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人到 50歲,在心理上和外在身形上多少都會些變化, 這也是博友們常常討論的議題。人到50歲, 60 歲, 70歲, ....到底差多少, 細算一下,年過半百, 人生也不過一萬八千多天,年至古稀,若按70歲計算,也不過兩萬五千多天,差別大嘛? 都是數字,這要看跟什麽來比。
我相信以此度量人生: 生命長度×生命密度 = 生命質量。就是說人在短短的一生中,以一種信念作為人生的追求,勇於挑戰極限, 讓其彰顯生命的精彩,並以最大的限度發揮智慧和投入熱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強化了生命的密度,遠比單純的生命長度有意義,因而說整個生命的度量和品質是這兩者的乘積,簡言之生命質量才是人生的精彩。否則隻是活著,“好死不如賴活”, 如下圖般終究是顧影自憐 , 這樣的態度,其實就是怕死,因為其已對活著的質量降到最低,這種心境與“死”差不了多少 -:)
這讓我想起英年早逝的姚貝娜, 相信從33歲的她我們看到了其生命的閃光點。在最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裏, 姚貝娜點燃了自己的生命,讓其極致地發揮。用她的話說 “我不怕死,老天爺很眷顧我,我這一輩子活得很精彩絢麗"。 這也許是今天眾人記惦念她與不解她的原因, 但這也恰恰是姚貝娜所見證的,生命的長短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密度。
可以相信, 如果姚貝娜手術後安心修養治療, 可能不是今天的結果,但未必會有如此讓她絢爛的人生。對於生命大家常常說, 它是無價的,我們隻要活著就好, 機會總是有的, 哪怕是庸庸碌碌, 這真應了“好死不如賴活”。芸芸眾生對人生的這種不同的感悟,實際上是對生命的一種態度, 當然我們不能強求每個人對生命有一樣的解讀。“取鷹之誌而淩雲“,相信姚貝娜對出現的結果可能早有預料,但她確用生命抓住了機遇,也許還有人說她走得不值得,但可以看出其生命的質量不差於活過50,60,70 歲的人。
話說回來,生命確實是有長度的,因人而異。想到這一點,就讓人很羨慕那些藝術家:他們總是更醉心於關注人,更樂於表現、展示、美化、創造那些富於個性魅力和共同命運的人生,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以自己僅有的一次生命, 不顧一切深投其中。像海明威,貝多芬……他們生命的密度因此而被加大,閃爍出生命的光澤,而被他們賦予靈魂的藝術則更接近於永恒。
》活一天就活好一天。
同意。
》50歲知天命,70歲可隨心所欲。
50歲可隨心所欲了 -:)
》當你有一天突然遭遇意外事故,就知道你自己原來也那麽脆弱!
是的, 人是很脆弱。 但之前活出來不一樣的自己,也許就有麵對“脆弱”的勇氣。
》生命的長短不是個人能控掌的---、 人都是活自己,活自己的質量.
看來你對生命確有反思, 是的,人不能控製生命的長短, 但能掌控自己的活法,這活法彈性可就大了, 當然按自己的度量, 自己的base, 都是100%。 都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難有單純的自我,那是顧影自憐.....
>>生命就是質量的生存。
那這和動物的生命有什麽區別 -:)
人的生命是上帝賜予的。過好安息日,守住聖安息----你的生命就是質量的生存。
---你就是得到那份祝福。
沒有被祝福的存在就是瞎掰。----一無所知,一無所獲。
人都是活自己,活自己的質量。
那個唱歌的是她自己願意活死,與別人無關。她的死與活與別人的哲理、生命、質量沒有
任何關聯。而,這一竊並不因為她會唱歌就生命有了質量。鮑勃與她,都不時一個檔次。
鮑勃活的好好的。那鮑勃應該是什麽質?
海明威可以自殺,那是他自己的事。
---他的那些變態的文學、文字,不是每一個有自己價值準則的人都認可的。
---所以,這就是鮑勃迪倫不要那個什麽諾獎,----就是不想與海明威為伍。
拚搏什麽的漂亮話誰都會說。當你有一天突然遭遇意外事故,就知道你自己原來也那麽脆弱!
每個人多是活自己價值,活自己認可的尊嚴、準則。
--與那些什麽名人無關。
生命的長短不是個人能控掌的---。
生命的質量更是無從談起。
----這個話題,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
---表麵和表裏差別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