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吃魚和寫魚

釣魚是世界上開展最多的運動之一,是小孩子,青中老年人的摯愛。
正文

瓊瑤小說的妙理

(2015-12-21 10:06:57) 下一個

講完了大作家李銳,我正進行著思想鬥爭,為下一步解評那一位華人現代小說家絞盡腦汁左右為難的時候,西草地網友老錢的一席話提醒了我。他建議是不是聊一聊台灣當今言情小說大作家瓊瑤。是啊!提起華人名作家你就是再繞,也繞不過瓊瑤;就是再瞞天過海欺上瞞下,也避不開瓊瑤。不過,我第一次知道瓊瑤這個名字不是通過她的小說,也不是看了以她的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或電視劇,而是聽了一首歌,一首令人懷念到如今的天籟之歌。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一想起它我整個人竟然感動地全身汗毛豎起,腰圍粗壯了一圈,精神頭的火苗子一冒三丈,心裏的愛仿佛多的能淹沒喜馬拉雅山。清清楚楚記得在1978年夏夜的一輛東去的列車上,正逢靑澀年華的我們第一次享受到了大學暑假第一天的激動和幸福。伴隨著由遠到近的火車鳴叫聲和車廂輪子碾 壓鐵軌發出的轟隆隆有節奏的音響,車廂裏的我們簡直像溫暖春日裏從山上歡跳而下的咕咕溪流,又似春暖花開後水窪裏嘻皮笑臉你說我笑嘰嘰喳喳的水鳥,更像撒了歡的小馬駒,在媽媽愛的目光裏飛馳在綠色的原野上。

在西去的列車上,在淺黃的車燈裏,為打到四人幫後第一批通過考試上大學而自豪的我們,歡啊!跳啊!鬧啊!不知有多少知心的話兒要講,不知有多少貼心的歌兒要唱。讓人們真正體會到了什麽是帶夢的青春,什麽是火紅的青春,什麽是青春像鳥兒般地飛翔。

在淡淡的車燈下,在車窗外明月繁星的笑語聲中,在愉快和幸福把我們緊緊抱住的時刻,一首優美的旋律,一曲天外之音輕輕地揉進了我們的耳朵,又跳著舞步旋轉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上——“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當時熙熙攘攘的人們突然都噤了聲,一個個側耳聆聽。“誰唱的這麽好聽的歌曲?是誰?”我們一個個摒住了呼吸,把癡迷的眼睛甩到了美妙歌曲傳來的地方。隻見同學小孫從書包裏掏出了像一塊黑磚一樣的塑料匣子,用手指頭點了點它,笑吟吟地說:“不是我唱的,是它唱的。”我一個箭步跳過去,拿起了那個匣子。原來是一台錄放機。一個月前小孫那位當局長的爸爸托人帶給他的。錄放機裏正放著以後才知道是台灣赫赫有名的流行歌手鄧麗君的歌《在水一方》。

在那個改革開放的初始年代,我們所能聽到的歌曲都是雄渾激越的革命歌曲。比如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唱的《北京頌歌》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男高音歌唱家蔣大為唱的《啊!塔克拉瑪幹》,男中音歌唱家劉秉義唱的《回延安》等。根本聽不到為愛而唱,表達生活的流行歌曲。沒想到火車上的一曲《在水一方》如此的美,如此的妙,仿佛是從另外一個世界傳來的歌聲。它柔軟如水,細膩似綢,歌詞和曲調是那麽的淒清委婉深入人心,是那麽的動人情感,是一首讓人聽了一遍就愛到骨頭裏去的歌。

那次放假回家我似乎對鄧麗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著了迷,逢人就打聽鄧麗君,不分場合劈頭就問歌曲《在水一方》的出處。沒多久,這才真正地知道了鄧麗 君的底細,才知道《在水一方》真正的歌詞作者瓊瑤。又通過讀瓊瑤長篇小說《在水一方》不但認識了書中的主人翁杜小雙和盧友文,也認識了這位1938年出生,比著名散文小說家三毛大5歲的美女作家瓊瑤。

這位出身於書香門第,與著名詩人,散文小說家徐誌摩和當今香港著名古典武打小說家金庸有親戚關係,隻有高中文憑的小女人可不簡單,她9歲就寫出了短篇小說 《可憐的小青》,25歲時她根據自己的經曆寫出了她的第一部言情小說《窗外》,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到今天為止發表的小說從文字上講超過了兩千多萬字,就連號稱寫出一千四百萬字文學作品的大陸名作家王蒙見了瓊瑤也矮上三分。瓊瑤不但寫了多達50多部中長篇小說,而且根據她的作品改編的電影有50部之多,改編成的電視劇也衝出了三十這個數字。

由於瓊瑤作品的取材主要著重於她的感情生活上的經曆和感受,又主要從女性角度出發加上自己的想像,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表現出題材狹隘,風格單一,缺乏生活更深層的與現實更接近的東西,難免不被其他名作家說三道四,席前挑眼酒後排腔的。比如李敖等人在評論瓊瑤小說的時候指出,在瓊瑤的愛情王國裏,女性自 我的活力源頭是愛情,沒有愛情,女性的自我就會凋零單薄。這種脫離現實的愛情至上主義不可避免的顯得被動和消極,並暴露出人物的淺薄和蒼白。由於瓊瑤的許多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美化婚外戀,同情小三的傾象,許多學生家長視瓊瑤的小說為“毒草”和“公害”;有人甚至罵瓊瑤為“文化”騙子。

小說畢竟是小說,尤其是言情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娛樂形式,是讓讀者看了後動情的,像打牌下棋那樣讓人悲讓人笑的,是滿足讀者心理上消費的, 讓生活豐富多彩的。再說了,瓊瑤在寫愛情上是矜持的,不像許多寫愛情的小說那樣的露骨和粗野。從這個角度上講,我認為瓊瑤仍然是偉大的言情小說家,是“理想愛情的教母”, 我也同意許多讀者給予瓊瑤的美稱——東方的莎士比亞。你們想啊,至今為止,在華人的文學史中,有那一位作家的小說能像瓊瑤的小說那樣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又有那一位作家能像瓊瑤那樣創造了文學史上一個又一個的神話哪?

至今為止我仔細讀過瓊瑤的處女作長篇小說《窗外》,《一簾幽夢》,《在水一方》和《還珠格格》的第一部。根據我對瓊瑤作品淺薄的認識和了解隻能給予淺薄的評論。

就我讀過的瓊瑤小說來講,開頭都是平平淡淡的敘述,筆鋒的特點,語感上,甚至用詞上讓人感到和大作家三毛的作品非常相似。在描述故事期間總是花了大力氣把書中人物的情感與個人動作肢體語言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在經過一定長度的平淡鋪墊後往往出人意料地把故事情節向戲劇化發展,宛如平地拔起的陡峭的高山,讓人吃驚,心兒抽搐,仿佛心髒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抓著,一會兒輕輕揉著,癢癢的讓人感覺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喜悅,一會兒被緊緊地鉗住,心疼的恰似孟薑女哭長城。最給人驚歎的是瓊瑤的文化底蘊和她的語言文字表達的形式和能力。在她的不同的小說中語句的韻律雖然相似,但在關鍵詞句的應用上很少有重複,並且經常出現古詞古詩和外國名著的引句,在故事細節描述上總是柔中有鋼耐人尋味。這一切充分說明了瓊瑤在文學上的博覽群書和她對大作品的駕馭能力。雖然瓊瑤作品中缺少幽默感,單單憑語言詞句的華美和故事情節安排上的奇特就足於吊人胃口引人入勝了。

文章寫到這裏讓我想起了陸文夫寫的關於文學創作的散文《無形的歌》。在該文裏,陸老先生把一般的寫作和好的寫作分別比作為了唱歌而唱的歌和由於多年來心頭沉澱的太多,心裏脹的不得不唱的歌。就我讀過的4部瓊瑤的長篇小說中,她的處女作《窗外》和《在水一方》應該是屬於心頭裏積壓太久不得不發泄而唱的歌,令人讀了沉思。雖然《一簾幽夢》和《還珠格格》寫的也非常成功,也博人喜愛,我讀完後總感覺到至少有某寫章節落滿了為了唱歌而唱歌的疤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漁魂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zl9876' 的評論 : 說得對極了。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我知道,80年代,學校裏教書的老師,40多歲的人了,照看瓊瑤小說犯迷呢,
不過瓊瑤的小說看多了,你一定會張冠李戴搞混的。。。
漁魂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antno3' 的評論 : 比86年要早。
wantno3 回複 悄悄話 86年上大學的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