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的洪濤中,我找到普世皆準的書
/ 孟琪(91級生物係)
我成長於北京。父親是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母親也在電子工程領域工作。我生長在中科院的單位大院裏,接受無神論的教育。我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深受唯物主義的影響,當然也有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從小,父母、老師、鄰居都在說哪個孩子很聰明,哪個有出息,哪個科學家對科學界做出傑出貢獻等等。可以說,科技生產力的提升是大家的盼望,成為科學家是很讓人自豪的事情。
我從初中開始發奮讀書,從一所普通初中考入重點高中,又考入北京大學生物係,這算是讓父母驕傲的成績。大學畢業後,我順利出國去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讀研究生,在那裏與我大學同學結婚並生了第一個孩子。
01 隻看顧猶太人的上帝?
在美國中心地帶的那個小鎮,我接觸到基督教。剛剛到美國,我希望接觸美國社會,並多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就接受了國際學生《聖經》學習小組周末聚會的邀請。聚會提供免費的晚餐,大家一起唱歌查經,氣氛很溫馨。由於他們教會鼓勵各個家庭主動邀請國際學生逢年過節到家裏共進晚餐,因此我接觸到一個美國基督徒家庭。我很感恩這個美國家庭,他們對我無私地奉獻,讓我對美國中部的普通家庭很有好感。
通過這些活動,我第一次開始閱讀《聖經》。我的科學頭腦和教育背景,使得我對《聖經》尤其是舊約部分沒有什麽感動,更不認同。我不明白為什麽上帝隻選擇亞伯拉罕成為萬國之父,又把全人類毀滅掉,隻留下挪亞一家人。為什麽上帝要消滅整個城市來懲罰惡人。不是說上帝就是愛嗎?為什麽上帝不寬恕和教導那些人並拯救他們?在新約中,似乎耶穌所教導的是關於愛與寬恕的。那為什麽說舊約的耶和華和新約裏的耶穌是同一位三位一體的上帝?我讀後,覺得舊約是一本猶太人記錄自己文化和家譜的曆史書,我無法接受一個全能慈愛的上帝卻隻看顧猶太人,忘記中國人和其他民族。
另外,我認為《聖經》中描述的世界和人類起源的細節也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可以說和中國的神話故事屬於一類。我們可以把它們對比著讀,這些故事可以幫我們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傳承和思維方式,但這不是什麽真理和真相。
那時的我,完全不明白《聖經》和基督信仰,隻是我還是被基督徒對我的慷慨和愛心感動。我隻不過是一個和他們無親無故的留學生,他們卻這麽恩待我。然而我也懷疑他們幫助和款待我的動機,我猜他們或許是為了擴大他們的教會並獲得更多奉獻而努力拉人入教?或者他們是為了取悅“上帝”,為將來在天堂的日子多存款而傳教?
我參與教會活動的日子大概持續了兩年,之後忙於學習和家庭生活就沒有繼續。博士畢業後,我找到了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研究的工作,於是我和家人於2005年搬到灣區。
02 最黑暗的日子
一年之後,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作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那時我身心疲憊,也對自己的未來和生活的意義感到困惑。工作上的壓力以及我正在等待綠卡申請不能轉換工作的事實,讓我感到自己被困住了。我經曆了一生中最黑暗和絕望的日子,最終,我被診斷為憂鬱症,不得不請病假休息。
我記得當時曾與學校裏的輔導員交談過,請她推薦些關於生活的指導類書籍。我努力地試圖找到可以遵循的生活準則。
在伯克利這個社區生活和工作,我一下子感覺自己失去了方向,沒有了清晰可見的軌道,也沒有人指導,我感到很失落和迷惑。我拚命想為成功而努力,卻感覺所有的努力都是徒然。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也不知道該怎麽做才能讓生活回到正軌。
當我麵對完全沒有人帶領,甚至完全沒有劇本的人生的時候;當我必須自己思考並麵對自己到底要什麽的時侯;當我身心持續病態,需要靠他人才能活下去的時候,我感到無法接受,也無法給出那些問題的答案。我那從小到大樹立起來的信仰體係在這個現實中不堪一擊,不能再給我信心和勇氣。我嘲笑自己是一個書蟲,總是想找一本能處理生活狀況的教科書。我得出的結論是,永遠不會有這樣的書可以指導我生活,因為生活是如此紛繁複雜,與時俱變。
在我休病假的日子裏,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與當時在灣區工作的北大的老朋友們聯係上了。通過他們,我獲得了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工作的機會,離開了讓我痛苦的工作環境。在新的實驗室,我得到了非常好的支持和鼓勵,很快也恢複了健康。而且我丈夫的事業在灣區發展順利,我們的家庭在經濟上一下子上了台階,這給了我很多安慰。
但是,這時候的我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有一個大漏洞。雖然我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穩定的家庭,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並得到了美國的綠卡,但我依舊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困惑的人。
我內心有缺失感,我很想了解自己得憂鬱症的根源,以及找到如何預防它再次發生的解決辦法。於是,我開始閱讀各種書籍,如饑似渴地學習心理學、哲學、宗教等各方麵的知識。
03 新的世界觀
通過閱讀,我找到了一位對我的人生有深遠影響的老師,他是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他是1978年出版的暢銷書《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的作者。我通過閱讀這本書被他吸引,隨後讀了他其他的14本書。我被他的文字打動,從中收獲了知識、智慧和新的人生觀。我當時非常佩服派克醫生,一心要跟隨他。我覺得他相信什麽,我就會相信什麽。派克醫生是基督徒,受他影響,加上自己對人生實踐的體會和思考,我放棄了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和純粹的科學思維,我開始相信這個世界是有神的。
神就是愛和真理——那段日子,我對這種新的世界觀感到非常興奮,內心中被束縛和壓抑的我開始複蘇。我完全拋開了憂鬱的情緒,開始喜歡聽音樂,閱讀詩歌,並繼續讀書思考。我開始注意生活中的巧合,觀察感受自然,試圖與上帝聯結並更多了解上帝的屬性。我還開始嚐試幫助周圍的人“解放”他們被束縛的生活狀態。我也夢想自己職業的轉變,希望轉行學習心理學,幫助有心理疾病的人。
那幾年裏,我不讀《聖經》,不參加教會活動,與耶穌也沒有生命的關係。我從心理學、心靈成長、自我幫助領域的書籍中吸取營養。當時我對朋友說:“我知道上帝就像太陽係中的太陽,派克這樣的作家就好像是反射太陽光的月亮,但現在我寧願隻看月亮,我害怕直接麵對太陽。”那時的我覺得不需要《聖經》、教義、教會等等人為的東西,我可以直接與上帝聯係。我希望靠自己去追尋神。
又過了幾年之後,我發現自己的理想在現實麵前完全不堪一擊。我雖然在精神上得到了自由和解放,但是現實使我對生活充滿困惑和不滿,我繼續被事業發展的困境束縛,我也被夫妻關係、子女教育的挑戰壓得喘不過氣。
慢慢地,有一個內心的聲音提醒我去教會,讀《聖經》。從2012年開始,我自己讀《聖經》;2013年開始參加加州宣聖會(San Bruno Church of the Nazarene) 周六的查經班。每周上一次課,我慢慢地開始被吸引。我覺得這些基督徒是誠實的人,他們有愛心,有信心,有盼望。我逐漸地向耶穌基督靠近。
04 信心的跨越
那時我生活在很大的壓力中,不適應公司的新工作,家中有三個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各種事情讓我焦慮擔心,就像是《出埃及記》裏,埃及王經曆了一個又一個災難,最終放以色列人出埃及。我生命中經曆的“出埃及記”的高潮,發生在2013年7月20日。那天的查經班結束前,牧師提議我和查經小組的成員一起做決誌禱告,接受主耶穌成為基督徒。我自己事先完全沒有思想準備,試圖拒絕牧師的提議。但是神奇的是,我當時感到不好意思拒絕,在我猶豫的時候,周圍的弟兄姐妹們一個個發言鼓勵我。
我的內心在掙紮,不願意向神投降,覺得若是承認耶穌是我的主,我就失去自我了,未來不再能自己掌控,這是很讓我害怕和不安的狀態。但是另一方麵,我感到活得好累,生活中的事情,我真的沒法應對,衰老死亡的陰影讓我感到恐懼無助,我需要愛我、幫我的天父,我希望有平安和盼望。
那一刻,我決定做這個信心的跨越。於是和大家一起在牧師的帶領下做了決誌禱告,接受信靠了主耶穌。
我的眼淚嘩嘩地流,更多的感到自己心裏積累了好久的委屈得到了釋放。那天的查經班結束後,回到家裏,我自己都不能相信我真的成為基督徒了。我的內心在向神訴說:“神啊,你真的存在,真的愛我嗎?我願意相信你,請您帶領我,教導我,我希望經曆奇跡,希望感受你的愛。神啊,我靠自己的日子走到頭了,我累了,走不動了。自己太多的包袱,太多的矛盾在心裏麵,我沒有勇氣去麵對死亡,我希望有平安喜樂,我需要有盼望,我需要有安身立命的信仰,請您牽著我的手,我是您的孩子。”
就這樣,我開始了在耶穌基督裏新的生命。
當我完成了信心的跨越之後,再讀《聖經》,一下子就讀得懂了。那遮蓋著我心靈的一層隔閡被除去了。我在喜樂中閱讀和探索《聖經》,接觸各種解經和講道;也經曆奇跡,感受到聖靈的同在。我的生活充滿了驚奇和感恩,原來神真的存在!
我發現自己找到了我要找的指導生活的書,那本普世皆準的永恒正確的教科書,那本給出了生活最終答案的書,它就是《聖經》。聖經是一本很厚的書,裏麵內容紛繁複雜,卻老少皆宜,人人都能明白。它記錄了神的話,告訴我們神希望我們如何生活,渴望與我們建立怎樣的關係;它給我們平安、喜樂、信心、盼望和愛;它指向我們永生的未來。
我愛上了《聖經》,它給我智慧、力量和平安。我感恩神的救贖,因著耶穌,生活變得豐盛、美好。原來生活隻不過是一個訓練場,我們被塑造是為了去到那更美的家鄉,擁有那不再朽壞的、不再被罪玷汙的複活的生命。
- 提摩太後書 3:16 -
- End -
作者簡介:
孟琪,出生於北京。1991-1996年,北京大學生物係本科學士學位。現居美國加州灣區。2013年7月於美國決誌,同年11月在加州灣區宣聖會受洗。現在該教會服事,受神學裝備。最喜愛經文:“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裏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