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無愧trust

虛擬的世界,say真實的我,not say much.just keep it a record for myself
正文

我讀十誡 006

(2016-03-26 19:21:46) 下一個

第六條誡命:不可殺人

砰!砰!砰!突然之間出現三、四支槍……男孩們跳進河裏——其中兩個人受傷——當他們遊向水流,沿著河岸的人射殺他們,然後唱著:“殺死他們,殺死他們!”真是令我作嘔……我真希望那晚我並沒有在岸上看到這樣的事。(注1)

這是哈克芬恩(Huck Finn)描述因為家庭的宿怨,兩個十幾歲男孩遭到殺害的一段話。故事的情節是虛構的,但是當馬克吐溫在1884年寫這篇小說時,那時世仇恩怨的確常在美國南方的州發生,特別是靠近阿帕拉契(Appalachia)的地方,那裏敵對的部族總是不斷爭戰,直到二十世紀為止。(注2)

在 馬克吐溫的小說中,有一個人物是這麽解釋的:“有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起衝突並殺死他,這被殺者的其它兄弟們殺死殺他的人;之後,兩方的其它兄弟彼此互殺; 後來連遠親都加入互殺的行列。逐漸的,每一個人都被殺死,就再也沒有宿怨了。但是那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花了非常久的時間。”(注3)

最有名的血腥決鬥是哈特菲爾德(Hatfields)和麥科伊(McCoys)兩個家族之間的戰爭,這兩個家族分別居住在肯塔基州和西維吉尼亞州的交界處。宿怨的起源是很模糊的,根據一些資料,問題的來源起因是在1878年對兩隻尖背野豬的所有權之爭端。在那殘暴的時刻,數個由50多人組成的武裝團體展開搜捕行動,跨越交界線突擊對方。最後一場屠殺發生在1890年代中期,結果兩個家族的人死傷慘重。

你知道為什麽我喜歡用這個描述當作第六條誡命的開場白嗎?因為它跟我所做過的事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根本從來沒有想過要這麽做。我一點也不覺得有罪惡感。事實上,活到現在,甚至沒有任何一次爬越過樹林去找人尋仇。

嗯……好的,也許的確有一些像那樣的事浮現在我心頭。當我前幾天去沃爾瑪(Wa—Mart)大賣場的時候,我從來沒見過停車場停了這麽多車。我前後來來回回找了好久,終於在某一排的最後,發現一個位子,然後往前開去。但是……你知道發生什麽事?當我開到那裏時,突然出現一個家夥占據了這個停車位!

哈!我告訴你……有幾秒鍾的時間,我想象我是人猿泰山,然後跳過去把他宰了。當然,我並沒有這麽做。所以那次就不能算了,不是嗎?

藏在內心的老虎

我們家裏有一隻小貓,比任何東西都來得可愛和友善。當你坐下的時候,祂就會靠過來用祂的胡須在你身上磨蹭,向你撒嬌,然後揚起祂那小小的“馬達屁股”不斷地搖擺。如果你有一隻這麽可愛的小寵物,你就會知道那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貓和老虎之間的差異是什麽?你知道真正的答案嗎?那就是尺寸大小。

不要開玩笑了。你的貓或是我的貓,那可愛迷人的小東西,很聰明,也有如老虎般的直覺,如同冷血動物的直覺。如果我們的尺寸比較小,它的尺寸比較大,它也會為了同一個原因對我們感到有興趣,那時它看待我們就如同它看待後麵長廊上的麻雀。

當耶穌提到第六條誡命時,祂說:“你的大小一點也不重要。如果你認為你是一隻老虎,你就是老虎。”

以下是祂真實的文字敘述:

“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隻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太5:21-22)

這是什麽意思呢?是指當別人激怒你,如果你沒辦法掌管控製好你的感覺和行為,你和哈特菲爾德、麥科伊兩個家族之間的差異,隻是尺寸的大小。因為如果你跟他們處在同一個時空中,你的做法會跟他們一樣。

完美的解決方案

當然,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解決人類問題的完美方案是:假如其它人對我們很好,我們也會對他們很好。但是耶穌說:“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太5:47)真正的問題在於:你可以善待曾經傷害你的人嗎?你可以愛這些冤枉你的人嗎?

這並非易事。事實上,有些人認為耶穌對第六條誡命的教導,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人並不能全然順服,隻有那些獨自住在山上的聖者可以做到。我曾經聽過有關這個觀點的討論,大部分的人說,耶穌在這個議題的教導,沒有辦法真正應用在我們生存的真實世界。

唯一的方式

我完全不同意上述的說法。至少有三個重要的理由,可以說明耶穌的智慧不是空洞的幻想——它是唯一可行又合理的生活方式。

  1. 它是破除暴力連環效應的唯一方式

耶穌的計劃是最好的,因為它是終結骨牌效應,和永無止盡報複行為的唯一選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災難形成的方式,因為暴力沒有辦法用更多的暴力來消除。(注4)那可是花了哈特菲爾德、麥科伊兩個家族20年的時間才了解的道理。同樣地,對於以色列人和巴基斯坦人之間,則花了更久的時間。

我 們驚歎為什麽那些人要花這麽久的時間去了解!這個原則不單隻適用於家族宿怨和自殺隊伍,同時也適用於“微小的爭端”上——言語的挖苦和猛烈抨擊,這些都常 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人必須去做一個明確的決定,以破除這樣的惡性循環,消除他們的驕傲,並且寬容過錯。耶穌告訴祂的跟隨者必須成為那樣的人。(注5)

我的一個朋友是婚姻諮商師,提到一些致命性的爭端,起因於極微小的事:

“要不是你這麽搗亂,你就可以幫我找到鑰匙。”

 “別告訴我你又弄丟了!”

就是這樣,他們就沒完沒了!沒有人願意打破這樣的連鎖反應,所以情況不斷加劇地失去控製。使徒雅各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曾仔細想過這樣的問題,於是他寫下:“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雅3:5)

“被動攻擊”的行為,例如冷戰、背叛,或是板起臉孔,都和尖叫一樣會弄巧成拙。不論是什麽形式,不友善或是卑鄙的行為,隻會造成更多類似的結果。

2、獲得控製的唯一方式

第二部分,當我們用憤怒、敵意和報複的欲望來回應醜惡時,我們是把自我控製權交給別人。我們等於讓他們成為操控我們的按鈕,並因此決定我們的感受、態度和反應。耶穌要從殘暴專橫的行為中釋放我們,並把自主權和一顆平安的心靈還給我們。

直到我們堅決這麽做之前,我們隻能算是“反應”不能算是“行動”。(相對於“積極主動的行為”)反應隻是我們無力地置身在那些對我們殘忍又自私的人之控製下。耶穌的方法是使我們對其它人說:“你沒辦法逼迫我去憎恨。我拒絕讓你苦毒我的生命。我不願意讓我的生活被憤怒所吞噬。”

在大部分的例子中,反應行為是權力戰爭中的一種武器,這樣的權力之爭通常是想要控製其它人。我常藉由醜化你、回避你、保留愛,以便處罰你,因為你做了我不喜歡的事,我要迫使你按照我要的方式做事。

基 督徒積極的行為和他們所實行的界線設定,跟仇恨及報複一點關係都沒有,更逞論支配了。他們並不是要控製其它人,而是建立自我控製的能力。他們不是要宣告獨 立,而是要自主。獨立的意思是脫離群眾,而這種獨立的行為,可能就是一種反應行為的模式。自主則是認同互相依賴的價值。它並沒有拒絕我們可以彼此幫助及彼 此服事的關係,但是它要求尊重上帝所給我們的權力,去掌管我們自己的生活。

基督徒關係中的積極表現,指的不隻是停止仇恨,它還要求我們要以愛取代恨。耶穌說:

“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詛咒你們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路6:27-28)(注6)

當使徒保羅開始講述這個主題時,他立刻將它化為實際的行動: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將炭火堆在他的頭上。”(羅12:20)

去愛我們的仇敵和對不友善的的人行好事,就是積極行為中最好及最高貴的表現。這讓我們立於有力量的地位,因為它意指我們拒絕跟他們玩遊戲,降低自己到他們的層次。我們控製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被其它人所控製。

3.負責任行為的唯一方式

我們必須不讓仇敵決定我們的態度和行為,耶穌再次提醒我們應負的責任。如果我們對憤怒的人生氣,醜化不和善的人,那是我們自己決定這麽做的,因為選擇的力量在我們手上。

我們喜歡藉由責難別人,來為自己的反應行為辯護。因為如果我們將過錯轉移出去,會讓我們自己好受些。“我這麽做是因為隔壁房間的那個家夥”,“我容易沮喪是因為我像我的祖母(這就是為什麽我有這樣的壞脾氣)”,或是其它的例子。

我認識的一個人身陷家族的紛爭中,且毀了許多人的性命。以前我曾佩服他是一個基督徒的領袖,我不懂他現在怎麽會被絆倒。當我問他時,他說:“你必須知道他們對我們所做的。”自從亞當怪夏娃之後(創3:12),人們已經獲得這個答案了。

我們不能選擇父母親或是他們如何養育我們。在大多數的情況中,我們也不能選擇我們的夥伴。生活的環境讓我們聚在一起,我們與他們緊扣在一起。藉由我們對自己行為負責任,耶穌要我們有責任感,停止將矛頭指向別人來為自己的壞行為辯護。

使一切不再一樣的字

金科玉律中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字,那就是“因此”,它是讓一切都不再一樣的字。為什麽呢?因為它使我們與那點亮金科玉律的力量泉源連結在一起,並且使這個金科玉律真實可行。

當然,你會記得金科玉律是這樣說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了7:12)

金科玉律告訴我們應該要做的事,但是在金科玉律之前的那幾行字告訴我們原因:“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7:11)因此,“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了7:12)

我們為什麽要對其它人好呢?因為上帝先對我們好。為什麽我們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呢?因為上帝已經先愛我們了(羅5:5)。使徒說:“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3:13)我們真的能夠真誠地饒恕那些傷害我們、背叛我們、欺騙我們的人嗎?是可以的,因為我們已常被上帝饒恕了。我們怎麽可以拒絕去饒恕別人呢?(注7)

基 督徒有時候會用這個詞組“因信稱義”,這就是這裏所談論的。這複雜深遠的術語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上帝藉由耶穌基督,為我們打開饒恕的大門,所以雖然我們不 配,但我們可以被上帝饒恕。藉由這樣的禮物,上帝也傾注其它恩惠在我們身上。當我們終於了解並接受這樣的事實時,喜樂就會滿溢在我們心中,而我們會有“出 人意外的平安”(腓4:7)。

這並不單是一個理論或隻是一個很好的想法,我們所檢視的是完全可行的,這使我們可以真正饒恕傷害我們的人,對他們好而沒有任何自私的動機,單純去愛他們而沒有任何隱藏的計劃。

二十一世紀有一本暢銷書是:卡耐基所寫的《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注8)。 這是一本依據自私與操控原則為基礎的人類關係手冊,它傳達的訊息是:要對別人好、恭維他們、讓他們覺得舒服,因為你這麽做了,他們就會給你想要的,並幫助 你在人生中獲得成功。這樣的方式教我們能期望最好的是:部分地隱藏或偽裝我們天然的自私行為,在表麵裝飾一層應有的禮儀。

直到有人真正傷害我們,那時這些心理學的策略就都失效了,充其量我們很快會變回那隻老虎。

當 我們非常了解我們所得到的饒恕時,真正的饒恕才有可能。當我們看自己是一個被饒恕的罪人,心中對傷害我們的人所存有的傲慢自大將會消失。然後我們開始認知 到這些傷害我們的人,乃是生命中的過客,他們是如同我們一樣的個體,在邪惡的勢力中掙紮。隻有那時,憐憫才會取代憎恨,才會有真正的饒恕。這就是最好的方 法。愛是來自上帝的禮物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

真愛是神聖的禮物,這禮物唯獨從上帝而來。

注1:Samuel Clemens,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New York:Harper&Row.1884).P.153.

注2:World Book Encyclopedia(2001),v0l.7,p81.

注3:Clemens,p.144.

注4:"以眼還眼隻是使整個世界變得更盲目.——甘地(Gandhi)

注5:“隻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9)“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唳,觸動怒氣。” (箴15:1)

注6:同馬太福音5:38-44

注7:“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以弗所書4:32)饒恕意味不再憎恨,不再有憤怒和想報複的欲望;那並不意味我們必須繼續和其它人有更親密的關係,假如這樣行會讓我們陷入危險的話。

注8:卡耐基著《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People) ,有些中譯本的譯名是《怎麽贏取朋友和影響人》(New York:Simon adn Schuster,193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