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鄰居是一家韓國人,初初搬來時咱作為老地主,主動笑臉相迎,見麵打個招呼,可人家不冷不熱,全沒老外那種自來熟的禮節,時間一長咱也隨緣權當視而不見。挨著住,雖沒往來,但彼此發生點什麽,豎起耳朵,聲音飄然而至。韓國鄰居挺勤快,夏日院前院後挺忙活,兩口子交互難免摩擦,時不時就能聽到提高的嗓門,怪怪的聲調,雖聽不知其所以然,可急速的語氣,知道彼此不相讓.....當然人家吵過則過,隔日攜手再戰.....
這家挺有意思的鄰居,咱想到同為亞裔人之所有的共性,該靜時嗓門大,該發聲時靜音,話不投機立馬提高聲調開練。記得在國內剛畢業留校任教時,每周教研室例會,兩派人們暗流喘湧,為課時為職稱為這為那....都是儒雅書生,該掙則掙,該吵則吵,斯文掃地。初時真真不習慣,過往都是給咱上過課的和藹可親的老師,他們講堂上的風範言語留給咱美好印象,可一下就被這背後的現實擊得粉碎。 時間一長,隨著閱曆加深,慢慢明白老師也是人,中國之習性自然根深地固。
出國之後,初來乍到,看人家見麵打招呼,笑容可掬,好不習慣-:)後接觸到西方文化的方方麵麵,見識過不同的場麵,發現這裏人與人的交往相敬如賓,多多少少繼承了歐洲文明的紳士禮儀之影響。最為明顯的是不見老外大吵大鬧,即使彼此有所不合,有矛盾,但爭執點到為止,不觸底線。工作過幾家大小不一的公司,此種感受頗為深刻。其實老外員工也有辦公室政治,拉幫結派有之,會議上針鋒相對有之,但真沒見過扯嗓門開吵滴。倒是見過公司裏老中之間,為些雞毛蒜皮的責任問答,hold 不住,將開吵之“而惡習”發揚光大,令周邊老外側目。
現實中,外在社會或內在家庭,人與人交互難免有不和諧的時刻,各人修養及性情不同,對事對人情緒度把握不好,時不時會繃不住,吵架難免。都說小吵宜情,人適當釋放情緒,提高嗓門自然沒有問題,大吵可就傷身傷情。道理皆明,然東西方人實踐起來,可就天差地別。看著亞裔平時不溫不火行事謹慎,但我們重情,好的時候親如一家,不分你我,情深意長。一旦反目,少有心上一把刀(忍),反之忍無可忍,非要將理找回來,方式方法不見理性與借重法律,基本上是“誰嗓門大誰就在理”, 大吵特吵就成了解決的法寶。
過往聽到的宣傳都說西方人與人關係比較冷,父母兒女間親情淡薄。出來後慢慢接觸體驗後,感覺又對又不對,實際上老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保持的恰到好處,比如公司同仁少有哥們姐們之情,彼此除了午餐一起吃個便飯,私下很少家庭之間來來往往,因而出現工作問題,就事論事,大可不必非扯嗓門吵一架才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