精神講話的教材,可說是其熱血填胸之作。日後,蔣中正為此書作序也稱讚,蔡鬆坡編此書是“先得吾心”,列為黃埔軍人必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