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你的錢你才可以去掙

(2014-09-10 11:54:58) 下一個
前幾天和人短信聊天,無意中寫下幾句,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還是有意義的,值得與大家分享:

In my mind, like everyone else, there's a task that's been given to you.  You have a lifetime to finish it.  It's not easy, but once it's done, you are done.  Don't try to do something that's not appointed to you.  Don't try to outgrow yourself.  Life is a gift.  Leave some for your own to enjoy.  (我覺得,每一個人生來都必須去做一件事,一個任務,給你一輩子的時間去完成。這當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一旦你完成了,你的責任就到此為止了。不要試圖去完成指派給別人的任務。不要試圖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生命是一份厚禮。要留下一部分,給自己享用。)

經常的,特別是中國人,當初識時,聊了沒有三五句,對方便有意無意地問我掙多少錢,生活狀況怎樣的水平。弄得我非常反感。像這樣的問題,無非是兩種情況,要麽準備炫富,要麽想要攀富,否則別人收入多少你這麽感興趣幹嘛?等交流稍微深一點之後,就發現這些人真的太注重錢。仿佛一輩子的目的就是賺錢,越多越好,為了掙錢而生活,而奮鬥,沒有上限,沒有止境。有了車,要第二輛。有了第二輛,要第三輛,而且必須是高檔。有了房子,還要房子,而且要大的。有了大的,還要更大。然後當然要比老婆美不美,情婦多不多。接著自然是小孩怎樣生活優裕,上多少多少萬元的國際國學校,等等。一個台階走完,後麵總還有更高更難得一個台階等著,沒有停下的可能。

然而,這些人拚命積攢,搜斂了那麽多財物,卻根本不去想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德行來維持這些物。所謂“厚德載物”,德不厚,物既便拿到手也是載不動的。你隻有這點德,隻配拿到這點物,就不要去爭更多更好,小心翻船,不合算。還不如舒舒服服的倒在椅子上享受生活。記得以前看的一部電影“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裏麵一個酒店大堂跟班,莫名其妙得到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成為遠近聞名的首富。後來他把所有掙錢的產業都交公了,隻留下Grand Budapest這家老舊的根本不賺錢的酒店,因為就是在這個酒店裏,他和她的初戀渡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當時他身無分文,但非常開心。現在他很有錢,但伊人已經早早的逝去,世上所有的財富都買不回一寸與她在一起的光陰。便是真有下輩子,也不知道是否能尋得到她。

我想說的是,不要去克意追求錢這種身外之物。是你的你才可以去掙,不是你的不要強拿,因為你強拿過來,就說不定被換走更珍貴的東西。

mT@E;]  
附:南懷瑾說德

我國自唐、宋以後,以儒、釋(佛)、道三家的哲學,作為文化的主流。在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個人,跨了門檻站在那裏,一隻腳在門裏,一隻腳在門外,讓人去猜他將入或將出,而別人也永遠沒有辦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學問,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儒學是"官學",是"領導學",是"幕僚學",是培養領導與高參的專門教材。真正的儒士,熱衷於權勢,卻不是為了私欲,而是借助權勢實現利國、利民、利天下的理想。他們身入名利之中,心卻超然於名利之外,以最溫柔的方式,表達他們對人世、對世人的愛。

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柔有邦儒家曆來把品德修養作為進取手段,清華大學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校訓,秉承了儒家的進取之意。何謂"厚德載物"?有深厚的品德基礎,才能承載遠大的事業。什麽是"德"呢?有人簡單理解為做好人、做好事,雖未偏離主題,內容卻顯得太單薄,沒有發掘出"德"字的全部內涵。

曆代對"德"字的定義都不一樣,儒家以"禮、義、仁、智、信"為五種基本品德。但這一定義過於簡略,大而無當,不易操作。一個"仁"字,研究半輩子都難以領會。皋陶所講的"九德",簡明易行,似乎更科學而合理。它們與儒家"五德"並無衝突,但操作性更強。

那麽,需要多"厚"的德才能"載物"呢?這是不一定的,關鍵要看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高遠。好比蓋房子,兩層的房子,一般需要能夠承載五層重量的基礎。如果要蓋二十層的房子,普通的基礎就不行了,需用鋼筋水泥進行深灌。如果隻想搭一個小茅棚子,根本不用考慮基礎問題,搭在沙灘上也不會倒塌。當然一般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不會滿足於一個小茅棚子,所以需要具備品德基礎。按皋陶的說法,能具備三德,就可當"卿大夫",即中下層領導。能具備六德,就能當"諸侯",即高層領導。九德是天子之德,一般人就不用想了。

第一德是"寬而栗",即寬厚而莊重。一般來說,寬厚的人比較隨和,無可無不可,久之別人就會對他失去敬畏心。如果神態莊重,別人就不敢輕視。你隻要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優秀領導者,就能發現他們都具有寬厚而又莊重的特點,不怒而威,一看就像個大人物。隻有寬厚沒有莊重的管理者,下屬也許會喜歡他,卻不會敬重他。這樣就不容易確立權威。我們通常認為寬厚是一種美德,實際上,寬厚隻有跟莊重合起來才是一種美德。

第二德是"柔而立",即溫和而有主見。性情溫和的人,能夠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但是意見聽多了,就存在選擇的困難,左思右想,這也不行,那也不好。所以溫和的人如果沒有主見,就會優柔寡斷。兵法雲:"三軍之災,起於狐疑。"優柔寡斷的人肯定不適於帶兵打仗。同樣也不適於擔任其他行業的領導,否則會錯失所有機會。所以性情溫和本身並非美德,如果加上有主見,就變成一種美德了。

第三德是"願而恭",即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講原則的人,嚴格按製度辦事,不徇私情;嚴格遵循做人原則,不隨波逐流。這種人令人敬畏,但不一定招人喜歡。震懾力強而親和力不強,威力大而威信不高。人們"敬鬼神而遠之",於是難以聚眾。如果加上謙遜有禮,讓自己變得圓潤些,使別人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講原則是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著想,而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別人的敬畏就變成敬愛了。

第四德是"亂而敬",即聰明能幹而敬業。聰明能幹的人,接受新事物強,學習知識、技能時,往往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但容易流於表麵,舍不得下苦功夫鑽研。而且好高騖遠,總想幹大事,不願幹小事。如果加上敬業精神,對任何事都認真對待,精益求精,這樣的人才真正能幹成大事。

第五德是"擾而毅",即頭腦靈活而有毅力。頭腦靈活的人,善於變通,不鑽牛角尖。但太靈活了,可能活得站不住腳。稍遇挫折,就想改弦易轍;稍感困難,就想打退堂鼓。因為他總是在變化中,變來變去,還是庸人一個。如果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改變行進方式而不是改變目標,改變處理辦法而不是放棄問題,那麽無事不可成就。

第六德是"直而溫",即正直而又友善。正直的人,是非觀念強,嫉惡如仇,看見不合理的事就想幹預。這樣很容易傷害別人。如果加上友善的態度,在論辯是非、區分曲直時注意方式方法,小心嗬護對方的自尊心,就能讓別人口服心服。

第七德是"簡而廉",即坦率而又有節製。坦率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把問題擺到桌麵上談。如果沒有節製,把隱私、秘密都抖露出來,或者隨意說傷害別人的話,後果會很嚴重。坦率加上節製,該談的直言不諱,不該談的一言不發,這是一種德行。至於什麽該談,什麽不該談,這是另一個問題,那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

據有關人士調查,絕大多數商界頂尖人士都具備說話坦率、言無不義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簡而廉"。如果信奉"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之類的論調,說話吞吞吐吐,總想有所隱瞞,在毫無必要撒謊的事情上習慣性地撒謊。這種人通常隻是小人物。

第八德是"剛而塞",即剛強而務實。性格剛強的人,言必行,行必果,一旦作出決定,就堅決執行。但有時也可能為了麵子,固執己見,明知說錯了,也不肯認錯,仍然爭執不休;明知做錯了,也不肯改變,一條道跑到黑。如果加上務實精神,隻堅持對事情有好處的做法,隻堅持於人於己有好處的觀點,就是一種傑出的品格。

第九德是"強而義",即勇敢而又符合道義。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如果不論善惡,率性而為,隻是一種惡習。如果凡事依循道義,就是一種美德。

以上九德,都是"陰陽合德",都有兩麵性,離了哪麵都不行。但是,一個人很難九德俱全。如果某些方麵"陰陽"背離,還是有相對比較可取的一麵,通常來說,寬厚不如莊重,溫和不如有主見,講原則不如謙遜有禮,聰明能幹不如敬業,善於變通不如有毅力,正直不如友善,直率不如有節製,剛強不如務實,勇敢不如符合道義。

/w RF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ced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好文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