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人要改變還是蠻難的,尤其性情性格,而生活習慣倒還有商量的餘地,這有先天後天之分。人成年以後,理性與情感的平衡及社會關係的製約,人的個性或許能有所製約,於特定的場合展現出不同的一麵,可一旦觸及底線,先天的秉性一展無餘。生活習慣與人出生及成長的周邊文化息息相關,易地或人狀態的變化,反而容易改變調整。
有個相處不錯的同事,聊天聊多了,生活枝枝節節也成了交談的話題。說起吃飯,哥們遵守著早吃多,中午吃好晚上少吃或不吃,神的是他早五點多起來,像咱做豐富的晚餐一樣做咱米飯炒菜,然後飽餐一頓。他強烈推薦這種吃法,當然不是要早起而是吃飽。道理對,可咱習慣了早上牛奶麵包,有個八成飽即可, 多年的生活習慣如此,所以一時半會也沒動心思。
但哥們的養生法,倒是讓咱想起早年父母去幹校,我們被送回老家與外婆一起在南方生活的歲月,那會早上就是把米飯對豬油加些醬油,沒什麽選擇,一吃就是三年。而現在的早餐吃法,倒是回北京之後養成的,所以生活的習慣,易地之後是可以調整的,之所以不願意變,還是懶與惰。咱有個有意思的生活小節,吃飯用筷子是國人之天性,不學就會-:) 多年來無論什麽場合亦是如此,出國後與老外聚會多,都以刀叉伺候,時間長了,近些年與老中的各種聚會,咱也是必用刀叉,搞得朋友說三到四-- “有點裝”。
生活習慣的改變有些是自然天成,如此自覺的行為也是自身潛的主動配合,否則無論多好的建議,都難以follow,如上麵同事推薦的健康吃法,咱也是一直當耳旁風......話是這麽說,當人出現某些變化,比如身體的不適或染上個病,衣食住行的習慣說改就改,比如沾上三高,糖自然少吃或不吃。極端一點, 大多人是靠右手行事,一旦其出了大毛病, 再難, 左手慢慢也可以改為生活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