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而言,從懂事,處事,而後行事,是成長階段必須的曆練,此過程也許暫短的也許是漫長,可能發生在少年,中年,以致暮年,因人而異。這就要看人的悟性, 悟性是指對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每個人的悟性是不一樣的,它由先天和後天因素共同影響,不過每個人的稟賦則是天生的,其可以使人在某方麵事半功倍,甚至成為才賦優異的神童。
上帝造人,相信其賦予了每個人一定的悟性,關鍵是什麽時候被發現或有多少被挖掘出來。應該說,人人各不相同,悟性的高低自不等量, 否則社會都是一樣的“超人”,缺乏多樣性與人之社會分工,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處於悟性鏈的高端,抓得住時機,行事處事到位, 於社會及生活圈中活的遊刃有餘,少了苦惱,多了幸福。可大多人往往是“庸人自擾”,總覺得像芸芸眾生般普通人的生活一般,並非如意。這裏問題就在於,人生不同的階段,對於悟性的啟迪開發,自有其道道:
少年悟性,渾然天成 -> 時機
中年悟性,寧靜致遠 -> 放空
暮年悟性,厚積薄發 -> 超越
年少的悟性自然天成,差不大的孩子表麵上看都差不哪去,隻所以有個別之出類拔萃, 也是被某個契機或事所點醒,二者合拍,悟性就被激發出來,否則擦肩而過,回歸“平庸” -:) 以咱個人的經曆來看, 確實如此。記得上初中時,“四人幫”剛倒台,學生基本還是不需用心學習,以玩耍為主,因為還沒說要終止上山下鄉,學好學壞不過如此,最好的出路是去當兵,可大多數人又沒有這門路, 混混噩噩,過著得樂且樂的自在生活。
快到初三時,有個與我家為鄰的“好”同學,上學放學總能碰上, 彼此慢慢就走的很近,哥們愛學習本與咱不太對路...... 有天聊兩人起來,他 還借了本許純坊的【幾何數學】 給我, 咱也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就喜歡上數學,時間長了,漸漸也帶動了對其它學科的學習。初三這年,咱的悟性被這同學點醒,人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就在之年, 北京恢複了重點高中,應屆生均有同等的機會投考,機不可失,可同班同學這才醒過麽了,想起了學習,由於缺的太多,不少挺聰明的孩子都失去了機會,而咱隻是抓住了時機,比別人早了一步,考上了重點高中。
人步入中年,有家有工作,雖不像“幹大事”的成功人士忙前忙後,可也過著普通人之生活,可就是如此“普通”也會有不同的煩惱, 來自家庭, 來自父母兒女,來自事業,來自健康......諸如此類的都會影響生活工作各個方麵,如何解扣?人到了這個年齡, 不能再靠年少時的“悟性”,而是要開啟人生的第二春, 進入禪之空靈,遁入無思之境界, 以無見有,以空見實,無為而治 的狀態, 人若能悟到如此“寧靜致遠”之道道,習以致用,淡化中年之“不快”,會超然許多。這也是為什麽,不少人此時尋求宗教之關懷,板依信仰,至少內心之超脫,讓生活得一份平安。
時至暮年,經曆了人生的林林叢叢,起起伏伏,或許過往的悟性 , 引領你的生活喜樂交加,或許不足的悟性,讓人不悲不喜,無論如何,到了這年紀已經積累了太多太多, 社會關係和家庭關係也是“錯中複雜”, 如果倚老賣老,處處插足,隻會越活越累。 但凡能悟出“厚積薄發”,超越過往,超於所有,淡入清閑,或是“壽比南山”......
人一生的各階段,都有可開啟的”悟性“,能否被點開,見仁見智,看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