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一枝春帶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正文

曆史上真實的鴉片戰爭之二-----再次挨打

(2014-06-08 15:47:30) 下一個
    順便一提,現代人講割讓香港是喪權辱國,但其實道光當時用的詞叫暫行賞借,都被打成豬頭了,他還時刻不忘天朝上國的威儀,所以我認為講割讓是對前清先帝莫大的侮辱。而中國鴉片戰爭支出的戰費比英國人還高三倍,這裏麵有多少錢是正兒八經花在戰爭上的還真沒人能說得清。至於鴉片貿易問題,當時中方代表問英國為什麽你們本土不禁止栽種鴉片,為什麽要拿鴉片來毒害中國,英國代表璞鼎查回答:

    這(在英國禁種鴉片)是不合乎英國憲法的,這是做不到的。即使英國政府用專製的權力禁止鴉片的種植,對中國亦毫無益處。中國人不將吸煙的習慣徹底掃除,這隻能使鴉片的貿易從英國手中轉到別國手中去。事實上,鴉片問題應由你們自己負責,假使你們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質的,他們絕不會染此惡習;假如你們的官吏是廉潔守法的,鴉片便不會到你們國中來。所以在我們的領土以內,鴉片種植的前途,主要的責任是在中國,因為幾乎全印度所產的鴉片全銷於中國,假設中國人不能革除吸食鴉片的惡習,假設中國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鴉片,那麽中國人民也要設法得到鴉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將鴉片的入口,使之合法化,使富戶和官吏都可參加合作,這樣便可將走私的方便大加限製,下便人民,上裕國課,豈不甚好?

    其實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臣許乃濟就提出:現在的情況已經發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國人也會爭先恐後前去接貨的地步,既然禁也禁不住,還不如將鴉片合法化算了。不僅要合法化還要引進本土種植,這樣還可以阻止白銀外流。確實,等大清牌鴉片生產出來,再加上領先世界幾十年的鴉片吸食和煙槍製造技術(這是大清國最可引以為豪的高科技,一如今日的大牆工程),那GDP是嘩啦啦的漲啊。道光一聽當下便有點動心,但後來許乃濟又加了一句話:吸鴉片的都是社會渣滓,這些人吸死也不足為惜。這句話一下得罪了好多不該得罪的人,再加上馳禁本身就是違反各地官員利益的(不然他們怎麽收保護費啊),道光又被林則徐那幾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刺中要害,後來許乃濟便成了清朝道德墮落分子的總代表。

     璞鼎查又教育中方代表,英國強大的真正原因是自由的製度和商業,請中國也效仿。當時可不說西方的製度不適合中國,而是幹脆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麽,所以基本都是左耳進右耳出,而且中方代表比較為難,不敢跟道光提鴉片合法的事,於是提議:不如這樣,以後我們關照你們的鴉片貿易,有我們罩著,合不合法都無所謂啦。璞鼎查不想搞中國特色,說英國政府不願承擔走私的不義之名,中方代表一商量,最後說:鴉片就算合法,難保那些人不偷稅漏稅,如果英國政府能先代交500萬兩稅款,我們可以代為跟大皇帝商量商量。璞鼎查一聽愣住了,你們自己緝私不力,還要英國政府幫你收稅?開玩笑。璞鼎查發現這些人害怕跟道光提鴉片合法化的事,根本就說不通,幹脆不再提鴉片的問題,後來鴉片貿易就繼續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這無疑是給曆史教科書一記最響亮的耳光。當然,強行打開中國的門戶這個罪名倒是不假,不過我覺得這沒什麽值得悲傷的,因為閉關鎖國本就是件壞事,何況它也不是中國人民的民意,而是皇帝老爺一個人的旨意,皇帝自己悲傷就算了,老百姓跟著瞎起什麽哄?

    另外,鴉片戰爭在英國不屬於必修課範疇,所以雖然中國人很拿這個當回事,動不動就血淚控訴一番,但你要去問英國人,基本上都不知道鴉片戰爭是怎麽一回事。你要說第一次中英戰爭對方就更驚訝了,什麽,中國和英國還打過仗?……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其實完全沒有意識到英國人的軍隊到底有多厲害,很多未參戰者,包括皇帝老子,還覺得雙方實力其實相差無幾,隻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而已(因為我們一直在勝利,是最後不知怎麽搞突然一下就失敗了),對民間就更不能講朝廷慘虧了,因此,雖然英國人提出要平等,但在很多清廷官員和普通百姓眼裏,蠻夷依舊是蠻夷,這種態度便決定了之後還要有第二次鴉片戰爭。

     本來根據《南京條約》,洋人有權入五口定居,但由於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和廣州人打過架,後來廣州人便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入城鬥爭,阻止英國人入城。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表麵跟英國人說這事我們一定處理,背地裏其實暗中慫恿鄉勇,把這事兒一拖就拖了五年。這些英國人也是好耐心,當年義律才體驗了五個小時的中國特色的政府辦事效率就動武了,這些人居然能忍五年,但到了1847年,終於忍無可忍,揮軍攻陷虎門,準備武力入城。耆英是知道英國人的厲害的,一見對方動粗就怕了,急忙允諾英國人目前條件還不具備,兩年後一定讓你們入城。英國人哪知道耆英馬上就要調走了,中了對方的奸計,還真傻兮兮的等了兩年,結果到1849年,英國人滿心歡喜的來到廣州,迎接他們的是新任總督徐廣縉和巡撫葉名琛,帶著十萬鄉勇準備和英國人決一死戰呢。英國人這時候才發現中國人說話就跟放屁似的,但當時也沒準備打仗,於是掉臉就走了。洋人這一走,廣州舉城歡騰。重大勝利啊!徐葉二人都輕而易舉成了民族英雄,得道光封爵嘉獎。後來葉名琛想,這事兒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無妨,更總結出對付洋人的獨門秘訣,就是壓根別搭理,對方提什麽要求一律拒絕就行,這樣問題就解決了,還能得皇帝褒獎,升官發財,因此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當然洋人也不會那麽好欺負,其實心中積怨已深,一忍再忍,隻等一個借題發揮的機會。

    到1854年,英國援引《中美望廈條約》中關於十二年期滿雙方可協商修約的規定以及《中英虎門條約》中的最惠國待遇,也要求協商修改《中英南京條約》。其實英國的要求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首先最惠國待遇根本不包括修約這一項,其次《虎門條約》到1855年才到修約之期,而英國人卻說它是《南京條約》的粘附條約,所以時間要從《南京條約》算起。這種問題隻要大清援引幾條國際法就可以打得英國人啞口無言打道回府了,偏偏大清閉關鎖國又狂妄自大,舉國上下竟無人懂法,而英國人想利用的正是這種無知。美國發現中國人是真呆,馬上也興奮的說要修約,其實《望廈條約》要到1856年才能修約,但是美國人也說我有最惠國待遇,英國人能修我也要修。法國一看,我靠,還能這樣玩啊!於是也要修約(《黃埔條約》)。但其實都是扯淡。

    順便一提,美國人與法國人的約可不是打來的,而是借英國人的光出來的。當時中方代表耆英在簽《南京條約》時深刻體驗了英國人的厲害,將同為白人的法國人和美國人都視為同一級別的強悍國家,兩國隻需稍以武力恐嚇之,耆英就隻得老老實實的在條約上簽字了。當時美國人對清朝那套天朝上國的作風已經是非常了解了,知道對中國這樣無知自大的國家隻有用殘酷的事實教育對方,你稍微講點禮貌都會被當作是來朝貢的,所以美國代表顧盛收到的硬指令是假如中方不肯簽約,那麽一定要麵見皇帝,而且絕不下跪,不滿足這條要求,兵戎相見。而耆英怕的正是這個,讓一個美國人站著和皇帝說話,這還得了?對他來說要確保兩件事,第一不能跌皇帝的麵子,第二不能再打仗,至於條約什麽的愛簽多少都無所謂了,爽快的就把《望廈條約》給簽了。到後來法國人來中國時,帶了八條軍艦,此時耆英已有如驚弓之鳥,法國人還沒開口威脅呢,耆英就賣國了。反正一回生兩回熟的,也不是頭一回簽,破罐子破摔了。說實話隻要不是賠錢割地的條約,清朝都是很爽快的。

    當時法國人對中國也不是特別了解,還想拉攏中國人入夥呢,提出幾條要求:第一互派公使,大家就算結盟了;第二給中國進貢天文學家,算是示好;第三讓中國派人去法國深造,學習造船和水戰,對付誰呢?當然是對付英國人了,法國自稱是英國的老師,隻要中國肯跟著他們學,對付英國不成問題。耆英一聽法國要往北京派什麽公使,當下拒絕,至於天文造船水戰這些東西,我們很牛逼的,不需要你們來教。法國人一聽傻了,靠這是怎麽回事啊,天上砸餡餅都不要?於是麵露猙獰:給你三條路選,第一法國派公使進京見皇帝,第二法國給皇帝送一個天文學家,第三開放天主教,不然大家隻好開打了。我怎麽聽都覺得還是選前兩條比較好,但耆英一聽就蒙了,你這三條路都是要我的命啊!前兩條他甚至都不敢跟皇帝講。思前想後,見皇帝是肯定不行的,因為法國人不肯跪啊,那就隻有跟皇上商量下開放天主教的事了。後來耆英對道光連哄帶騙帶嚇,終於交涉成功,洋教冬眠多年,總算又在中國複蘇了。

     這邊英美法還自作聰明的發著青天白日大夢想欺負中國人不懂法,那邊葉名琛又是略書數字,除了嚴禁三國公使入城以外,對三國公使的各項要求隻有兩種回答:要麽拒絕,要麽幹脆不回答。當時英國人對這個葉名琛的作風是非常了解的,知道跟此人講理絕對講不通,而且當時廣州人民又忙著起義推翻清政府,想必葉名琛也沒空搭理他們,於是三國公使一路揮師北上,準備到上海一帶尋找別的官員傳達修約的請求。誰知這葉名琛可沒閑著,這頭拒絕了,那頭就匯報了鹹豐,寥寥數語,隻說英國人要修約,請皇上放心,此事為臣自能搞定,洋夷若來,叫他們來見我就行。當時滿朝上下其實連修約是什麽意思都搞不清楚,《望廈條約》裏關於修約的內容早被他們忘得差不多了(本來就也沒記住),可見喪權辱國這種說法是嚴重失實的,至少對清廷是如此。葉名琛因是民族英雄,又平叛有功,鹹豐對其充分信任,回複說你辦事我放心

    這下糟了。三國公使跑到上海,會見了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吉爾杭阿頭腦還算清醒,當時正剿著長毛,知道三國公使暫時不能惹,也知道葉名琛的德性,於是提議鹹豐趕緊派個欽差同葉名琛一起處理此事,其實是想防止葉名琛獨攬大權,剛愎自用,壞了大事。鹹豐一聽這話就不耐煩,把吉爾杭阿大罵一頓,吉爾杭阿沒辦法,隻好轉告三國公使:老大叫你們找葉名琛處理此事。三國公使剛從那裏過來,怎麽可能再回去呢,於是繼續北上,到了天津,離皇帝老子也越來越近了。這回隻出來兩個副科級幹部接待公使,一句話:修約我們管不了,老大請你們再去找葉名琛。這時三國公使終於體會到什麽叫踢皮球、打太極了,雖是憤懣,卻又無計可施,修約至此又不了了之。三國此時已達成共識:對付中國,不動點武力是不行的。

     但列強們此時都處於師出無名的狀態,因為這次修約僅僅是騙約,所以他們都在等一個名正言順的切入點。1856年,這回是真到《望廈條約》修約之期了,來的美國公使正是林則徐的洋醫生伯駕。伯駕聯絡英法公使一起去修約,但英國公使認為去了也白去,何況英國的修約性質本來就類似用棒棒糖誘拐無知兒童,真誘拐成功了反而落下話柄,所以雖然他們很想痛揍中國一頓,但不打算利用修約問題大作文章。法國公使稱沒有收到政府指令,暫不行動。這回美國單獨來修約,由於合乎法律,倒是理直氣壯,但美國始終繞不過葉名琛這道坎,而葉名琛仍是采用先前的兩條秘訣:踢皮球加拒絕。這還真是前所未聞的外交手段,不過伯駕倒是沒有調兵譴將跟大清大幹一場,他就像英國人當初放棄了入城一樣,放棄了修約。伯駕跟當年一樣敏銳,他知道中英上次因林則徐決裂,這次還得因葉名琛決裂,到時再坐收漁利也不遲。

     就在洋人們對大清的不滿逐漸積累到頂峰時,亞羅號事件發生了。中學曆史知識比較紮實的應該記得,我國教科書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歸結為亞羅號事件與馬神甫事件,對這兩件事語焉不詳且定性為英法入侵中國的借口。而香港的教科書歸納了四個原因,除了以上兩件事,另外兩件就是入城問題修約問題。事實上,列強們正是由於入城修約問題而積累了大量怨氣,而亞羅號事件僅僅是怨氣的爆發點而已,大陸的教科書卻不能如香港一般客觀,有意忽略或淡化了前兩件事,下三濫賴皮狗式的反入城鬥爭在教科書裏更成了什麽了不起的重大勝利和反帝鬥爭,和一百五十年前愚蠢清廷的想法別無二致。

    亞羅號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有爭議。亞羅號為在香港注冊的船隻,葉名琛當時認為船上有一名海盜,將一船十二名中國人全部緝拿,並且扯掉了船上的英國國旗(爭議點就在這裏,葉名琛堅稱中方沒有扯英國國旗,另外也有學者認為亞羅號的執照已過期,法律上不能再掛英國國旗,所以扯掉了也不算是對英國的侮辱,還有觀點認為船上並沒有所謂海盜)。這件事本來可大可小甚至可無,但當時的英國海軍上將包令和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對入城這口惡氣已經憋了快十年了,他們想要的就是小題大作,不僅要求中方立刻釋放船上的水手,還要向英方道歉。英方的要求其實相當無理,因為葉名琛緝拿的罪犯是中國人,按雙方條約,領事裁判權是不起作用的,而葉名琛非但沒有抓住對方的把柄據理力爭,反倒把人給放了(主要是太平天國運動勢如破竹,鹹豐下了命令,讓葉名琛盡量不要再開戰端,不然估計放人也是沒戲的),但是拒不道歉,總而言之,麵子最要緊,其它可商量。

    葉名琛還沒看出這回英國人就是來打架的,於是就為了這麽一句道歉,廣州又被英軍蹂躪了。真開打之後英國人倒也不提道歉這碼事了,一句話:讓我入城。這時葉名琛雖然兵敗如山倒,但他一聽,什麽呀,原來英國人隻是想入城啊!葉名琛過去的經驗使他深信一點:在入城問題上,英國人玩不出什麽花樣來,這次一定又是鬧一鬧就滾蛋了。這時他還認為英國人隻是來嚇唬他的,隻要挺一挺就好了,於是匯報鹹豐說打了大勝仗,還幹掉了英軍的總司令,鹹豐則批示說:幹得好,不過也別把英國人逼急了,等他們來悔罪時給個台階下就行了。當時曾有大臣秉明實情,結果鹹豐回複說這是英夷造言聳聽,令該大臣勿為所惑。此後葉名琛派人去香港收集英國的情報,不過他犯了個大錯:他自己對鹹豐撒謊,手下又怎麽可能對他說實話呢?搜集回來的情報不是英國被俄羅斯痛揍,就是英國被印度痛揍,要麽就是財政緊張、入不敷出、經濟危機、失業狂潮、工人罷工,總而言之一句話,英國日薄西山,即將完蛋。這下他更堅信英國人玩不出什麽花樣,幹脆連戰備都不做,還要士兵不要開炮還擊,夷人天黑就走。直至英軍破城,葉名琛正好出去燒香,沒給英國人逮到,英國人又兵力不足,暫時撤出廣州,葉名琛更相信對方是來唬人的。就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葉名琛出乎意料的鎮定,後世戲稱其為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將軍,一直到他被英國人抓走為止。

    對於本國軍艦在廣州的行動,英國議會認為是濫用武力,投票要求英軍撤軍,結果強硬派的首相巴麥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並在大選中大勝,不然英國要是真的撤軍了,葉名琛可又要成民族英雄了。後來由於此人一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對他的態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民族英雄一下又成了千古罪人,不可不說是諷刺。其實葉名琛六不倒也有原因,當時內戰打得正凶,軍餉都發不出來,人家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與其說葉名琛是真的相信英國開幾炮就走,還不如說他是無奈之下,大搞自我催眠呢。

     姑且把時間軸往前拉一年,回到馬神甫事件上。當時根據中外條約,洋人隻能在通商五口活動,其它地區依然處於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狀態,法國神父馬賴同誌卻闖入廣西傳教(教科書上說此人是無惡不作,廣西是依法處理,於史毫無根據,純屬胡扯),結果被就地正法。按雙方條約,發生此類事件,應先將人送至附近領館,再作處理,絕不可上刑,更不能殺頭了。法國這回是理直氣狀的要找中國討個說法,要求的僅僅是賠款和道歉,偏偏兩廣總督又是葉名琛,兩個字:拒絕,結果馬神甫事件又成了懸案。

    美國要求修約,英國要求入城,法國要求賠償道歉,全都卡在了葉名琛這個硬角頭上,統統成了懸案,所有的不滿在1856年完全爆發了。不過美國雖然很想揍中國一頓,但當時黑奴問題鬧得正凶,而且第一次鴉片戰爭又得了甜頭,你們上去打,我負責事後出來嚇人就行了,於是不肯發兵。法國其實也想再沾一次英國的光,但一個國民被殺又得不到說法,再不出兵就說不過去了,隻好跟著英國一起上。而俄羅斯對中國眼饞已久,此時也跳出來興風作浪,準備坐收漁利。於是乎,一支英法聯軍,承載著英美法俄這四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野望,向著廣州進發了。

    廣州瞬間破城,葉名琛被捉走。鹹豐收到奏折,頓時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麽我們一直勝利勝利再勝利,突然就破城了?於是批閱道:覽奏實深詫異!

    英國跟中國打交道,累積了不少經驗,其中一條就是:你就是搗翻中國的半壁江山,大皇帝也不會在乎的,必須直接搗他的家門。這時距第一次鴉片戰爭已近二十年,天朝諸臣早就忘了洋人打仗到底是什麽樣的了,結果等號稱最強的大沽炮台慘遭秒殺,鹹豐還在那裏莫名驚詫。怎麽辦,簽約唄,簽完約吃飯,這回清廷還覺著這四個是連體嬰兒,對沒參戰的美國和俄羅斯也是有求必應,結果美國又白撈一個條約,俄羅斯也狐假虎威,正式進入中國,法國和英國更是沒的說了。順便一提,這回主持工作的仍舊是耆英同誌,鹹豐覺得此人和洋人交情應該大大的好,說不定可以討點便宜,誰知廣州破城時,英國人便從衙門公文裏查清耆英當年在入城問題上那套假調解、空城計的把戲,對耆英百般奚落,耆英一氣之下返回北京,留下幾個既無外交經驗又無交割權限的菜鳥官員,在談判桌上基本是任人玩弄。後來鹹豐一氣之下,賜耆英自盡,理由擅自返京

   (佚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