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母親篇

青年時的母親
母親的家鄉---合肥,別稱“盧陽”,在[三國演義]中又稱“盧州”,自秦漢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這是一個有著二千年悠久曆史的小城,位於長江下遊和淮河之間,為“淮右襟喉,江南唇齒”。
那時候,穿城而過僅有十裏。春夏相交之際,登城遠眺,一片片麥苗青菜花黃,一隻隻蜂蝶迎風逐飛;黃昏時分,星星點點的農舍上空,炊煙冉冉升起,一幅寧靜的農家田園美景。
步出城南門外,建於宋朝的包公祠隱沒在古木參天的綠蔭中,圍繞四周的清清小河上荷花盛開,清香襲人;更有小橋,涼亭點綴其間,而枝頭鳥雀爭鳴。。。是人們夏日垂釣納涼的好去處,有詩歌曰:。。。紅荷花綠蒲草,青蝦水上漂,盧陽正氣,肥水風高。正是這情景的寫照,而高風亮節的包青天永遠是這一方鄉裏鄉親們的驕傲。
母親五歲那年,外公考上了官費留學,漂洋過海去了美國。
在家鄉宜人的山水中,日子如流水般打發著。。。然而三年的平靜生活突然被一封厚厚的海外來函打亂了,信中附有出國申請文件,並囑外婆即刻到家住上海的餘先生處聯係。因餘專程回國接太太赴美,如她們母女能與餘氏夫婦同行,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這從天而降的驚人喜事,對於一個足不出戶,舊式家庭的小腳女子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同小可的難事。十裏洋場的國際都市上海,已夠從沒有遠行經驗的外婆難為的了,更不用說出國,何況對於辦理出國手續的程序和所需時間均一無所知。惶恐不安中,外婆隻能是遵夫命攜幼女匆匆上路,先坐民船搖到蕪湖,然後換輪船一路顛簸到了上海。

外公和外婆晚年時
想往著與夫君相聚的歡愉,異國風土人情由好奇吸引到心馳神往;然而對故鄉平淡安逸生活的習慣與依念,對故人舊友的種種牽掛,直在心中象一團交織著的亂麻,亦如五味雜陳上下顛倒著。。。
那時極不便利的交通和不易流通的信息,現代人是無法想像的。焦急無奈地等待中二個月過去了,終於等來了赴京省親的餘先生口信:“舊曆年關已近,出國之事明年再議吧”,這位當年山西教育廳長大公子,說話竟如吹燈草灰般輕巧。原擬與人同行求個方便,未曾想到竟如此折騰;更沒有想到是,這一輕易的時間變更卻改變了母親的人生規跡,重重地改寫了母親的曆史。
次年四月,外婆再度赴上海時,母親不願象上回那樣耽誤她讀書時間,執意不願前往。一個九歲女孩天真的打算,萬萬沒有想到竟成了她後悔終生的,一次重大的人生選擇。
外婆唯有將她寄養在娘家,一個前清最末一科舉人的書香門庭內。
在青苔俏俏爬上的高牆大院中,和微風輕輕吹過的紫藤花架下;從晨光照進窗明幾鏡的廳堂,到晚霞落滿古色古香的廂房,琴棋書畫多少耳染目濡;鬆竹梅蘭自是風雅有致。
母親天資聰慧,滿臉書卷秀氣,當年是以第三名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女“探花”哩。可她並沒有像大家閨秀那般選擇去讀文學或曆史,或是去學她頗具天賦的美術,而是選擇了生命科學-----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