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原國內科研單位對海外歸來的青年學者一直很重視。可以不誇張地說,求賢若渴,此次訪問也不例外。在座談中,現任研究所領導(曾經是同事)一再地希望筆者能夠搭橋牽線,介紹一些有意回國發展的優秀青年學者,回國參加一些重大課題研究。從研究所開出的招聘待遇也還算不錯。一般隻要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做過一年以上的博士後,並在SCI雜誌上發表過1-2篇文章,初聘會授予付研究員(相當大學副教授),同時會贈與住房一套和相應的工資福利待遇。由於交談中不經意提到,2009年招聘海歸博士塗序新未果,以及他後來去了浙江大學,之後不久在浙大跳樓自殺的事件時,氣氛馬上變地沉悶起來。在座的都為塗博士走上絕路而深感痛惜,認為他要是當年來中科院工作,或許不至如此。
座談中說到塗博士,使筆者想起中科院2008年夏秋交替之季赴美國的招賢之旅。那次是由中科院下屬中的一百多個研究所中的十一個所領導組團到北美招收年輕海歸。這其中包括筆者原單位的一位共過事的孔姓領導。記得當時,他看中並洽談了兩位有意回國發展的年輕博士,他們分別為來自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和加州的伯克利大學。而西北大學的那位就是塗序新博士, 當時他在做博士後,並且在SCI雜誌上發表了2篇文章,有意回國發展。孔姓領導表明,如塗博士願意來中科院,初聘既為付研究員並贈與住房一套。當時單位上留有二十七房留給海歸(現在仍然有十一套)。孔姓領導離美前與筆者相聚,殷切希望能幫助他與塗博士溝通,並向其介紹單位詳細情況,包括研究方向,職稱,住房,工資和福利待遇等。其目的顯然是試圖說服塗博士前往中科院工作。筆者其後也試著打過電話與塗博士聯係但未果。後來由於忙其它事務,此事也就也就淡忘了,沒有繼續跟蹤(follow up)。後得知塗博士於2009年1月與浙江大學聯係,並於6月去了浙江大學教書。塗序新博士是浙江金華人,選擇去杭州的浙大,離家近些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三個月後從網上得知他於9月17日淩晨,從浙大位於玉泉校區的綜合樓的11樓頂層跳樓自殺了。看到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震驚和悲痛。想到這位年僅32歲的海歸,美好生活還沒開始就隕落了,實在可惜!
據說,塗博士患憂鬱怔主要是由於競爭壓力大,當得知提副教授沒有希望的消息後,這竟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使他走上絕路。據說他的遺書中沒有太多抱怨,但筆者從曝光的一段中看出他對浙江大學的失望。試想,如果當年能及時與塗博士取得聯係並說服他到中科院工作就好了。許多負麵因素,諸如他未提副教授,租住房57平米和月工資僅約2000元等都不是問題。首先,他初聘即明確為副研,而如今理應已是正研究員。其次,享有贈與住房一套,再有工資每年也應有幾十萬。據座談中的研究所辦公室主任講,2014年付研究員以上科研人員的平均收入三十六萬元(RMB),其中包括基本工資和獎金。需要說明的是,自2009年起(同期招聘塗博士)相續招聘到的另外16名海歸目前均享受以上待遇。然而,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沒有這些“試想”或者“如果”。 想到這些心裏挺不是滋味的,雖然與塗博士素昧平生既不認識也未曾謀麵,但總是覺得沒能幫到他而感到有些內疚。
附簡介:塗序新博士1977年8月生於浙江金華,1995年9月-2001年6月高中保送就讀於清華大學,2000年6月獲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學士學位,2001年6月獲法學學士學位。2001年9月-2007年6月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獲得岩土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2007-2009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做博士後,2009年6月到浙江大學工作。同年9月17號去世。
圖一。塗序新博士和他的女兒(右)。塗序新博士(左)(from internet)
圖二。浙大位於玉泉校區的綜合樓 (from internet)。 9月17日淩晨2點,患憂鬱症塗序新博士從他居住此樓的11樓頂層躍下。當時他的妻子和3歲的孩子還在睡夢中。他於跳樓前6天還提交了申報副教授職稱的相關材料。
圖三。 塗序新在大學時期的老照片(from internet)。
博主既然有幸聯係國內科研機構,又如此精通家居裝修,大概也是和美國的千千萬萬科技精英一樣,八小時幹幹跟自己博士論文相關或者不相關的工作,很多時間屋裏屋外,教育裝修,種花釣魚,樂享人生。
再說句“題外話”,在這種情況下,塗博士就顯得尤其可惜。他畢竟在遇到困難時,不像大部分人一樣舍難從易,而是想盡辦法堅持自己的科學研究。我為塗博士在美國遇到逆境時的堅持默哀。
但是,有些話也想說明白,讓美國的海歸和中國的用人單位明白一個巨大的心理風險,人在自認為的退卻處境中心理非常脆弱。
本人在美國,周圍的人都有不少科技論文,像塗博士那樣的論文,論文本身很不容易,但是跟其他人相比真的不出眾。而且科學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尤其是市場化的步驟,不可能是勻速的。一個學科在取得重大突破以後,吸引很多人才,卻可以沉寂幾年甚至幾十年。即使有內行人認為的突破,在市場化上折戟沉沙的也是絕大多數。
所以,一個學術領域,如果在科研上美國領先,而在美國的市場化又潰敗,中國和新加坡加大力度投入,吸引很多原來在美國的人才海歸,對這些海歸不見得好。中國比美國更注重實效,而科學市場化的問題在美國解決不了,在中國更難。據說新加坡大力建設的BioPolis現在很不景氣,新加坡政府對生物研究人員也不再向以前那樣慷慨。中國的海歸如果不能把美國的科技用在能夠在中國取得經濟效益的方向上,就不能要求中國給予更大的回報。
塗博士非常可惜,他的家人還要更長時間地忍受痛苦。如果要找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在美國沒有取得他需要的成功,他認為中國“次一等”,就“屈尊”來到中國求發展。這種對美國的自卑,加上對中國的自大,在來到中國以後還沒有辦法快速滿足的時候,就出現了心理崩潰。
所以,中國的用人單位在招收海歸的時候,要多了解候選人的人生觀和海歸動機,不要害了海歸,也損害了自己單位的名譽。
他在做出自殺的決定的時候考慮到他的家人了麽?這種人是很不負責任的。
有句話講得好, 困難的不是去死,而是如何繼續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