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惜少唐家李世民(袁世凱,1859~1916 )

(2014-11-17 18:51:31) 下一個

惜少唐家李世民(袁世凱,1859~1916 )

“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毀譽太史公。”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庭,少年時有詩句“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隻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以潛龍自居,誌在逐鹿中原,可說是少有大誌。辛醜之後,1901年,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第一個在中國建立巡警製度的人,也支持創辦實業、發展商業,使天津成為中國北方的實業中心。袁世凱成了推行新政的代表人物,一度兼任政務、練兵、電政、督辦鐵路諸大臣。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如唐紹儀、詹天佑,都受到袁世凱的重用。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就和日俄戰爭的勝利,刺激中國士人鼓吹君主立憲製。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立憲;張謇、鄭孝胥等人組成“預備立憲公會”。其間,張謇曾致函袁世凱,以明治維新的功臣大久保利通期許之。袁世凱則回函以“某不敏,豈敢貪天之力以為己功。而執事乃以大久保相期,惶惶愧愧。方今世變之亟,任事之難,如運百斛舟於驚風駭浪之中,而欲誕登彼岸,行百裏者半九十,豈不信然。1907年,袁世凱任軍機大臣。1908年,頒布預備立憲詔書,以九年為預備訓政期。慈禧去世,醇親王載灃任攝政王,以養病為由,將袁世凱罷黜,袁世凱回到河南彰德(今安陽縣) 洹上莊園。

袁世凱隱退期間作《自題漁舟寫真詩:
百年心事總悠悠,壯誌當時苦未酬。
  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無盤石,歎息神州變缺甌。
  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翁。

以天下盤石自居,仍有心領兵一統江山,私底下仍連絡各方。駐紮各地的北洋將領也一直等著袁的東山再起。另詩“風煙萬裏蒼茫繞,波浪千層激蕩頻。寄語長安諸舊侶,素衣早浣帝京塵。則暗示在京城的舊日同僚,在風煙四起時局激蕩之時,不如也早日告別朝廷,來和他在一起。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成了各方矚目唯一可能穩定大局者。袁世凱先托病不出,再任總理大臣。

1912年,王國維寫《讀史二絕句》,其一:“楚漢龍爭元自可,師昭狐媚竟如何?”師昭,指晉司馬師、司馬昭父子,“狐媚”語出《晉書》後趙皇帝石勒批判司馬氏父子的話: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辛亥革命,造成袁世凱的複出。袁以顧命大臣卻逼清帝退位,王國維拿“狐媚以取天下”的曹操、司馬氏父子和袁並論,認為袁世凱是大清的亂臣賊子。王國維另作《頤和園詞》,以焉知今日新朝主,原是當年顧命臣?,諷刺袁世凱。

1912106日,湯化龍在國會宣告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大總統。四天後,袁世凱就任大總統。1913年,日本以英日同盟之名,對德宣戰,強占青島,在山東半島登陸。二次革命之後,孫中山流亡日本。日本之有力人士也有心相助,孫中山有把滿洲割讓給日本,換取支持的想法。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傳達,逼袁世凱要有所讓步。191522日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對《二十一條》字斟句酌,他寫道:各條內多有幹涉內政侵犯主權之處,實難同意。直到57日日本發出限時答複的最後通牒。袁世凱被迫吞下討價還價後的《二十一條》。

袁世凱召集政府要員,說:我國雖弱,苟侵及我主權,束縛我內政,如第五號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堅拒到底,盡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後通牒已將第五條撤回,凡侵主權及自居優越各條亦盡力修改,並正式聲明將來膠州灣歸還中國。……我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故權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後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經此大難之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臥薪嚐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所謂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或可尚有希望。若事過境遷,因循忘恥,則不特今日之屈服、奇恥無報複之時,恐十年以後,中國之危險更甚於今日,-----

525日,陸征祥與日本正式簽訂《二十一條》,實際上是十二條。第五號共七條,沒有簽訂,此外刪除2條。當時留學美國的胡適在510日的日記如是記載:此次交涉,餘未嚐不痛心切齒,餘之樂觀主義終未盡消,盡有二故焉:一,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曆來外交史所未見。吾國外交,其將有開明之望乎?二,此次日人以青島歸我,又收回第五項之要求,吾雖不知其驟變初心之原因果何在,然日人果欲以兵力得誌於中國,中國今日必不能抵抗。日之不出於此也,豈亦有所悔悟乎?吾則以為此日人稍悟日暮途遠倒行逆施之非遠謀之征也。

之後,在楊度和袁克定等人的鼓動下,西方列強也暗示支持,袁世凱走上了帝製之路。帝製失敗後,袁世凱對幕僚張一麟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欲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即張一麟)在予幕數十年,未嚐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範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嚐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製,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總之,我曆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袁世凱取消帝製,仍想留任大總統。但張謇、梁啟超等都公開反對。張謇在《大公報》發表給徐世昌的信:“自帝製告成,而洹上之信用落;帝製取消,而洹上之威望墜。無威無信,憑何自立? 呼籲袁世凱急流勇退。袁世凱憂憤而卒。

當時閻鍚山也在北京,後來他在回憶錄分析袁世凱帝製失敗的主因,“一則是違背了時代的潮流,激起了憤怒了民氣。”二則是他的親信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怏怏非少主臣”,認為袁克定缺少領袖人望,誰都不願再做他的臣屬。

袁世凱的曆史形象何以由舉世公認的能臣淪為竊國大盜?章太炎為劉禺生《洪憲紀事詩》作說:“於臣子為非分,於華夏為有大功,誌得意滿,矜而自帝,卒以覆滅者何哉?謇惋惜說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來未有之會,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敗群小之手。謂天之訓迪吾民乎?抑人之自為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