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追隨南北感知音(薛福成 ,1838 ~1894 )

(2014-11-17 17:43:51) 下一個

追隨南北感知音(薛福成 1838 ~1894 )

    

 “收利權於西國,念流寓於南洋。                  薛福成

薛福成,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1865年,主持剿撚的僧格林沁陣亡,兩江總督曾國藩奉命率軍北上剿撚,沿途張榜招賢,薛福成寫就萬餘言的《上曾侯書》,進言養人才,廣墾田,興屯政,治撚寇,澄吏治,厚民生,籌海防,挽時變八策,登舟謁見。曾國藩日記有故友薛曉帆之子福成,遞條陳約萬餘言,閱畢,嘉賞無已。延攬為幕僚。

曾國藩逝,薛福成撰挽聯:

“邁蕭曹郭李範韓而上,大勳尤在薦賢,宏獎如公,悵望乾坤一灑淚;

窺道德文章經濟之全,私淑亦兼親炙,迂疏似我,追隨南北感知音。”

 

光緒元年(1875),薛福成《應詔陳言疏》上改革內政外交萬言書,被李鴻章延為幕僚,協理外交事務達10年之久,曾為李起草許多有關洋務的奏稿、書牘。清政府曾有意以總稅務司赫德兼管海防,1879年,薛福成作《上李伯相論赫德不宜總司海防書》,指出則中國兵權餉權,皆入赫德一人之手 上書反對清政府授予赫德總司南北洋海防大權,使英國控製中國海軍的企圖不能得逞。又撰《籌洋芻議》,主張發展工商業,奪外利以潤吾民盛讚歐洲君主立憲製無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為斟酌得中﹐主張變法維新。

 

  1881年,薛福成署理直隸宣化府,寫下了《酌議北洋海防水師章程》,提出對未來北洋海軍的構想。後來,李鴻章據之建立北洋海軍。次年,朝鮮大院君李昰應發動政變,薛福成向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獻計,出兵朝鮮拘捕亂黨魁首,迅速平定了朝鮮之亂,日本控製朝鮮的陰謀未得逞。1884年,當時正值中法戰爭,法艦屢犯東南沿海,並摧毀了馬尾福建水師。薛福成浙江寧紹台道任上,負責防守鎮海,法艦窺視多日未得逞,直至中法議和。

1889年,薛福成為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在任期內,與英國談判雲南、緬甸界務、商務,爭回滇邊部分領土和權益。並以國際公法為依據,使英國政府同意中國在其屬境內設立領事,中國政府因此得以在南洋、緬甸等英國屬地設立領事,保護當地華僑權益。基於洋務交涉的經驗,薛福成作《論中國在公法外之害》,指出泰西有萬國公法一書,所以齊大小強弱不齊之國,而使有可守之準繩。各國所以能息兵革者,此書不為無功------雖至弱小之國,亦得藉公法以自存。《論中國未能洞識洋情》,則批評總理衙門的官員“因應不能得訣,每遇一事,大抵禦之以多疑,示之以寡斷。二者適與洋俗相反,寖至格格不能相入。”對善用國際法以辦好外交,有早於同代人的看法。

他的出使日記記錄了他一些觀念的改變和歐洲議會政治的觀察。如:

昔郭筠仙侍郎,每歎羨西洋國政民風之美,至為清議之士所抵排,餘亦稍訝其言之過當。以詢之陳荔秋中丞、黎蓴齋(庶昌)觀察,皆謂其說不誣。此次來遊歐洲,由巴黎至倫敦,始信侍郎之說,當於議院、學堂、監獄、醫院、街道證之。

西洋各國議院員紳由民推選,大抵皆取器識明練、才辯鋒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實為第一要義,群謂之體麵人,……蓋視此為揚名成業之具,而非為養身肥家計也。

無錫薛福成故居,大門有光緒皇帝禦筆親賜的欽使第,是中國江南現存最大的官家園林,也叫薛家花園薛福成精通風水,欽使第是薛福成親繪建築草圖。其內有當時名人的對聯,翁同和: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曾國藩:句裏江山隨指顧,堂前水木湛清華。1894年,薛福成離任回國,到達上海病故,未能親見欽使第的完成。後人歎息說:欽差公使下西洋,歸來空留薛半城……”1

 

1861年,慈禧的貼身太監小安子安德海幹預政事,權傾一時。慈禧差安德海出宮辦事,路過山東。依大清慣例,太監不得外出都門,違例者斬。薛福成的四弟薛福保是山東巡撫丁寶禎的幕僚,依薛福成、薛福保之策,丁寶禎斬殺了安德海。十多年之後,薛福成才作文將內情公諸於世。

 

《庸庵筆記》是薛福成的見聞隨筆,內容說古道今,涉及晚清政治、社會、習俗的遺聞軼事。其中的《觀巴黎油畫記》、《貓捕雀》都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窗外有棗林,雛雀習飛其下。-------物與物相殘,人且惡之;乃有憑權位,張爪牙,殘民以自肥者,何也? 為兩岸三地的學子所誦讀。《書過善人事》的感言:故知存計較得失之心者,公與私兩失; 去計較得失之心者,公與私兩得。通是義也,雖任天下事可也。可為經營事業者的箴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