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朱子(熹)的序文談中庸的偉大處

(2017-06-09 11:36:23) 下一個

 

中庸一書,自從戰國時期,孔子的嫡孫子思與兩人的弟子所作的。但是在漢唐時期的中國勢力強大的時候,大家並沒有付於青睬。一直到唐朝末期的李翺提出此書的偉大處,才引起北宋理學先驅的愛憐,可以說是冷凍了一千多年。到了南宋時朱子(熹)更把中庸與論語、孟子、大學三書放在一起,統稱為四書。到了明朝,將四書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後,才引起國人的注目。

 

而且,南宋的朱熹(生於西元1130、卒於1200)是北宋的程頣(字伊川,生於10331107)的徒孫,顯然程伊川並沒有親自教導過朱熹,但是、理學的注重尊師重道,所以朱熹在他的中庸注解一書之序中,一開頭就說:子程子曰,就是強調他的謹守尊重師祖的原則。除此之外,他又認同了漢朝的司馬遷在史記上所說的子思作中庸,以此再強調中庸一書是儒家的作品,並非儒道兩家的共同作品。在此之後,朱熹又用簡單的三句話介紹了中庸全書的結構,他僅僅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他所強調的是:其實此書所著重的隻是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真實不妄的一個字而已。

 

又因為中庸此書在成書之後,但是在漢唐時期的中國,是國力強盛的時期,不必考慮要以德去平天下。一直到唐朝末期,由李翺提出此書的獨特見解,才引起多人的注意。而且在北宋時期的理學四先驅的推薦,中庸一書便受國人的注目,後來在明朝時期竟然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朱熹也僅用兩句話描述中庸的起伏情況。他說: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先將中庸的朱子之序登出,再用白話文解釋,再討論之:

 

〖序-原文〗

 

1、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乃筆之於書,以授孟子。

3、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

4、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5、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序-白話文〗

 

1、程子(伊川)說:不偏叫作中,不變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路,庸、是天下一定的道理。

2、這篇是孔子門中的弟子傳授心得的方法,子思怕時間太久後而會生誤差,所以用筆寫於此書中,傳授給孟子等學生。

3、這書的開始僅僅說了一個道理,中間的一段散開成為萬事,最後又合為一個道理。

4、這個道理傳播展開就可以充滿了整個世界,收卷之後則可以藏在最隠密的地方。

5、這本書的意境是很深遠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啊。能詳細讀這本書的人,假如可以慢慢思考探索而且能體會其中的道理的話,如此一輩子使用也用不完了。

 

〖討論〗

 

1、希臘古代哲學家亞裏斯多德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倡中庸之道。他提出要理性的不過分也不要不及,即偏向任何一方都是非理性的,他稱這個觀念為mean,正如程子在此序中的解釋為:不偏之謂中。亞裏斯多德認為:過多和不及都是惡性的特性,所以中庸是一個道德智慧者應該守的法規,再進一步,因為人的理性是人的最高貴的部分,所以符合理性生活應該是最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見,東西方的哲學思考有非常多相似之處。

 

2、朱熹讀書很廣,而且善於為各種書本?注,他的著作包括四書集注、周易本義、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正蒙解、程氏遺書、周易參同契考異等等,可見他非常用功與學問的廣博。其中他的四書集注就是他的偉大的著作之一。他的序中的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是點出全書的精華所在。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先讀此序,再去研究中庸一書,可以省時省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此三段去研究中庸一書,是我們的終身大事,有如變得擁有很多的精神食糧,可以終身不盡。

 

3、國學在滿清政府被推翻之後,因為在中國有兵權的人,自以為是天子,以致戰爭頻繁,破壞了我國舊有的教育製度,使得國學成為不適合時代老陳思想,這就是朱子所說的:卷之則退藏於密。但是,在西方的資產主義領導下的各各國家,都以消費為人生目標,所以人的價值觀都以物欲為成就,導致地球的物質缺乏,與氣候變化。不僅如此,因為科技的進步,使得全球各地的人們,有更多的接觸與交流,如此一來,不同的文化背景與不同宗教背景的各方人民,很容易因為誤會而產生摩擦,甚至引起戰爭,正如今日各地的恐怖分子的攻擊行為,所以一個以為信仰的形上道德思想,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全球各地人民公認的人生價值觀。所以朱子在序中所說的:放之則彌六合,是極有遠見。

 

4、中庸一書,不僅可以是我們的道德準則,可以消彌人間無謂的誤會。而且眾人都以修養道德為人生價值觀,不以聚集財富為價值,可以使人類避免毀滅性的核子大戰。不僅可以避免世界大戰,而且以此的道德標準,去衡量人間的新法律,如:同性的婚姻問題,與許多環境保護問題等等。如此這般,就是中庸的大用,此書的偉大處就是於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